词条 | 渺子 |
释义 | 渺子 历史 符号: μ− 发现时间: 1936年 发现者: Carl D. Anderson 基本性质 质量: 105.6 MeV 电荷: -1 自旋: 1/2 受作用力: 引力、电磁力、弱核力 半衰期: 2.2 μs 渺子(Muon)是一种轻子,它带有 -1 的基本电荷及 1/2 的自旋。它的符号是 μ−。渺子的反粒子是反渺子。 虽然渺子不是介子,但它有时会称作μ 介子(μ meson)。(参见历史) 它的质量为电子的 207 倍(约 105.6 MeV)。故渺子可看成超重版的电子。 渺子于宇宙中 π 介子衰变时产生。它在生成的 2.2 微秒后便会衰变成一粒电子、反电子中微子和渺子中微子。由于渺子的速度很高,故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令渺子衰变时间延长,使渺子有机会到达地球表面。 历史 渺子于 1936年被 Carl D. Anderson 发现。他当时正研究宇宙射线。他发觉有一种粒子在穿过磁场时弯曲的形态与已知的粒子很不同:它的弯曲度比电子小,却比质子大。 Anderson 推断这种粒子有与电子相同的电荷,而质量则在电子和质子之间。故他命名此等粒子为“Mesotron”,意为“中间的粒子”。不久,有电子和质子质量之间的粒子陆续被发现,而这些粒子统称作“介子”。Mesotron 改名为“μ 介子”。 可是 μ 介子与其他介子十分不同,例如它衰变时会放出一中微子和反中微子,而非如其他介子般放出二者其一。这显出 μ 介子并不是介子,而此名亦遭废弃,后改称作“渺子”(μ 粒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