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棉籽加工 |
释义 |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棉大国,棉花(皮棉)年总产量为600-700万t,2006/07年度达673万t,棉籽年产量为960-1100万t,2006/07年度达1100万t。棉籽中含棉仁50-55%,棉仁中含油30~35%,棉仁中含蛋白35~45%。棉籽不仅是很好的油料资源,也是一种亟待开发利用的主要蛋白质资源。 1 棉籽脱绒 棉短绒又叫“棉籽绒”,是用脱绒机从轧花以后的棉籽表面脱下的短纤维,它是提取纯棉纤维素的重要原料,还可用于制造无烟火药、赛璐珞和人造纤维等。因此,为了取得较好的制油效果和增加经济收入,棉籽进行脱绒是植物油厂在制取棉籽油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重要生产工序。 2.棉籽剥壳与仁壳分离:(1)剥壳设备 圆盘剥壳机、刀板剥壳机、齿辊剥壳机、壳仁分离组合机、刀笼剥壳机、辊式剥壳机、壳仁分离筛。(2)剥壳要求;①仁中含壳率(3.94目/厘米筛检验) 棉籽仁不超过10%。②壳中含仁率(手拣) 棉籽壳不超过0.5%;(如有整籽,剥壳后计入)。 3.棉籽轧胚 轧胚亦称“压片”、“轧片”。它是利用机械的作用,将油料由粒状压成薄片的过程。轧胚的目的,在于破坏油料的细胞组织,为蒸炒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便在压榨或浸出时,使油脂能顺利地分离出来。 对轧胚的基本要求是料胚要薄,面均匀,粉末少,不露油,手捏发软,松手散开,粉末度控制在筛孔1毫米的筛下物不超过10%~15%,料胚的厚度:棉仁0.4毫米以下。 4.蒸炒 油料蒸炒是指生胚经过湿润、加热、蒸胚和炒胚等处理,使之发生一定的物理化学变化,并使其内部的结构改变,转变成熟胚的过程。 蒸炒是棉籽制油工艺过程中重要的工序之一。因为蒸炒可以借助水分和温度的作用,使油料内部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例如细胞受到进一步的破坏,蛋白质发生凝固变性,磷脂和棉酚的离析与结合等,而这些变化不仅有利于油脂从油料中比较容易地分离出来,而且有利于毛油质量的提高。所以,蒸炒效果的好坏,对整个制油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出油率的高低以及油品、饼粕的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油料料胚经5层蒸炒锅处理后(主要油料料胚出料水分和温度:预榨棉籽 出料水分5-8%、出料温度105℃左右;压榨棉籽 入榨水分1.5-2.5%,入榨温度125-128℃。 5.棉籽的压榨(预榨) 影响压榨油机榨取油效果决定于许多因素,主要包括榨料结构和压榨条件两大方面.此外,榨油设备结构及其选型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影响出油效果.榨料结构的影响榨料结构指榨料的机械结构和内外结构两方面.榨料的结构性质主要取决于预处理(主要是蒸炒)的好坏以及油料本身的成分.对榨料结构的一般要求.要求榨料颗粒大小应适当并一致,榨料内外结构的一致性好,榨油机榨料中完整细胞的数量愈少愈好,榨料容重在不影响内外结构的前提下愈大愈好.要求榨料中油脂粘度与表面张力尽量要低,榨料粒子具有足够的可塑性 一般来说,随着榨料水分含量的增加,其可塑性也逐渐增加.当水分达到某一点时,榨油机压榨出油情况最佳,这时的水分含量称之为"最优水分"或临界水分.对于某一种榨料,在一定条件下,都有一个较狭窄的最优水分范围.当然,最优水分范围同时与其他因素,首先是温度,蛋白质变性程度密切相关.影响榨料结构性质的因素.在诸多的榨料结构性质中,榨料的机械性质特别是可塑性对压榨取油效果的影响最大.榨料在含油,含壳及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其可塑性主要受水份,温度以及蛋白质变性的影响 一般来说,榨料加热可塑性提高,榨料冷却则可塑性降低.榨料温度不仅影响其可塑性和出油效果的好坏,还影响油和饼的质量.因此,温度也存在"最优范围。 实际上,榨油机榨料性质是由水分,温度,含油率,蛋白质变性等因素的相互配合体现出来的.然而,在通常的生产中,往往仅注意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榨料水分与温度的配合是水分愈低则所需温度愈高.在要求残油率较低的情况下,榨料的合理低水分和高温是必需的.不同的预处理过程可能得到相同的入榨水分和温度,但蛋白质变性程度则大不一样.蛋白质过度变性会使榨料塑性降低,从而提高榨机的必需工作压力.总之,蛋白质变性程度适当才能保证好的榨油机压榨取油效果. 6 .棉籽的浸出 .经预榨后的棉籽饼含油在12%左右,必须浸出方可取出余下的油脂。 浸出法取油是应用固-液萃取的原理,选用某种能够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经过对油料的喷淋和浸泡作用,使油料中的油脂被萃取出来的一种取油方法. 浸出法取油的基本过程是把油料料坯,预榨饼或膨化料胚浸于选定的溶剂中,使油脂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混合油,然后将混合油与浸出后的固体粕分离.对混合油进行蒸发和汽提,使溶剂汽化与油脂分离,从而获得浸出毛油.浸出后的固体粕含有一定量的溶剂,经蒸脱处理后得到成品粕.从湿粕蒸脱,混合油蒸发和汽提及其他设备排出的溶剂蒸气需经过冷凝,矿物油吸收等方法进行回收,回收的溶剂循环使用. 浸出法取油的优点是:出油效率高,粕残油低(1%以下),粕的质量好;生产过程可以控制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得到蛋白质变性程度很小的粕,以利于油料蛋白的提取和利用;容易实现大规模和自动化生产;因其封闭性生产且温度低,生产环境较压榨法好;动力消耗较压榨法小.但油脂浸出所用溶剂大多易燃易爆,且溶剂蒸汽具有一定的毒性, 故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此外, 由于浸出毛油中残留溶剂(一般小于500ppm),故其质量较压榨毛油差,不能直接食用.然而,这些缺点可以依靠改进工艺,发展适宜的溶剂,完善生产管理来克服.因此,浸出法取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