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棉花红叶茎枯病 |
释义 | 概述红叶茎枯病又称“黄叶枯病”或“凋枯病”,是棉花中后期经常发生的暴发性生理性病害,一般在初花期开始发病,盛花期至结铃期发生普遍且严重。 症状识别其典型的识别特征是:①开始发病时,叶片边缘稍带黄色,叶肉组织退绿,除叶脉及其附近保持绿色外,其余均呈紫红色或红褐色(“叶脉仍保持绿色”其典型特征之一)。②病情较重时,全叶均呈红褐色或褐色,边缘向下卷曲,叶片自下而上干枯凋落,终致全株枯死。③病叶大多是自下而上、从外向内发展,也有的病株症状是自上而下的变红或先变黄再变红,有时可出现叶柄基部变软,失水干缩,致使叶片萎蔫下垂现象。④病株根系发育不良,主根短而细,常成“鸡爪根”,支根、侧根数量和长度显著减少,且颜色深褐色,尖端变褐色或腐烂。⑤掰开茎秆,维管束不变色,可以与枯、黄萎病区别开。⑥叶片枯落时,茎秆顶部呈干焦状,蕾铃大量脱落。发病早的,可以结少数小铃。 与其它病害的区别1、枯、黄萎病。掰开茎秆,棉株维管束呈深褐色的是枯萎病,呈淡褐色的是黄萎病,而红叶茎枯病的输导组织不变坏、维管束不变色。 2、褐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不危害茎秆。初发时为紫红小斑点,扩大后成为黄褐色到灰褐色、边缘呈紫红色的圆斑。病斑变脆容易穿孔,严重时可引起落叶。低温多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 3、茎枯病。感病叶片初为黄褐色或褐色小圆斑,边缘紫红色,但病斑扩大后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褐色而有同心轮纹,表面散生许多小黑点(病原菌)。叶柄和茎部受害的病斑呈褐色、梭形、中间初凹陷的病斑,苞叶和青铃也可受害。 4、角斑病。该病先在叶片背面出现“深绿色小点”,而后迅速扩大呈“油浸状”(水渍状)暗绿色病斑,对光观察有“透明感”,也可侵染苞叶、茎、枝、苞叶和棉铃。 发生原因该病发生与缺钾有关,但不同于单一的缺钾症,而是在缺钾的同时也缺磷、缺氮所致。其发生程度与土壤、施肥、品种的关系密切,一般发生较早且严重棉田,主要的诱发因素是:①多年重茬、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沙性土壤以及盐碱地、耕层过浅的棉田。②没有揭膜或者揭膜偏晚。③底肥没有使用钾肥或用量不足,使用磷素偏少,施用氮肥过多且化控失当的。④品种抗病性偏差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抵抗力减弱。⑤早熟品种又过早播种,前期结铃过多负载过重。⑥受旱严重或浇水偏晚。⑦地势低洼、排水不及时,会因棉花根系发育不良,棉株地下、地上部分生长失调而诱发该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病发生的同时容易导致褐斑病、角斑病和枯、黄萎病等病害的相伴发生,潜在的危害更大。 补救和防止措施1、没有揭除地膜的棉田要尽快揭膜,如土壤板结的棉田要及时中耕,以利于根系下扎。 2、对于未施钾肥或土壤潜在性缺钾的棉田,要结合施花铃肥补施钾肥,每亩追施优质钾肥10~15公斤,既可满足棉花对钾肥的需要,又可提高氮肥、磷肥的利用率。 3、对长势较旺的棉田,应用缩节胺或“影响力”化控,以增强棉花抗逆能力。 4、对已经发病的棉田,只要棉叶尚未枯萎、主茎生长点仍有活力,可叶面喷施营养调节剂,以促进其生长发育。配方是:①500倍的农喜十乐素+ 50倍的精品二氢钾+600倍的蓝色晶典六合一增产素或壮汉液肥等;②500倍的六高牌抗病增产王+ 600倍精品二氢钾+0.1%芸苔素内酯。如果降雨较多、田间湿度大,也叶面喷肥的同时可加入乙蒜素、多菌灵等杀菌剂,在预防叶部斑病的同时也可控制枯、黄萎病。 本报通讯员 王智广 尹洪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