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米螺筛 |
释义 | 古老的“米螺筛”“米螺筛”是大家平时的叫法,它是用来在海滩上捞螺和花蛤用的工具,由竹子、杂木和铁丝做成的像簸箕一样的东西,不同的是,下面多了几根底座,上面多了一根拉的竹竿和两条腰带。制作一个这样的“米螺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完全靠手工,小小的一个要用三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是一种古老的、纯手工的工艺。 竹子要用竹篾刀裁成大小合适的条状,并用火熏,使竹子变软,把竹子压弯,就成了“米螺筛”的支架。用杂木并排做底座,然后,用竹条编固起来。施纯献粗糙的手灵活地编著竹条,很快,“米螺筛”的雏形就出来了。他用细铁丝细细地在雏形上编织出铁网。“以前,都是用藤条编的,很容易被海水腐蚀;现在,用铁丝好多了。”虽然用铁丝做网牢固多了,但对于施纯献来说,难度却更大,铁丝比藤条硬,要花更大的力气,手也很容易被刺伤。施纯献一边说着,一边给“米螺筛”的前端加上一块尖尖的厚铁块。别小看这块铁片,它对“米螺筛”非常重要,在海滩工作时,要靠它把“米螺筛”往沙里铲。“米螺筛”的最上端是一根粗大的竹竿,施纯献把它固定好,并在两端用特殊的打结方法系上了两条腰带。“渔民捕螺时,就把腰带绑在身上,手里握着竹竿,边斜着把‘米螺筛’往沙里铲边向前走,同时要提起竹竿抖动一下,让沙子从小洞中漏掉,这样就只剩下海螺了。” 现在的“米螺筛”近些年来,近海生态环境被破坏,海滩上很少有海螺了,捕螺的人少了,用“米螺筛”的人自然也就少了。如今,大多数购买这的人都是用它来捞花蛤的。“以前,生产大队一起干活时,一年要做好几百个。连其它地方的人也来鲁东买。现在,一年就做三十个左右。”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生产需要,生产大队让他父亲将其手艺传授给几个人。但后来,这些人都没有再继续了。用的人少了,做的人就更少了。“本来想把这门技术传给儿子或者孙子,可是,已没有人愿意学了。谁愿学一种以后不会再用上的技术呢?” 深沪褒歌、深沪水密隔舱造船技术是两个植根于海洋文化的晋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个“米螺筛”制作工艺也同样是根植于海洋文化,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可以说,“米螺筛”制作工艺是晋江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它融合了竹编工艺、铁铸工艺,是闽南民俗文化里的奇葩。单从施纯献的父亲说起,这“米螺筛”已在沿海使用了一百多年,至今,沿海渔民捕螺捞花蛤依然在用它,使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不言而喻。但当下,它的作用已不明显了,也许再过不久,它便会消失于人们的视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