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米高扬
释义
1 俄罗斯飞机设计师

1905年米高扬出生在阿尔明尼亚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童年时代当过放羊娃,青少年时代他曾在第比利斯和顿河罗斯托夫求学。1925年,米高扬进入莫斯科“迪纳摩”工厂当车工,不久应征入伍。1931年,米高扬离开连队进入布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 在学院学习时,米高扬和三位同学设计了一种小型体育运动飞机“十月号”。它的重量只有250公斤,最大时速为130公里。“十月号”采用了襟翼、前线缝翼、阻力板等,用来改善起飞着陆性能。这在三十年代初都算是新技术。“十月号”曾获准投产并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使这位未来的著名设计师初露锋芒

简介

米高扬(1905~1970) Mikoyan,Artiom Ivanovich苏联飞机设计师 。苏联科学院院士 。1931 年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1938年在波利卡尔波夫飞机设计局工作,次年与M.I.古列维奇合作设计高空高速歼击机,1940年建立独立的米高扬-古列维奇飞机设计局 。他们的第一架飞机命名为米格1,后改型为米格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用作高空截击机。战后利用德国和英国的喷气发动机设计出米格9和米格15歼击机,性能优于其他设计局的歼击机 。米格型飞机成为苏联航空兵的主力。米格19是苏联第一批生产的超声速歼击机,后来米格21,三倍声速的米格25和变后掠翼的多用途的米格23相继问世,还研制了 E-66、E-166等试验机,创造了许多世界飞行纪录。米高扬在32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一直把高速、高空作为主要目标。被授予国家特级飞机设计师称号、工程上将军衔,两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及多次列宁勋章和国家奖金。

大学毕业后,米高扬到一家航空工厂当军代表,该厂设计室是当时苏联唯一的歼击机研制中心,负责人是著名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1937年,米高扬调到这里工作,正式开始了飞机设计生涯。不久,米高扬一跃而成为这个设计室的第二把手。1938年在波利卡尔波夫飞机设计局工作,次年与M.I.格列维奇合作设计高空高速歼击机,1940年建立独立的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他们的第一架飞机命名为米格1,后改型为米格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用作高空截击机。战后利用德国和英国的喷气发动机设计出米格9和米格15歼击机,性能优于其他设计局的歼击机 。

在这个设计室里有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名叫格列维奇。米高扬和格列维奇一见如故。后来,这两 位志同道合的设计师合作了几十年。他们的性格通然不同:米高扬血气方刚,精力充沛;格列维奇老成持重,沉着稳健。这是一对理想的伙伴。两人姓氏的字头合起来便是“米格”他们设计的飞机就是世界闻名的“米格”飞机。

为了实现自己的设计思想,米高扬设计集团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他们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高空高速歼击机伊-200的设计。这种飞机采用木质机翼和尾翼、焊接的金属机身,并且采用了轰炸机发动机AM-35,这一种大胆尝试使伊-200受益匪浅。与当时同类飞机相比,它在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和机动性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产前,伊-200定名为米格-1。

米格-1

米格-1设计方案看上去难度较大,然而它是现实的。设计师们充分考虑到了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他们非常重视熟悉工厂情况的工艺员们的意见;因而生产进行得很顺利。生产米格-1时。工厂第一次采用模线样板法。

1940年4月5日,米格-1试飞。在试飞阶段,米格-1的飞行速度达到了628公里/小时。在一次试飞中,米格-1在7,000米高度飞行速度达到652公里/小时--刷新了苏联当时的飞行速度纪录。但米格-1也表现出了极其明鲜的两重性:它既是苏联飞得最快的飞机,又是问题最多的飞机。设计师们对米格-1进行了反复的大量的修改。例如:在试飞初期,水散热器修改了十八次、滑油散热器更改了十次。尽管如此,散热器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们索性住在车间里,昼夜围着飞机转,忙碌了117个昼夜之后,问题基本解决。飞机通过了国家试验,正式投产。不久,设计师们又陆续发现一些问题。这时,工厂已经生产出一批带有“先天不足”的米格-1。

在米格-1生产过程中,设计师们对它继续进行修改。克服了主要缺

陷。经过改进之后的飞机称为米格-3。米格-3可谓米高扬的第一件成功之作。但它的外形与米格-1基本相同,主要性能也没有多大差别。如发

动机、翼展(10.2米)、翼面积(17.44平方米)、实用升限(12,000

米)等都是相同的。机长(8.25米,米格-1为8.16米)和飞行速度(6

40公里/小时,米格-1为628公里/小时)也差别不大。只有航程算是有

了长足的提高,米格-3为1250公里,而米格-1和伊-200都只有730公里。

米格-3

此外,米格-3还装有自动前缘缝翼,从而改善了操纵性;采用了油箱惰性气体充填系统,从而减少了火警危机;装有气压驱动的收放式起落架和活动式座舱盖。米格-3的武器装备为一挺12.7毫米机枪和两挺7.62毫米机枪。

1941年2月8日,由于出色地完成了飞机研制任务,米高扬荣获红旗勋章。但是,由于采用了不成熟的试验型发动机,米格-3仍然未能获得投产。

米格-5

1942年,双发的米格-5(DIS)问世,但是由于其竞争者Pe-2此时早已投产,仍旧未能避免夭折的命运。

米格-13

成功终于在战争结束后到来,米高杨设计局设计的米格-13(伊-250)型混合动力飞机创造了苏联飞机的速度纪录,其最大平飞速度达到825公里/小时,终于投入了小批量生产, 并且服役到1950年。米格-13也是苏联最后一种装有活塞式发动机的战斗机。

米格-9

1946年的4月24日,米格-9喷气战斗机呱呱坠地,正是这种飞机开辟了俄罗斯战斗机的喷气时代,而米格设计局也凭借它一举奠定了在苏联战斗机设计的主导地位。Mig9采用仿制的德国 BMW003 喷气式发动机(苏联编号 RD-20,每台静推力 800 公斤)。作为喷气式战斗机,米格-9 并不成功,首先平直翼在接近音速时产生激波,使飞行阻力剧增,限制了飞行速度;再者大口径航炮载弹量小,开炮后坐力大,精度差;更命的是炮口突出在进气口前,每次射击发动机就会大量吞烟导致停车;作战半径小,仅400 公里——“仅能保卫已方机场的围墙”。米格-9 共生产了约1,000 架,服役时间并不长,1952 年MiG-15 服役时就退役了。

米格-15

1946年,米高扬设计局又设计了米格-15战斗机,该机型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1947年6月首次试飞,由于第一架原型机制作粗糙,第一次着陆就机毁人亡。第二架原型机重新设计,12月首次试飞成功。1948年6月投入生产,并成为前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斗机。据统计,米格-15各型飞机生产总数超过了16500架,是苏联制造数量最大的喷气式飞机。后又向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大批提供,并成为朝鲜战争中中苏朝方面的主力战斗机。米格-15是米格设计局扬名立万的标志性机型。

米格-19

米格型飞机成为苏联航空兵的主力。米格19是苏联第一批生产的超声速歼击机,后来米格21,三倍声速的米格25和变后掠翼的多用途的米格23相继问世,还研制了E-66、E-166等试验机,创造了许多世界飞行纪录。米高扬在32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一直把高速、高空作为主要目标,被授予国家特级飞机设计师称号、工程上将军衔,两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及多次列宁勋章和国家奖金。

米格-27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Б,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米格-27采用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座航两侧装有防弹钢板,可以在粗糙的野战机场起降,可以执行对地攻击的空战两种任务,属第2代战斗机。该机曾经出口华约多个国家,印度也于1980年代进口了一定数量的米格-27,并购买了该机的生产许可。

米格-29

1969年,米高扬设计局设计出了后来闻名世界的Mig-29原型机。

米格29型战斗机于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第一架米格-29原型机在1977年10月首飞,飞机所有技术验证阶段共用了14架进行测试,1980年5月,飞机通过国家验收认证开始量产。西方社会和北约给了它一个绰号“支点”。它的良好的机动性能赢得了大量的赞誉。它爬升速度快,加速度大,探测距离远,并且需要的地面维护工作都比较简单。

米格-31

1976年4月22日,编号83-2的二号原型机携带完整的机载系统进行了试飞,它能在担任领空作战任务时指挥其它飞机,并且装备了Zaslon雷达,该雷达能与其它战斗机分享数据。截至目前,俄罗斯共有350多架米格-31战斗机。

米格-33

米格-33(Mig-33),实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础上经全面现代化改进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歼击机。按照俄罗斯的战斗机划代标准该机被视为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四代半战斗机”。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战斗机划代标准,则应划为第三代战斗机。米格-33的气动外形与米格-29相比变化不大,但作战效能有大幅度提高。米格-33的首架原型机米格-29M于1986年4月25日首飞,1991年和1995年曾先后两次计划作为俄罗斯首批标准多用途战斗机投入批量生产,但由于资金困难而未能实现。

米格-35

米格-35(Mig-35)是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术基础上的发展机型,在俄罗斯的分级中,被列为4.5代战斗机,目前唯一的原型机是利用原先供应米格-29M2的验证机机身经过三次改进而成。米格-35的最大起飞重量较米格-29M2增加了30%,因此被列为中等重量的战斗机,超过了原先的分类标准。目前,俄罗斯正在为该机寻找海外市场,印度和阿尔及利亚为最大的潜在客户,该机预计2009年开始量产。

米格-AT

米格-AT是俄罗斯米高杨设计局和法国斯耐克公司等联合研制的高级教练机,由俄罗斯米高杨设计局负责全机的制作与组装、系统整合与后勤支援,另外RSK公司负责销售,斯耐克公司提供发动机,塞克斯塔公司提供航电系统。双方为能共创双赢,俄方出资68%,法方出资32%。俄罗斯空军计划用米格-AT取代现在正在服役的L-29和L-39“信天翁”教练机。米格-AT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设计,1992年法国公司参与合作。1996年3月21日米格-AT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目前该机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2 苏联政治家

阿那斯塔斯·霍夫汉内斯·米高扬(1895~1978) Mikoyan,Anastas Ivanovich, (1895年11月25日(儒略历11月13日) - 1978年10月21日) 是亚美尼亚老布尔什维克,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家。在苏联他一般被称为阿那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俄语:Анаста́с Ива́нович Микоя́н)

中文名:阿那斯塔斯·霍夫汉内斯·米高扬

国籍:亚美尼亚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伊丽莎白波尔省

出生日期:1895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1978年10月21日

职业:苏俄人民委员,政治家

信仰:无神论

主要成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简历

米高扬(1895~1978) 苏联政治家 。1915 年参加布尔什维克党 ,成为高加索革命运动的领袖之一。1918年被在俄国内战中进行干涉的英国军队逮捕。获释后从事共产党的组织工作。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权力斗争中支持斯大林,于1923年成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1926年他被任命为内外贸易人民委员,此后一直担任这方面的职务。1935年当选为政治局委员,成为政治局中贸易问题的专家。1942 年2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主管军需物资的采购和运输。1946年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负责领导全国的贸易工作。斯大林逝世后,他在政府中出任贸易部长和部长会议副主席 ,并且保持他在党中央主席团( 前政治局)中的席位。后来他支持N.S.赫鲁晓夫上台 ,成为赫鲁晓夫的亲密顾问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赫鲁晓夫下台后,他从1964年~1965年12月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这一主要为礼节性的职务。他虽然在1966 年4月被排除在党的主席团外,但仍为中央委员会委员。1978年米高扬逝世后,没有葬入克里姆林宫的城墙,而是埋在莫斯科新圣母公墓。

早期生活

阿纳斯塔斯·米高扬生于俄属亚美尼亚伊丽莎白波尔省的萨纳因村(现属亚美尼亚洛里省亚味提市)。父亲伊万诺维奇是名木匠,母亲以编织地毯为生。他有一位兄弟阿尔乔姆·米高扬,就是米高扬设计局的其中一位创始人。小学毕业之后,米高扬被父亲送到第比利斯的Nersery神学中学受教育并毕业。这是当时高加索地区最好的一座中学。 在学校里他最好的朋友是格奥尔格·阿里克罕扬,后者后来领导建立了亚美尼亚苏维埃。米高扬后来表示他所接受的神学教育让他更加接近无神论。“我清楚地感到,我不相信上帝,且我实际上接受了唯物者的不可知论。我接受越多的神学学习,我就越不相信上帝。”在学校中,他学习了一些关于自由主义和社会学原理的课程,并阅读了被翻译成俄文的卡尔·马克思的著作。

开始政治生涯

1915年米高扬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到埃奇米阿津的Gevorkian Theological Seminary进修。同年他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布尔什维克派。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之后,米高扬在埃奇米阿津当地组织了工人苏维埃,在梯弗里斯(即今第比利斯)和重要的工业城市巴库作宣传工作。 1917年10月他参加组织高加索布尔什维克第一次代表大会,随后担任布尔什维克巴库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并担任《社会民主党人报》和《巴库苏维埃消息报》的编辑。 1918年4月以S.G.SHAUMYAN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取得了巴库苏维埃的领导权。6月起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开始进攻巴库,米高扬任旅政治委员在Grigory Korganov的指挥下保卫巴库。由于苏俄提供的援助有限,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提出向英国军队求援的办法。1918年7月底布尔什维克派政权下台,英国军队进驻巴库。米高扬的活动转入地下,他开始设法营救被捕的巴库委员。9月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占领巴库,米高扬趁乱将被捕的委员们救出,乘船前往克拉斯诺沃茨克(今土库曼巴希),但上岸后即被当地政府逮捕,除米高扬以外的26人都被枪决,史称巴库26人,米高扬是否曾被逮捕,又如何幸存,一直是一个疑案。一战结束后,巴库工人准备起义,米高扬回到巴库,成为布尔什维克地下党的负责人,继续组织革命活动。

职业党工

1919年秋天,米高扬前往莫斯科汇报巴库的情况,见到了列宁与斯大林,成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0年春天,红军占领巴库后,米高扬被调回莫斯科,受中央委员会委托前往下夫哥罗德省工作。在下诺夫哥罗德,他妥善的安顿了大量的军队,恢复了当地的生产。1922年五月他被选为苏共中央委员。当年夏天,在斯大林的推荐下,米高扬负责北高加索地区的经济重建工作,他调和了当地哥萨克和农民的矛盾,保全了地方的教堂,维护被剥夺财产后的富农的个人权利。这段时间里,米高扬和斯大林建立了亲密关系,并共同反击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的“左翼反对派”。

1926年三十岁的米高扬接替被撤职的加米涅夫成为苏联国内和对外贸易人民委员,也是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人民委员。上任伊始,他就面对着工业品短缺和谷物收集困难的问题。斯大林打算通过强制集体化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米高扬则警告说这样会导致非常饥荒和农民暴动,但尽管米高扬不同意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他在政治上仍然站在斯大林一边,为参加布哈林和李可夫等人反对斯大林的活动。米高扬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绩是用沙皇藏品成功和西方换来了大量外汇,另外吸取了一些西方的食品生产方法,如生产罐头食品等,但无力改变斯大林强制集体化的经济政策导致的恶劣后果。

对于斯大林进行的大清洗活动,米高扬也参与其中,但不像卡冈诺维奇等人积极。他拒绝了缅任斯基死后的空缺,尽力保护了一些人。1935年米高扬进入苏共政治局,仍然负责贸易方面的工作。他是第一批带着善意访问美国,以加强经济合作的苏联领导人。 米高扬在美国的三个月间,考察了美国的经济制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拔了一些懂工业和经济的干部来填补大清洗造成的人材空缺,其中就有柯西金。1939年米高扬和德国代表达成协议,用苏联的粮食和原材料交换德国的设备,这项协议一直执行到德军进攻苏联为止。

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米高扬参加什维尔尼克为首的撤离委员会,组织把工人和工业设施撤退到苏联东部和南部。1942年-1945年米高扬成为苏联国防委员会委员,和沃兹涅先斯基一起负责苏联卫国战争中后勤工作,成功保证了对苏德前线的食物和供给的运输。他的儿子是一名苏联空军飞行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德军击落身亡。1943年他因有力的后勤保障工作而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随着苏军的收复失地,米高扬又参加了组织地方战后经济重建的工作。

战后,他从1946年起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进行战后经济恢复和设施重建工作。斯大林死前不久,米高扬,莫洛托夫等人被斯大林列为新一轮的清洗对象,但并未实施,斯大林即告离世。在斯大林死后的权力斗争中,米高扬希望可以保全贝利亚免于被审判 ,但最后服从大多数人而同意逮捕贝利亚。在马林科夫政府中,他继续担任贸易人民委员。1955年他支持赫鲁晓夫上台,从而升任部长会议主席第一副主席。

1956年米高扬参加了赫鲁晓夫的苏共二十大报告的起草,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56年10月米高扬被派到匈牙利了解匈牙利1956年危机的具体情况。和苏斯洛夫一起,他们被重兵护送来到布达佩斯。他给莫斯科的电报中说:“我们为恩诺·格罗和其他一些同志的想法感到震惊,他们夸大对立面的强大,低估自己拥有的力量。 米高扬强烈地反对赫鲁晓夫和政治局的使用军队的决定,他认为这将会影响苏联的国际声誉,他希望使用军事威吓和经济压力结合的办法。

任职

米高扬1942年至1945年期间任于苏联国防委员会;在1955年到1964年任部长会议主席第一副主席一职,在1964年到1965年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一职。

对华

1949年1月31日-2月7日,秘密访问中共机关所在地西柏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