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糜子吸浆虫 |
释义 | 昆虫名,为双翅目,瘿蚊科。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宁夏、河南等地糜子种植区。主要危害糜子、稗草。 中文学名:糜子吸浆虫 拉丁学名:Stenodiplosis panici Plotnikov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双翅目 科:瘿蚊科 分布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宁夏、河南等地糜子种植区。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2.5mm。体暗红色。复眼黑色,触角14节灰黑色,翅浅灰色半透明,被密毛,缘毛长且密,翅脉3条。胸部背面黑色,侧片桔红色。足细长。腹部背面黑色,腹面桔红色。 卵长卵形,白色半透明。幼虫蛆形,桔红色,头很小,体表光滑,中胸没有剑骨片。 蛹长2mm,桔红色,后色变深。 发生规律1年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糜子或稗子壳内结茧越冬,越冬期长达9~10个月,直到翌年7月化蛹,蛹期3~4天,7月底羽化,8月中旬进入盛期,交配后雌虫把卵产在糜子苗上,产卵量10~60多粒,成虫寿命3~5天,8月底9月初第二代成虫出现,交配、产卵,孵化的幼虫为害复种的糜子,幼虫期8~11天,9月中旬出现第三代,幼虫老熟时,于9月中下旬在糜子壳内结茧越冬。完成一代需20多天。成虫不活泼可短距离飞行。靠带虫的秕糜、稗粒混在种子或糜草中传播。 防治方法(1)选用早熟、抽穗整齐的品种,适当早播。 (2)播种前进行泥水选种,汰除混入种子中的虫粒。 (3)合理轮作倒茬,避免重茬。 (4)在成虫羽化产卵期喷撒2.5%敌百虫粉,每667㎡1.5kg。 (5)发生重的可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