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连县 |
释义 |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中国云南省普洱市(原思茅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面积1957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11万人。县政府驻娜允镇。 目前下辖:娜允镇、孟连镇和勐马镇;景信乡、富岩乡、公信乡和腊垒乡。 中文名称: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别名:孟连县 所属地区: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娜允镇、芒信镇、勐马镇等 电话区号:0879 邮政区码:665800 面积:1893.42平方公里 人口:12万人(2008)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气候 车牌代码:云J 基本信息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普洱市下属的一个县。2003年人口11万人;2008年人口12万人。县政府驻地娜允镇。 拼音:Menglian Daizu Lahuzu Wazu Zizhixian。 地理位置为东经99°39',北纬22°23'。 历史文化据载,孟连县境在西汉时就列入祖国的版图。唐南诏时,称“茫天连”,孟连一带的傣族称“茫蛮”。传说,后来孟连傣族聚居区发生瘟疫,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孟连在沉寂了多年后,直至700多年前,人们才重新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 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勐卯(今瑞丽)傣王去世,二子分裂争权,其中的罕罢法王子带领部分臣民大举南迁,进入阿佤山后,分三路寻找立国安身之地,经过千难万险,寻找到了一个美丽的河谷坝子,在这里建立村寨,伐木开垦,人们称这里为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 南迁途中,王子罕罢法的人马经过马散(今西盟县)佤族部落,受到佤族首领的热情接待,并把女儿改名叶连嫁给了王子罕罢法。婚礼上宰象剽牛后互赠象牙牛角为信物,并盟誓:“象牙不会枯,牛角不会烂,傣族和佤族永远是亲戚”。700多年来,孟连的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等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抵御外来势力的侵扰,为祖国镇守着门户。 傣历651年(公元1289年),罕罢法在孟连建傣城——娜允,元朝廷在此设“木连路军民府”,并派使臣前来巡行安抚,崔索贡赋。 明永乐四年(公园1406年),明朝廷设孟连长官司,直隶云南都指挥使。赐土司姓刀,孟连长官司官居六品。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朝廷赐封“孟连世袭宣抚司”官居从四品。 孟连宣抚司史是一部土司制度建立发展的历史,其中也记录了各族人民在近代史上写下的光辉一页,在刀氏土司领导下,孟连各族人民多次抗击英、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 1949年1月,孟连获得解放。一个傣族土司家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统治达4个时期,28任,660年之久,这在中国土司史上是少见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民族文化来到娜允古城,首先让你感到的是它浓郁的傣族文化氛围。古老的土司建筑、宗教建筑,有严格等级划分的民居,构成了娜允古城的外貌特征,其间随处可见的历史、宗教、节日、民俗、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纺织、刺绣等场景,构成了娜允古城浓郁的傣族文化氛围。成为人们访古探幽、了解傣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好去处。娜允古城由三城两寨(上城、中城、下城、芒方岗、芒方冒)组成。 上城原来是孟连土司和家奴的居住地,现存主要建筑有上城佛寺和宣抚司署。上城佛寺紧靠着金山,是土司家族的专用佛寺,佛寺建于1868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古建筑基本完好,国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外的傣族到娜允古城朝拜,大都住在上城佛寺。 孟连宣抚司署,傣语称“贺罕”,意为金色的王宫,土司被称为“召贺罕”,意为金色王宫之王,在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声誉。 孟连宣抚司署曾在清代被焚毁,现存建筑重建于1878—1919年,占地10000多平方米,门堂为二叠小歇山飞檐斗拱大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充分体现儒家思想的物质载体,即衙门,议事厅是整个建筑群规模最大的一座,为三檐歇山顶干栏式建筑,干栏柱6排47根对称排列,其主体是傣族的干栏式,内部和后侧保留了傣族的传统形式,体现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独创精神。整个土司建筑布局合理、完整。如今,它是云南18个土司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也是云南清代土司衙署的代表,作为云南唯一的一座傣、汉合璧的大型建筑群,孟连宣抚司署本身就是一部建筑史和艺术史。 孟连宣抚司署于1965年被云南省人民委员会首批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在此成立县民族历史博物馆,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宣抚司署已成为专家学者研究傣族历史和文化重要去处,,更是人们旅游观光重要景点。中城是当年宣抚司署的官员及家属居住的地方,现存古建筑有中城佛寺以及土司岳父和其他官员的住宅。中城佛寺建于1910年,由佛殿、僧房、大门、走廊、八角亭组成,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居住在中城的傣族官员们的专用佛寺,主体建筑佛殿为抬梁式三檐歇山顶围廊建筑。外板壁上装饰有宝塔佛像、孔雀、乐舞、花卉等精美图案,砖墙上绘有壁画,中城佛寺周围分布着土司岳父家、土司代办家及其他官员的住宅,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些民居不仅反映了近现代傣族民居的特点,同时还是傣族封建领主制等级森严的重要物证。 中城傣族以善烹饪闻名边地,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中城有十几家农户开傣味餐馆,有的还把餐馆开到思茅城去,他们继承和繁荣了傣族饮食文化,同时,也率先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下城是宣抚司署中总揽内外政务的官员——议事庭长和几位官员的住处。原有古建筑下城佛寺,于60年代毁于火灾。现下城部分农户都兼营傣族小吃和民族服装、工艺品,也是县城较富裕的傣寨。 上城旁的芒方岗、芒方冒两个寨子,是宣抚司署的林业官——更洪和猎户居住的寨子,过去专为土司撵山打猎,现在两个寨子的农户大都兼营纺织傣锦和傣包,常有外地客商上门订货。 自然环境县境为怒山余脉所控制的宽谷盆地与山地相间的地形。最高点为腊福大黑山(又称为昂郎山),海拔2603米:最低点南马河与南卡江交汇处勐啊,海拔500米。万亩以上的坝子有孟连坝、勐马坝,千亩以上的坝子还有5个。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因地势复杂,海拔高低不同,境内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9.7℃,最高气温达36.7℃,每年1至2月最冷,平均气温13℃左右。全年平均降雨量1375毫米,全年雨日达170天左右,1至3月降雨量最少,5至10月为雨季,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8%。年平均日照2110.6小时,风速一般为3级,最高达6至7级。 土地资源据1985年土壤普查,全县土壤分为6个土类,15个亚类,26个土属,46个土种。地带性土类从低到高排列,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非地带性的有水稻土、冲积土。全县可耕地占总面积的48%。热区土地面积有68万亩,适宜种植橡胶、甘蔗、茶叶、咖啡和热带优质水果等经济作物,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其中热坝地区可一年三熟。 生物资源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52.25万亩,森林面积113.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9.7%,活立木蓄积量434.09万立方米。植物中以龙血树、橡胶、楠木、柚木、紫柚木等较为珍贵,其中龙血树资源丰富。1974年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在这里发现了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龙血树资源,连片面积为799.5亩,数量居全国血竭资源之首,是现有的宝贵药物资源。用材林有椿、樟、松、杉等:热带水果有芒果、菠萝、香蕉、菠萝蜜等10多种。还有丰富的竹林,如著名的有直径达30~40厘米的龙竹,以及大金竹等。动物资源有虎、豹、熊、猴、山驴、穿山甲、蟒等。 水能资源孟连江河纵横,分属萨尔温江(怒江下游)和湄公河(澜沧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卡江、南马河、南垒河3条。南卡江由西盟县入境,流经县内富岩、公信、勐马镇,在勐阿出境后流入萨尔温江,境内流长58公里,为中缅边境西段界河。南马河,发源于腊福大黑山,由南向北流至勐马,转向西流至勐阿入南卡江,全长40公里。南垒河,发源于澜沧县芒东,流经景信乡、腊垒乡后流入缅甸汇于湄公河,境内流长54公里。孟连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有56万千瓦。 口岸孟连县与缅甸山水相连,早在光绪年间,就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茶盐古道”的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县城通往边境的公路四通八达,有两条陆路通道与境外公路相连,县城距缅甸第二特区(佤邦)邦康市49公里、距缅甸东北重镇景栋98公里、距中心城市曼得勒347公里,是我国通往缅甸及东南亚各国便捷的陆路之一。境外与我县民族习俗相近,边民来往频繁,境外边民生活日用品90%以上都是从孟连购入,境外则有丰富的木材、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劳务输出市场,贸易互补性大,具有发展边境贸易和对外开放的良好区位优势。 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金、铂、银、铁、锡、锌、锰、钨、汞及石灰石、水晶石等。 地方特产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特产帕亮长刀和干笋丝。 帕亭老寨村:帕亮长刀。 景信乡:特产野生药材玉京及龙血树。 南雅乡:芒笼茶。 经济发展解放前夕,孟连各少数民族中除坝区傣族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外,山区的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各民族受傣族领主土司的统治,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落后,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孟连各族人民发扬“开放开发、敢为人先,迎难而上、艰苦创业,团结务实、兴我孟连”的孟连精神,在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沿边口岸优势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上大作文章,经济社会获得较快发展。2003年末,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0185万元(现价),比1978年(下同)增长19.2倍;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3436万元,增长10.76倍;乡镇企业总收入20318万元(现价),增长285.16倍;粮食总产量4565万公斤,增长1.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066元,增长11.62倍;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7:27:36。 孟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1956年,全县在傣族地区实行了和平协商土改,在拉祜族、佤族地区因土地占有不集中、经济分化不明显而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直接过渡到集体经济。1980年,全县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1995年又完成了土地承包顺延30年工作。各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治水改土、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农业科技,建设农村商品基地,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到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9亿元,比2000年增长1.2倍;粮食总产量4565万公斤,比2000年下降2%。从1980年起,先在勐马、公信继而在全县范围内,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股份合作制方式建设橡胶、茶叶、咖啡基地,成为思茅市和全省在农村推行股份合作制最早的县。形成了以蔗糖、橡胶、茶叶三大产业为支柱,咖啡、水果等为辅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到2003年,有各类绿色商品基地34.49万亩,比2000年增长53.43%,其中:甘蔗10.1万亩,增长30.49%;橡胶15.98万亩,增长45%;茶叶3.63万亩,增长16.72%;咖啡1.93万亩,减少11.05%;还有脱毒香蕉、芒果等水果基地。甘蔗、胶乳、茶叶、冬季农业开发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2003年,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149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9%;年末生猪存栏6.82万头,比2000年增长31.77%;大牲畜存栏2.25万头,与2000年持平;黑山羊存栏2.92万只,是2000年的9.7倍。 工业建政初期,孟连基本没有现代工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电力的发展,县域工业开始起步,至今已形成了制糖、橡胶和茶叶加工为主的加工工业,建立了电力、煤炭、建筑材料等工业门类,拥有固定资产上亿元。全县解放思想,以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经营为主要形式发展地方工业,收到显著效果。2003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88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2000年的增长64.91%。其中,国有经济142万元,集体经济819万元,股份制经济10863万元,个体私营经济7035万元,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99.25%。工业初步形成了7个龙头企业,有日处理甘蔗2250吨的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被列入全国制糖企业10强之一,经济效益列思茅市制糖企业之首,以及勐马橡胶公司、公信橡胶公司、金桥橡胶公司、勐马茶叶有限公司、富岩茶厂、那勒茶厂。全县有个体私营企业2742户,其中:私营企业52户,注册资金8532.65万元,从业人员10039人;外商投资企业2户,注册资金6845万元,从业人员70人。主要名特产品有龙血树牌一级白砂糖、“勐马”牌干胶、“孟玉”牌优质茶叶、小粒咖啡豆、帕亮拉祜长刀、野竹干笋丝、野生多依干、芦谷酒等。 扶贫开发孟连县于1994年正式列入“国家八七”和“云南省七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发县。近年来,全县紧紧围绕实施人均1亩高稳产农田的目标,大搞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和通水、通电、通路工程,实施以工代赈、温饱村建设、小额信贷扶贫、茅草房改造、重点扶持村建设和边四县畜牧扶贫项目。到2003年,累计解决了8.7万人次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下降到2.7万人,人均实现高产稳产农田1.02亩。 对外开放围绕力争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试验示范区和昆曼大通道的次通道的目标,积极加强交通、市政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1995年由泰、缅商人投资280万元兴建孟连水乡饮用水股份公司,1999年引进外资8000万元人民币,独资建成了中缅边贸市场;2003年引进外资600万元在富岩乡建成了集贸市场。与此同时,利用省级口岸和通往缅甸各个通道的有利条件,发展边境贸易,连续13年保持递增,2003年,边境贸易总额达2.12亿元,其中:出口6380万元,进口14828万元。 社会事业解放前,傣族虽有文字,但没有一所学校,山区各族群众仍处于刻木记事、结绳记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工作从零开始,1952年开始创办小学,1958年试办初中。到2003年末,已有完中1所,初中6所(含1所职中),小学77所,幼儿园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共有教职工1167人,中小学在校生20694万人。巩固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的成果,全面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有6个乡镇通过市级“普九”验收。各民族都培养出了一批自己的大学生、中专生。科技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组建了县乡村科技推广网络,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1.65%,其中,对农业贡献率达37.17%,对工业贡献率达36.31%。2003年末,全县拥有医疗机构82个,医务人员255人,床位167张,初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5%和92%,县城及各乡镇政府驻地建成有线电视网。7个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在城乡普遍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舞受到外地宾客的欢迎。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39个村民主选举了村民委员会,实现了村民自治。推行了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共有少数民族干部1495人,占干部总数的53.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面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社区101个。坚持严打方针,重点打击刑事、贩毒、经济等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11个,地级文明单位33个,县级文明单位185个,城镇十星级文明户1058户,农村十星级文明户6349户,建立了孟连宣抚司署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有以观赏古老原始森林为主的大黑山片区,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野生龙血树群落,有景冒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景观以及勐马瀑布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中国仅存的娜允傣族历史文化名城,名城内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连宣抚司署,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是全省唯一傣汉合壁的古建筑群,也是云南省18个土司衙门中现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先后有28代傣族土司在这里生活与执政,历时660年,是研究边疆民族近现代史的实物资料。同时,各民族孕育了自成体系、风格迥异的建筑、服饰、歌舞、饮食等民族文化艺术,古朴自然,丰富绚丽。其中:傣族马鹿舞和指甲舞、拉祜族芦笙舞、佤族木鼓舞最具特色。形成了傣族“泼水节”、拉祜族“葫芦节”、佤族“新米节”和娜允“神鱼节”等独特的节庆活动和宗教仪式。孟连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是进行人类学研究和旅游观光的好地方。此外,还可组织跨境旅游,领略“金三角”地带的风光民情,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电力通信电力交通2003年,全县总装机容量9300千瓦,发电量6879万千瓦时,年产值582万元,实现了与省大电联网和组组通电,村民小组通电率达100%,户通电率99%,初步建成农村电气化县。孟连交通交便,随着县际油路、通县油路的建设,县内公路纵横,四通八达。2003年末,孟连县路通车里程达到2554.2公里,公路密度134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通路率达100%。有各型客货机动车辆879辆,拖拉机1183台。 邮电通信通信配套完善,数字程控、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宽带网、市内无线通讯等先进技术装备得到广泛运用,初步形成多种通信手段相结合,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通达全国,联通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通信网络。2003年末,全县电话机用户1.5万部,移动电话27770部,电话普及率37.4部/百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