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丽萍 |
释义 | 孟丽秋,1963年生,江苏常熟人,本科就读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孟教授是拿了国家教委的奖学金在汉诺威读完博士的。大家都知道,德国人的严谨是世界闻名的,在德国拿学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留学有着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孟教授当年到德国留学的时候,留学生们的经济能力都是有限的,在国外,很多同学都去勤工俭学。孟教授也不例外,她自己也从事过印刷、帮别人编程序等工作。孟教授笑着说:“那时候晚上同学们最大的爱好就是‘数钱’”。 艰苦的勤工俭学的日子自然不必说,但是很多同学就在打工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很多同学从打1份工慢慢地增加到4-5份,渐渐地就荒废了学业。孟教授说她自己很有计划性,总是能安排好打工和学习的时间,总是能很好地掌握好平衡点,所以把学习坚持了下来。 在留学的经历中,周围很多同学看着别人的专业比自己的专业吃香,都忙着换专业。有人觉得自己的专业很枯燥,想换一个相对容易,前景明朗的专业;也有的人是“吃不饱”的,觉得自己的专业很简单,想换一个更难的、更有挑战性的专业。但是殊不知,这样的变换就换掉了自己很多的时间,浪费了很多精力。孟教授是学地图学的,她很庆幸自己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从未离开过本专业的学习。在成为慕尼黑工业大学副校长之前,孟教授一直担任慕尼黑工大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图研究所所长。她的研究方向覆盖了地图学所有的方面,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孟教授坦言:“现在我能在我研究的领域上站得住脚,不能说很权威,但说话有些分量了……” 从去德国留学,到瑞典工作,又回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担任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图学研究所所长,34岁获得该校的终身教授资格,44岁就任德国慕尼黑工大第一副校长,孟丽秋教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孟教授非常有自己的目标,她说:“我在行走的路上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在反方向走路,左右看看,有些走在我左边的人到右边去了;有些走在右边的人又到左边去了,看看左右是否还有人在往前走……?” 孟教授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前进的路上都要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并且一定要坚守自己的目标。孟教授可以熟练地使用英语、德语、瑞典语等多国语言,孟教授自信地说:“我在一个国家半年就能够学会当地语言。”刚到瑞典工作的时候,学生们都希望能用本国的语言听课,半年时间,孟教授在课堂上用瑞典语给同学们授课了,学生们都惊喜得欢呼起来……超强的语言能力显示了孟教授独特的人格魅力。她告诉我们,语言对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帮助我们打开心灵的窗户。必须通过外语与之交流,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孟教授说:“外语的能力常常会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她对学习语言的经验就是多读外语原著,加强自身素质训练,并且要敢于和别人沟通和交流。 孟教授说,选择一名好导师也很重要。现在的导师都是双向选择,导师选择你的时候,你自己也要牢牢把握住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孟教授当年学习的地图学专业并不怎么热门,茫然的情况下,导师的一句话:“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跟地图学密切相关”, 让她茅塞顿开。古代人从地图学中发明了指南针。孟教授觉得特别有意思,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孟教授在德国读完博士学位后,原本她想直接回国的,而就在这个时候,她的导师表示希望孟丽秋能协助他申请一个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项目顺利地批下来之后,孟教授有了一个去瑞典工作的机会。她先是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任教,后来又进入了企业。虽然都是在欧洲工作,不过瑞典人和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这成为了她人生经历中宝贵的一部分,也为她今后在慕尼黑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德国,成为C4级教授(德国最高级别教授)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必须满足一些硬性条件:除了获得博士学位,拥有教授资格,有在工业界工作过的经验外,理想条件下最好还有在第三国工作过的经验。孟教授说:“我恰好满足了这些条件,再加上我是一名女性,可能给我多了一些积分。本来我没有这些想法的,但是我的导师亲自到瑞典鼓励我回德国参加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回到了慕尼黑,如果不是我的导师去找我的话,也许我就留在瑞典了。所以说选择一名好的导师对于成长成才太重要了。” 孟教授是一位勇敢的“游泳者”。在面对出国留学的选择的时候,她说:“我勇敢地游过去了。”在国外呆了那么长时间,孟教授坦言:“我还是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一半是‘此岸’,一半是‘彼岸’”。在亲身领教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后,孟教授说她很享受现在的特别位置。 孟教授很羡慕德国的学生很多都多才多艺。比如说有一个学生提议,我们来场小提琴表演吧,大家都可以即兴发挥,马上就能进行现场表演。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因为从小学的时候,德国的教育就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经常锻炼小学生作报告,而不是去考什么高分。 慕尼黑工大的教授问过孟教授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提问的很少,是不是中国的学生没有以前用功了?”为什么中国学生在国外的表现还不如那些比他们素质差的别国的学生表现好呢?孟教授认为,学习分为积极学习和被动学习两个方面,中国的学生通常是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他们在积极地思考,但是没有及时地表达。德国的学生在考试中觉得挣一分都很重要,不管考试通过与否,都会去积极主动地参加考试;而中国的学生特别在意考试,他们通常因为怕可能得不到高分而放弃考试,再多花半年的时间来复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孟教授介绍,德国的大学以前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的淘汰率是50%左右,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淘汰率会高达90%。现在德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也在逐渐进行改革,慢慢转变为“严进严出”,学生的淘汰率会渐渐下降。在慕尼黑工大,每年大概录取6000名左右学生。学生的录取不会像中国的高考一样“一锤子买卖”,凭分数论高低。慕尼黑工大对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都是直接录取,但是对于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学校会给他们足够的面试机会。由各个院系的教授组成的录取小组会给每名学生半个小时的面谈时间,教授们会根据学生的入学动机、言谈举止、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知识面和自身修养等各个方面来考察学生,择优录取。 慕尼黑工大对教学非常严格。孟教授称:“慕尼黑工大建筑系的学生平均哭三次。”为什么要哭三次?有一位学生曾跟孟校长说:“我是绝对不会哭的,即便是天塌下来的事情。”但是这名学生最终被她的教授给批评哭了。后来孟校长听那位教授说:“这是我教过学生中最好的一个。”既然是最优秀的学生,为什么还要被教授批评哭呢?原来这只是教授锻炼学生承受能力的一种方式,他说:“这才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不容易的。” 正如孟教授所说,“水至清则无鱼。走出去就意味着各种冲突,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要学会吸收和摒弃”。 女,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先后在北京口腔医院等国内知名口腔医院中进修、深造,临床经验丰富,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慢性牙周病、口腔粘膜病等口腔疾病有着很深的造诣,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撰写科研论文10余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