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高维诺山西修院
释义

山西修道院,是中国大陆修院中恢复较早的学院之一,也是大陆教育培养神职人员成绩显着的修道院。目前,山西修院恢复了“孟高维诺修院”原名,旨在纪念第一位将福音带给中国的方济各会士。自一九八五年重新开放以来,已经培养了数以百计的神职人员,成为中国大陆各地公教团体的辛勤耕耘者。同时,修院还积极开展修女和平信徒教育,旨在成为整个山西教会的培训中心。

简介

据修院网站介绍,恢复使用“孟高维诺修院”名,旨在“纪念孟氏入华传教之功勋,并欲循其芳踪,步其后尘,为主耶稣基督作证”。山西省是方济各会士的传教区。山西修道院是一九O二年起担任首府太原教区主教的意大利籍方济各会士凤朝瑞主教创立的。事实上,一八四四年山西教区成立后,历任主教都曾试图开办修道院。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未能实现。太原教区凤朝瑞主教毅然承担了整个修院建设的全部费用,使修院顺利建成。

一九三五年七月六日,罗马宗座驻华代表蔡宁总主教来山西太原视察教务,并与凤朝瑞主教一起主持了新建成的总修院落成典礼。一九八五年,修院重新开放,“一九九O年七月,经过近六年的修道生活,第一批48名修生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为山西教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无尽的生机”。

其间,修院邀请来自香港的郑生来神父和孔庆龄姊妹以及罗国辉神父讲学。“山西修院先后请到这三位的同时,也有其它的旅游团、朝圣团的到访,他们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将教会新的精神传授给了学生”。并在国内外兄弟姐妹的爱心捐助,特别是德国德根豪枢机通过傅和德神父送来的捐赠帮助下,于二OOO千禧年五月四日,完成修院一期工程。

今天,修院院址“重新归划为六个区——学生区、教师区、客房区、饮食区、娱乐活动区、教学区(包括修女培训中心)。所有居室配套设施齐备保持了原有风格,尤其是新建的圣堂,可谓在三晋大地上别树一致。整个钟楼雕刻的图案是一部完整的救恩史,从乐园失宠到基督复活,让人重新回味天主对人类的爱,以此激起人们的还爱之心”。目前,修院开设有宗教学——圣经、信理、伦理、哲学、教会史、礼仪、神修、法典;以及人文学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英语、拉丁文、音乐、以及基础性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等。此外,修生们还组成神修礼仪组、劳动组、后勤服务组、印刷组、文体组、学习组。孟高维诺山西修院是专门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学校。

真福孟高维诺

真福孟高维诺(1247-1328),是首位来华福传的方济各会士;也是北京总主教区的第一位总主教。孟高维诺接受当时的教宗尼各老四世的派遣,前往远东,并一二九三抵达汗八里(今天的北京)。他向元朝忽必烈大汗提出了传教的请求,并得到了忽必烈的允许。在孟高维诺的努力下,许多人领洗进教。此外,他还在北京建造了两座圣堂、翻译了很多圣经经文、诗篇。

公元一三二八年,孟高维诺在北京去世。山西修道院,是中国大陆修院中恢复较早的学院之一,也是大陆教育培养神职人员成绩显着的修道院。

目前,山西修院恢复了“孟高维诺修院”原名,旨在纪念第一位将福音带给中国的方济各会士。自一九八五年重新开放以来,已经培养了数以百计的神职人员,成为中国大陆各地公教团体的辛勤耕耘者。同时,修院还积极开展修女和平信徒教育,旨在成为整个山西教会的培训中心。恢复使用“孟高维诺修院”名,旨在“纪念孟氏入华传教之功勋,并欲循其芳踪,步其后尘,为主耶稣基督作证”。

当今的孟高维诺山西修院

是教宗庇护十二世在位时,在宗座特使刚恒毅主教的倡导及任太原教区总主教凤朝瑞的筹备与主持下,于一九三五年建成,以十三世纪来中国传教的第一位主教孟高维诺主教命名。修院位于太原西山脚下,四周环境宜人,是参天地之化育,与主会晤之佳境。

修院开办十余年后因时局不稳而停办。一九八五年修院暂借圪潦沟堂区南院,直到千禧年才迁回原址。现今修院占地62.4亩,建筑面积7018.71㎡,设有学生宿舍区,老师办公区,教学区,饮食区,娱乐活动区,客房区六个区,在此基础上,配置了相应的硬件设施。特别在教学方面,除了已配备的电脑15台、刻录机、一体机、复印机等外,修院今年将配备投影仪,且增设电脑30台。修院有图书近万册,教师除教会师资外,其余聘自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各大高校。

办院宗旨:修院致力在圣召辨别 、人格陶成、灵性生命、圣学与人文知识等方面培育修生, 使之效法基督的博爱精神,成为合格的牧人,为福传事业奉献终身。

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修院生活以神修统帅全局的重要.在六年的培育计划中,灵修始终占有一个最重要的位置,灵修训练贯穿在整个培育过程.通过灵修的训练,使修生们日益肖似基督,好能堪当分享基督的司祭职务.

学制及课程设置:根据教会的《司锋培育法分》,我们制定了六年的培育计划:"即哲学的时间应满两年,神学的时间应满四年" 。本院设有专业课{宗教课}与必修课{文化课}和选修课.专业课照普世教会的标准,并参照国外修道院的教学科目的安排而设置.专业课进行系统的教会神哲学教育,神学课程包括圣经学,信理神学,伦理神学和牧灵神学四大部份.在六年的教学计划中,神学院也按占整体教育30%的比例安排了大学文化课程。

二千禧年的五月五日,为山西修院来说真可谓是值得记念的一天,因为山西修院迁回了原址:下庄原孟高维诺总修院。原孟高维诺总修院经过二年的一期修复工程,面貌现在已是焕然一新:宁谧的圣堂、明亮的教室、悠雅的寝区、宽阔的校园,钟楼雕刻的图案是一部完整的救恩史,从乐园失宠到基督复活,让人重新回味天主对人类的爱。整个修院如久盼游子归来的母亲,伸开了双臂接纳了流浪六十多年的游子。

普世教会的山西教会历来就具有对圣召重视的优良传统。今天山西修院又迁返此院,决心步前人之芳踪,为山西教会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山西修院迄今已培养了近二百位神父。

太原地区修道院历史

修道院是天主教专为培养和造就神职人员的学府。山西有修道院,据有文字可考,始于1802年吴若翰( de mandello)任主教时,地址是祁县九汲村。院长为路类思神父(Aloysius Landi)即吴主教之后继任自路类思主教。当时以教史来说,时在“山陕教区”时期。以国家来说,正是由于中国天主教“礼仪之争”问题而引起的清帝禁教时期。天主教极不自由,一切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着。所谓修道院,也只是占用一两间房屋,既作教室,也作宿舍,培养几个教友青年,教以教会神哲学知识。这座小型的所谓修道院,由于当时的历时背景,也未能久存于祁县九汲村。成立不久,又从九汲村迁于文水新立村,以后又迁于洞儿沟。风风雨雨,漂泊流动着过了四十余年。

1844年鸦片战争以后,“山陕教区”时期结束,两省又各自划为独立的教区,以后山西便称为“山西教区”时期,划分后的“山西教区”,首任主教为杜嘉弼。1845年在文水新立村祝圣后,正式接任。由于清帝废驰了对天主教的禁教令,天主教可以公开活动了,杜嘉弼就将修道院公开创办于洞儿沟村,当规模并不很大。1900年殉道的赵毓谦、张若瑟、和申保禄三为中国神父,就都是从该修院培养出来的。

1870年江类思继任“山西教区”主教后,在太原城内开始起建修道院,地址在大北门街路东,俗称旗杆院北,即日后教务府门内大花园,今北城区所在院内。建起后,由洞儿沟迁来太原。此修道院规模也很小。虽经艾士杰主教以后几经改修,规模仍不算大,此修院毁于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当时共有修道生十五名,十名逃走,五人被杀。运动之后,1903年后,又重新修建恢复。

1910年希贤(Eugenius massi)继凤朝瑞任太原教区主教后,开始修建较大的修道院。南部所占地址是太原旧城藏山庙原址,这座修道院仍和过去一样,修生不分大小,同在一院攻读。这种局面,长达二十余年,直至1935年太原总修院成立后为止。期间于二十年代初将预修院成立于洞儿沟七苦山半山腰间,称为南山修院。至于太原藏山庙如何划入天主堂版域,这里顺便叙述一下。1910年(清宣统二年)满清政府下令各省设立咨议局。当时山西巡抚丁宝栓拟在文殊寺南空地修建,该地当时大部分为天主教教产。丁宝栓乃与凤朝瑞主教协商,愿以藏山庙址相互换,协议达成,这样使天主堂教产连成了方形一块。今四中所占地址,大部分为旧藏山庙址。解放前,藏山庙之大石碑,仍屹立于太原修道院原南部花园之西北角。虽多年以来,经风雨吹打,但字迹仍可辨认。太原修道院曾发生过一次较大的学潮,时间是在1916年,当时的院长是意大利教士马中骏。六十余名修生因受不了马院长的苛刻虐待,一致提出抗议,当未得到相应的答复。修生们盛怒之下,一哄而散,自动解散修道院,还俗归家。虽经以后中国神父们的周旋说合,重新又返回修院,但他们的要求,仍未得到满足,甚至遭到外籍教士的严厉责骂。修生们怒火冲天,二次离开了修道院,不复再返。

太原修道院的课程,一向以拉丁文为主,每日一节,是必修课,是放在第一位的。考试时,如果拉丁文不及格,是必须遭到开除的厄运。太原修道生拉丁文水平,一般比较高。在修院学习是吃了点苦头,但在日后无论写与说的应用上,却也沾光不少。在中文课程方面,以往是只学点普通算术、史地、常识等。国文以《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书籍为主,很少讲授科学方面的东西。1935年梵蒂冈驻华代表蔡宁(marius Zanin)总主教来太原,召开了晋陕两省主教、修院院长以及部分高级神职人员会议,讨论研究了修道院课程问题以后,始改进了课程。白化文增加了,理化也增加了,代数、几何、三角增加了,其它社会科学课程,也相应的增加了。采用课本一般与社会中学相同,使修生学到点更适用的社会知识,修院学风有了很大的改进。

至于教育,除拉丁文外、教理课与音乐课为神父担任外,其它课程的老师都聘请自社会,大部分即为明原中学的教师。其中有不少的优秀教师,使修生获益匪浅。

1932年榆次由太原划出,另立新教区。洞儿沟属榆次教区管辖,至此,太原、榆次两教区的预修院分开了,榆次教区的预修院仍在洞儿沟。太原教区在太原城内于1935年另成立了预修院,地址在今北城区文化馆。三年后,此修院迁往下庄村北堂院,由郭继汾任院长。1941年再度迁回太原总堂,1943年停办。

1935年下庄总修院成立后,大小修道生开始两处学习。攻读神哲学的大修生赴总修院,其余的全留在总堂原修道院内。至此,原太原修道院改称为太原小修院。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太原小修道院也随之解散。1950年迁往北京阜城门外石门圣母会,1952年停办。

太原修道院和太原总修院自成立以来,前后造就出不少神父,在晋陕两省服务。其中还产生了11位主教:即陈国砥主教(汾阳教区)、刘锦文主教(汾阳教区)、王道南主教(陕西凤翔教区)、韩廷弼主教(洪洞教区)、李德华主教(太原教区)、张信主教(太原教区)、张文彬主教(陕西渭南教区)、李维道主教(长治教区)、雒隽主教(朔州教区)、郑守铎主教(绛州教区)和王振业主教(陕西延安教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