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梦幻宫殿 |
释义 | 《梦幻宫殿》发表于1981年,是卡达莱讽喻艺术的经典之作。评论界公认为此书可与卡夫卡的《城堡》、奥威尔的《1984》等经典名著媲美,反映出卡达莱对于专制集权的强烈反抗精神,捍卫了人类高贵的自由。 基本信息【内容简介】 19世纪的阿尔巴尼亚,还处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主人公马克-阿莱姆在梦幻宫殿(睡眠与梦境管理局)工作,梦幻宫殿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分类、分析成千上万个梦境,以便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帮助国家或君主免于灾难。在他有权的叔叔的帮助下,马克-阿莱姆在梦幻宫殿云直上。但是,有一次在破解一个意义重大的政治性梦境时他出了差错,结果给自己和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出版信息作者:伊斯梅尔-卡达莱 翻译:高兴 出版:重庆出版社 2009年11月 定价:22元 书号:978-7-229-00808-6 分类:外国小说/经典文学 作者简介伊斯梅尔-卡达莱(1936-),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和诗人,1936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山城吉诺卡斯特,曾先后在地拉那大学和高尔基世界文学学院学习深造。1954年,他以诗集《青春的热忱》初登文坛,随后转向小说的创作。评论家称其小说“其诗意的散文和叙事的灵巧,堪称炉火纯青”。1992年曾获齐诺-德杜卡奖。2005年卡达莱从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 精彩评语《梦幻宫殿》在阿尔巴尼亚一出版旋即被禁。这部梦魇式的小说徐徐展开了一幅政治语言的画面:独裁者对一切加一张空,甚至渗透到公民的无意识领域。——《出版者周刊》 卡达莱是在阿尔巴尼亚文学、历史、民俗学、政治学等各领域都留下印记的作家。他描绘了一种完整的文化,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约翰-凯里 我每次写一本书,都感觉是在将匕首刺向专制。——伊斯梅尔-卡达莱 一九九八年夏天的时候,我与阿尔巴尼亚作家卡达莱在意大利的都灵相遇,我们坐在都灵的剧场餐厅里通过翻译聊着,不通过翻译吃着喝着。这时的卡达莱已经侨居法国,应该是阿尔巴尼亚裔法国作家了。他是阿尔巴尼亚当今最重要的作家,像其他流亡西方的东欧作家那样,他曾经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我们见面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个问题了,只要他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去了。不过他告诉我,他回去的次数并不多。原因是他每次回到阿尔巴尼亚都觉得很累,他说只要他一回去,他在地拉那的家就会像个酒吧一样热闹,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会去访问他,最少的时候也会有二十多人。——余华 社会影响2005年6月,首届国际布克奖评选结果揭晓的时候,许多人都颇感惊讶。因为入围的众多候选人之中,不论是赫赫有名的诺奖得主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米兰·昆德拉、纳吉布·马哈福兹、大江健三郎等,还是文坛明星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伊恩·麦克尤恩等,系数未能折桂。这一大奖颁给了中国读者略感陌生的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这位出生于阿尔巴尼亚的大作家在欧洲文坛享有盛誉,就在2009年,他还获得了西班牙著名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 然而,伊斯梅尔·卡达莱的作品在国内并不多见,目前引进出版的是重庆出版社的《破碎的四月》、《亡军的将领》等。这两部作品均系卡达莱的代表性作品。但是,卡达莱本人最喜爱的作品是《梦幻宫殿》。这也是他最受欢迎也最具争议的小说,《梦幻宫殿》一方面被欧洲读者热烈追捧,一方面却在出版之初(1981年)即惨遭查禁。 《梦幻宫殿》很容易让人想到乔治·奥威尔的《1984》,在艺术上足以与《1984》相媲美,同样具有浓厚的反乌托邦色彩。小说以影射阿尔巴尼亚的奥斯曼帝国为背景,主人公叫做马克-阿莱姆。他在梦幻宫殿(睡眠与梦境管理局)工作,梦幻宫殿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分类、分析成千上万个梦境,以此来掌握人民的所思所想,帮助国家或君主免于灾难。马克-阿莱姆通过权势显赫的叔叔的帮助,在梦幻宫殿云直上。但是,有一次在破解一个意义重大的政治性梦境时,他出了差错,结果给自己和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梦幻宫殿》格局不大,篇幅不长,线索单纯,时间和空间也很紧凑。可小说的主题却广博而深厚,充满讽喻的气息,探讨了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对此,时任国际布克奖评委会主席的约翰·凯里有着非常公道的评价:“卡达莱是在阿尔巴尼亚文学、历史、民俗学、政治学等各领域都留下印记的作家。他描绘了一种完整的文化,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正是本书使得卡达莱声誉日隆,既是伟大的作家,也成为伸张自由、反对极权的斗士。他自己说:“我试图描写地狱的情形。”“我每次写一本书,都感觉是在将匕首刺向专制。”恰可为这一身份增添有趣的注脚。 作为反乌托邦小说,但凡这个世界上还存在自由与人性遭受挤压和扭曲的现象,卡达莱的《梦幻宫殿》都将爆发出其抗争之力。 精彩赏析《梦幻宫殿》:一部命运之书 卡达莱一直是个分裂的形象。仿佛有好几个卡达莱:生活在地拉那的卡达莱;歌颂恩维尔·霍查的卡达莱;写出《亡军的将领》的卡达莱;发布政治避难声明的卡达莱;定居巴黎的卡达莱;获得曼布克国际文学奖的卡达莱……他们有时相似,有时又反差极大,甚至相互矛盾,相互抵触。因此,在阿尔巴尼亚,在欧美,围绕着他,始终有种种截然相左的看法。指责和赞誉几乎同时响起。指责,是从人格方面。赞誉,则从文学视角。他的声名恰恰就在这一片争议中不断上升。以至于,提到阿尔巴尼亚,许多人往往会随口说出两个名字:恩维尔·霍查和伊斯梅尔·卡达莱。想想,这已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了。 而此刻,我们面对的是写出《梦幻宫殿》的卡达莱。不管怎样,写出《梦幻宫殿》的卡达莱,同写出《亡军的将领》等杰出作品的卡达莱一样,严肃,深刻,富有想象力和洞察力,值得阅读,也值得关注,完全可以和当今世界文坛那些一流的小说家相媲美。事实上,相当一批读者已然把卡达莱当做阿尔巴尼亚文学的代表。 那就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梦幻宫殿》这部小说吧。 奥斯曼帝国,居然有这么一个机构,由执政苏丹亲手创办,主管睡眠和梦幻,专门征集梦,对它们进行归类、筛选、解析、审查并处理,一旦发现任何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的迹象,便立即上报给君主,君主会采取一切措施,坚决打击、镇压,毫不留情。这个机构名叫塔比尔·萨拉伊,人们也称它为梦幻宫殿。这自然是卡达莱小说中的世界。故事就在这里展开。 梦幻宫殿,像一座迷宫,交织着漫长、幽暗的长廊和通道,没有任何标记,阴森、神秘、怪异,甚至恐怖,充斥着幽灵般的气息。它是个庞大的机构,在帝国各地还有着数以千计的分支。由于它的重要性和保密性,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入这座宫殿。马克-阿莱姆,小说的主人公,来自权势显赫的库普里利家族。正是凭借家族方方面面的关系,马克-阿莱姆才得以进入梦幻宫殿任职。这实际上是家族的决定,主要是大臣的主意,其中自然也有着家族的期望和野心,毕竟,梦幻宫殿,对于他们,太重要了。马克-阿莱姆只能服从。 进入梦幻宫殿,也就意味着进入一个不同寻常的天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同样由于家族势力的影响,马克-阿莱姆直接被分到筛选部工作,没过多久,又被调到解析部。这在常人看来就像是一步登天。他整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案卷。全是梦。各种各样的梦。简直就是一片恐怖的海洋。这让他感到压抑、厌倦和乏味。在审理案卷时,他两次读到了这样一个梦:桥边,一块荒地;那种人们扔垃圾的空地。在所有废物、尘土和破碎盥洗盆的中间,有件稀奇古怪的乐器在自动演奏着,一头公牛,仿佛被乐声逼疯了,站在桥边,吼叫着……他觉得此梦毫无意义,可并没有将它丢弃、淘汰。没有想到,后来,正是此梦成为君主打击库普里利家族的由头。他最喜爱的小舅甚至为此失去了生命。 同卡达莱的其他小说一样,《梦幻宫殿》格局不大,篇幅不长,主要人物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马克-阿莱姆,所有故事基本上都围绕着他进行,线索单纯,时间和空间也很紧凑。可它涉及的主题却广阔、深厚、敏感,有着丰富的外延和内涵。卡达莱于1981年在他的祖国发表了这部小说。作为文本策略和政治策略,他将背景隐隐约约地设置在奥斯曼帝国,似乎在讲述过去,挖掘历史,但任何细心的读者都不难觉察到字里行间弥散出的讽喻的气息。因此,人们也就很容易把它同卡夫卡的《城堡》、奥威尔的《动物农场》等寓言体小说连接在一起,将它当做对专制的揭露和讨伐。难怪出版后不久,《梦幻宫殿》便被当局列为禁书,打入了冷宫。卡达莱本人在谈到此书时,也意味深长地强调:“我试图描写地狱的情形。”他在移居法国后曾再三说过:“我每次写一本书,都感觉是在将匕首刺向专制。”尽管他说此话有讨好和迎合西方读者之嫌,真诚中夹杂着一些虚伪和狡黠,但起码《梦幻宫殿》可以成为他的这番言论的有力证明。倘若说走向西方,需要亮出某种通行证的话,卡达莱肯定最愿意亮出《梦幻宫殿》了。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而且效果极好。欧美已有评论家呼吁:“单凭《梦幻宫殿》一书,伊斯梅尔·卡达莱就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它同样是一部命运之书。马克-阿莱姆个人的命运。库普里利家族的命运。帝国所有民族的命运。当“帝国领土上的任何梦,哪怕是由最最邪恶的人在最最偏僻的边疆和最最普通的日子做的梦,都不得逃脱塔比尔·萨拉伊的审查”时,任何命运都注定不可能由自己掌握。家族的历史,童年的记忆,梦幻宫殿里发生的一切,都让马克-阿莱姆过早地意识到,在命运面前,个体是多么?弱小、苍白、无可奈何。因此,他总是选择克制、恭顺和服从,任由命运那只无形的手推动着自己一步步向前行走。被动是他的基本态度。家族势力安排他进入梦幻宫殿,原本是为了让他尽力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平安。可他实在无能为力。因为,梦幻宫殿的可怕就在于它的荒谬,在于它的远离人性,在于它的任意,在于它“最最盲目,最最致命,也最最专制”。为了权力,为了统治,有些梦甚至可以被制造出来。某种意义上,正是马克-阿莱姆在不知不觉中把绞索交给了统治者,眼看着他们将它套到了自己亲人的脖子上。而正当家族遭受厄运的时刻,他竟然还得到升迁,几乎掌握了梦幻宫殿的最高权力。这是怎样的悲哀和反讽! 厌倦、单调、恐惧,都没能阻挡马克-阿莱姆投入地做事,没能阻挡他每天准时去上班,还生怕自己会迟到。甚至,在梦幻宫殿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反而不习惯现实生活了。有一天放假,他走上街头,竟然觉得天空空空荡荡,外面的一切了无生气,整个世界似乎刚刚生了一场病,失去了它的全部色彩。他不禁怀念起梦幻宫殿,怀念起那些案卷来。“那里,他的案卷中,一切如此不同,如此美丽,如此充满了想象……云朵的色彩、树木、雪、桥梁、烟囱、鸟儿——一切都要生动得多,有力得多。人和物的动作也更加自由,更加优雅,恰如牡鹿奔跑着穿过雾霭,无视时空的法则!与他眼下服务的世界相比,这个世界显得多么沉闷、贪婪和狭窄!”现实世界竟然比不上地狱般的梦幻宫殿。这一笔着实厉害,真的就有了匕首的锋利,直接刺向了现实世界。从另一角度,这也暗示着马克-阿莱姆人性的扭曲。命运之书就这样过渡到了人性之书。 人性,或者反人性,显然是《梦幻宫殿》的另一主题。阴郁、沉闷、幽暗、寒冷,既是整部小说和梦幻宫殿的气氛,也是小说中不多的几个人物的性格基调。细细阅读,我们会发现,主人公马克-阿莱姆,以及其他几个人物基本上都没有外部特征。我们不知道他们的长相和模样,只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动作。他们模糊不清,仿佛处于永远的幽暗,仿佛一个个影子,唯有声音和动作在泄露他们的情感和内心。马克-阿莱姆的优柔寡断,母亲的担忧,大臣的老谋深算,心事重重,都以这种特别方式传达给了读者。地狱就该是幽暗的,就该是反人性的。这正符合卡达莱的创作意图。几个人物中,唯独马克-阿莱姆的小舅有着清晰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他“一头金发,淡蓝色的眼睛,蓄着浅红色的胡子,取了个半德国半阿尔巴尼亚的名字:库特。他被视为库普里利家族的野玫瑰”。库特是性情中人,热爱生活,又善于思考,并有着强烈的反叛和独立精神。正是他一针见血,指出了梦幻宫殿的荒谬和可怕。也正是他把阿尔巴尼亚狂诗吟诵者请来为家族聚会表演。对于专制,库特自然是个危险分子,是个异己。除掉他,属于专制的逻辑,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在此意义上,库特的罹难,既是牺牲,又是象征,最能反映专制的反人性特点。在刻画人性方面,卡达莱极为冷峻、内敛,不动声色。但不动声色中,总有一股暗流在奔突、涌动。在经历了家族的苦难后,马克-阿莱姆终于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于是,我们在全书的结尾读到了如此感人的文字:“虽然顾虑重重,但他没有从窗户旁掉过脸去。我要立马吩咐雕刻匠为我的墓碑雕刻一枝开花的杏树,他想。他用手擦去了窗户上的雾气,可所见到的事物并没有更加清晰:一切都已扭曲,一切都在闪烁。那一刻,他发现他的眼里盈满了泪水。” 此外,小说还涉及权力斗争、史诗、寻根、巴尔干历史问题等诸多主题。这些主题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衬托,互相辉映,让一部十来万字的作品散发出巨大的容量。在呈现史诗时,卡达莱的诗歌天赋得到了发挥。尤其是阿尔巴尼亚史诗,粗犷、大胆、直接,画面感很强,戏剧性很强,冲击力也很强,让人不得不屏住呼吸倾听:“劫持妇女和姑娘;充满危险的婚礼过程;酗酒的马;被背信弃义者害得失明的骑士骑着同样失明的战马;预报灾难的猫头鹰;深更半夜,奇怪的庄园主府邸响起的敲门声;一位生者,带着两百只猎狗,潜伏在墓地,向一名死者发起令人毛骨悚然的挑战;一轮冰冷的太阳,贯穿大地,放射出光芒,却并不温暖大地。”那些史诗片段,关涉死亡、爱情、婚姻、忠诚、背叛和荣辱等主题,关涉家族之根、民族之源,以低沉的声音吟唱,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在艺术手法上,卡达莱表现出他一贯的朴素、简练、浓缩的风格。在主题上挖掘,在细节上用力,巧妙而又自然地调动起回忆、对话、暗示、反讽、沉思、心理描写等手法,始终控制着小说的节奏和气氛,让意味在不知不觉中生发、蔓延。这是他的小说路径。这样的路径往往更能够吸引读者的脚步和目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