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古栎 |
释义 | 蒙古栎(Quecusmongolica)是国家二级珍贵树种,是中国东北林区中主要的次生林树种。蒙古栎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华中地区亦少量分布。在俄罗斯、日本、蒙古及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中文学名:蒙古栎 别称:柞栎 二名法:Quercus mongolic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壳斗目 Fagales 科:壳斗科 Fagaceae 属:栎属 Quercus 种:蒙古栎 Q. mongolica 分布区域: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各地 简介也称柞树;为壳斗科、栎属。落叶乔木,树高可达30m;胸径1m多;喜光、耐寒、能抗-50℃,喜凉爽气候;耐干旱、耐瘠薄、喜欢温凉气候和中性至酸性土壤,通常生于向阳干燥山坡。耐火烧、不耐盐碱。蒙古栎的根很深,主根发达,但不耐移植。材质坚硬、比重大、纹理美观、具有抗腐耐水湿等特点。 蒙古栎为喜光树种,适应性强。 形态特征基本特征落叶乔木,高可达30m,胸径达60cm。树冠卵圆形。树皮暗灰色,深纵裂,小枝粗壮,栗褐色,无毛,幼枝具棱。叶常集生枝端,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7~20cm,先端短钝或短凸尖,基部窄圆或近耳形,叶缘具深波状缺刻,具7~10对圆钝齿或粗齿,幼时沿叶脉有毛,后渐脱落,仅背面脉上有毛,侧脉8~15对;叶柄短,仅0.2~0.5cm,疏生绒毛。 花单性同株,雄花序为下垂葇荑花序,长5~7cm,轴近无毛;雌花序长约1cm,有花4~5朵,但只有1~2朵花结果。总苞杯状,包果1/2~1/3,壁厚;苞鳞三角状卵状,背部呈半球形瘤状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坚果单生,卵形或长卵形,长2~2.3cm,径1.3~1.8cm,无毛。 变种a. 蒙古栎(原变种) 中文名:蒙古栎(原变种) 拉丁名: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 var. mongolicodentata 特征:落叶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紫褐色,有棱,无毛。顶芽长卵形,微有棱,芽鳞紫褐色,有缘毛。叶片倒卵形至长倒卵形,长7-19厘米;宽3-11厘米,顶端短钝尖或短突尖,基部窄圆形或耳形,叶缘7-10对钝齿或粗齿,幼时沿脉有毛,后渐脱落,侧脉每边7-11条;叶柄长2-8毫米,无毛。雄花序生于新枝下部,长5-7厘米,花序轴近无毛;花被6-8裂,雄蕊通过8-10;雌花序生于新枝上端叶腋,长约1厘米,有花4-5朵,通常只1-2朵发育,花被6裂,花柱短,柱头3裂。壳斗杯形,包着坚果1/3-1/2,直径1.5-1.8 厘米,高0.8-1.5厘米,壳斗外壁小苞片三角状卵形,呈半球形瘤状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绒毛,伸出口部边缘呈流苏状。坚果卵形至长卵形,直径1.3-1.8厘米,高2-2.3厘米,无毛,果脐微突起。花期4-5月,果期9月。 产地生境: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区。生于海拔200-2 100米的山地,在东北地区常生于海拔600米以下,在华北常生于海拔800米以上,常在阳坡、半阳坡形成小片纯林或与桦树等组成混交林。俄罗斯、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用途功能:木材边材淡褐色,心材淡灰褐色,气干密度0.67-0.78克/立方厘米,材质坚硬,耐腐力强,干后易开裂;可供车船、建筑、坑木等用材,压缩木可供作机械零件,叶含蛋白质12.4%,可饲柞蚕;种子含淀粉47.4%,可酿酒或作饲料,树皮入药有收敛止泻及治痢疾之效。 b.粗齿蒙古栎 中文名: 粗齿蒙古栎(变种)(中国树木志) 拉丁名: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 var. grosseserrata (Bl.) 别名:大齿蒙古栎(河北习见树木图说) 本变种与原变种区别,叶较窄长,叶缘具向上弯曲粗锯齿,侧脉较多,通常每边14-18条。 产东北、华北。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可供车船、建筑、坑木等用材,压缩木可供作机械零件,叶含蛋白质12.4%,可饲柞蚕;种子含淀粉47.4%,可酿酒或作饲料,树皮入药有收敛止泻及治痢疾之效。 c. 大果蒙古栎(变种) 中文名:大果蒙古栎(变种)(植物研究所) 拉丁名: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 var. macrocarpa H. W. 本变种与原变种区别,壳斗、坚果较大,壳斗直径2.2-2.8厘米,坚果径1.8-2.3厘米,高2-2.4厘米,果脐径0.9-1.3厘米;叶片较大,长15-23厘米,宽6-14厘米。 产辽宁凤城凤凰山。海拔300米处。熊岳树木园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辽宁熊岳。 文献来源: 中国植物志 第22卷,17a. 蒙古栎(原变种)图版74: 1-2 var. mongolica 17b. 粗齿蒙古栎(变种)(中国树木志)大齿蒙古栎(河北习见树木图说) var. grosseserrata (Bl.) Rehd. et Wils. in Sarg. Pl. Wils. 3: 231. 1916;周汉藩, 河北习见树木图说76. 1934;中国树木志2: 2341. 1985;黑龙江树木志212. 1986. ——Q. crispula Bl. in Mus. Bot. Lugd. -Bat. 1: 298. 1850. ——Q. grosseserrata Bl. l. c. 306. 1850.——Q. mongolica subsp. crispula (Bl.) Menits. in Nov. Syst. Pl. Vas. 13: 114. 1973. 17c. 大果蒙古栎(变种)(植物研究所) var. macrocarpa H. W. Jen et L. M. Wang in Bull. Bot. Res. 4(4): 198. f. 4. 1984. 植物特点(1)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各地,华北亦有少分布;朝鲜、日本、蒙古及苏联均产之。垂直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为海拔200-800米,河北为800-2000米。国内东北分布最多,是天然林中的优势树种,在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国防林中均占有显著位。 (2)蒙古栎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力,能适应南由华中地区直至东西伯利亚—56度,乃至—60度的低温,早中国的分布区约在年均温—3度以上,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蒙古栎的垂直分布随纬度的降低而升高。在大、小兴安岭的海拔250—400米范围内,蒙古栎长分布于低山顶部和山脊以及坡度小的各个坡向上。海拔400—600米直至长白山800米以下,蒙古栎能在坡度3—35度的南坡形成纯林。甚至东北西部兴安岭以南地区,蒙古栎的分布高度可上升至870—1600米。东部三江平原的残丘上也有生长。蒙古栎适应较广的土壤类型,多生长在酸性或微酸性较肥沃的暗棕色森林土和棕色森林土上。人为破坏严重的山地,蒙古栎能在干燥阳坡,土体发育不全的粗骨土上成林,但其地位甚低。 栽培繁殖育苗地的整地及选择1、整地作床整地作床从9月中旬开始,整地深翻30cm,拣出草根、石块,春播在秋翻后于翌年春耙地,每667m2施有机肥1.5t。翻地时进行土壤消毒每667m2施4kg硫酸亚铁,防治地下害虫,每667m2可施2.5kg辛硫磷。然后每平方米施入熟好的农家肥5kg,作床高20cm,床面宽1.1m,步道40cm。为防治苗木病害,每平方米用5g溶液喷洒床面,用药5d后播种。 2、育苗地要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质肥沃、pH值5.5~7.0,土层厚度50cm以上的沙壤土和壤土。 种子的选种及处理1、采种母树,选择结种盛期、密度大、树干通直、林龄一致、无病虫害林分作为采种的优良林分。 2、九月中旬待种子完全成熟时进行采种,在已经定为优良的母树采种,蒙古栎种子成熟一般自然脱落到地面,对未脱落的种子采取震击树干,让其脱落,然后地面收集,收集的同时去发育不饱满、有虫眼的种子。种子收集后立即用50~55℃温水浸泡种子半小时,一是杀死橡实中的橡鼻虫,二是精选种子,提高种子纯度,三是用温水浸泡进行催芽处理。 3、种子采收后用50℃~55℃温水浸种15min或用冷水浸种24h,同时将漂浮的不成熟、虫蛀种子捞出,也可以用敌敌畏熏蒸一昼夜进行杀虫处理。秋播种子消毒处理后即可直接播种,效果良好;春播种子在冷室内混沙(种沙比为1∶3)催芽,每周翻动一次,随时检出感病种子并烧掉,翌年春播种前一周将种子筛出,在阳光下翻晒,种子裂嘴达30%以上可播种。 4、种子调制及播种种子精选后,放到凉爽湿润的库里贮藏。种子贮藏要因地制宜,通常有下列三种贮藏方法。 室内沙藏选通风干燥的室内或棚内,先铺一层沙,接着铺一层种子,厚度8-10厘米,如此一层沙,一层种子堆上去,堆的高度不超过0.7米。也可将沙和种子拌在一块堆藏。但无论那种,堆中间都必须间隔竖立草把,以利通气,防止种子发热霉烂。 室内窖藏此法使用于冬季少雨,气候寒冷的北方即在露天选干燥的地方挖地窖,宽与深各1米,长短根据种子多少确定,同上法一样一层沙一层种子,堆至距窖口20-30厘米的地方为止,上面再用干沙盖满。堆的同时,在窖中间同样并列竖立许多草吧,然后用土堆在上面,成馒头形的土丘,丘上再盖草或席子等,四周挖沟排水。 流水贮藏法用竹篓,柳筐盛种子,放在流速不大的河边,溪流中,用木桩固定篓,筐,防止被流水冲走。 催芽后,将催芽的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种子消毒,然后于9月中下旬进行播种。播种量在0.7kg/m2,地径、苗高和出苗量最为适宜。播种床面幅为1m,播种后覆土4cm,进行轻度镇压。进入10月下旬,采用树叶和草覆盖床面,厚度为5cm,然后在树叶上覆盖1cm—2cm厚的土作为冬季防寒处理,翌年4月中旬将床面的覆盖物去掉,以使苗木正常生长。 (一)播种时间秋播10月上旬~11月上旬;春播4月中旬~5月上旬。 (二)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点播三种。撒播将种子均匀撒在床面上覆土4~5cm镇压;条播幅距10cm,开沟深5~6cm,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覆土4~5cm镇压;点播株行距8cm×10cm,深度5~6cm,每穴放一粒种子,种脐向下,覆土4~5cm镇压。播种前浇足底水。 蒙古栎的叶 (三)播种量撒播、条播的播种量为130~200kg/667m2,点播为100~130kg/667m2。 田间管理(一)灌水:因种实大,覆土厚,就需要一定的湿度,湿度一般保持地表下1cm处土壤湿润即可,不是特别干旱的不必天天灌水,苗木出土前不必浇水,防止土壤板结,造成顶土困难或种子腐烂而失败。 (二)切根播种后15~20d出苗,当真叶出土4片时,切断主根,留主根长6cm,可促进须根生长,切根后应将土压实并浇水。 (三)间苗在苗高进入高生长速生期定苗,间去病苗、弱苗,疏开过密苗,同时补植缺苗断条之处,间苗和补苗后要灌水,以防漏风吹伤苗根。留苗密度60~80株/平方米。 (四)松土、除草按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及时清除,采用人工除草,保持床面无杂草,除草结合松土,松土深度2~8cm,以利苗木的正常生长。 (五)蒙古栎苗木,当年有3次生长的习性,采用两次追肥,即第一次封顶后进行追肥,约6月20日左右,硝酸铵每平方米5g;第二次追肥在苗木第二次封顶后进行,约7月下旬左右,硝铵每平方米7g。 (六)起苗:秋季起苗,进行控沟越冬假植;春季起苗,可原垄越冬,不必另加防寒措施。 虫害防治栗实象鼻虫(CurculiodavidiFairm):成虫体长7-9毫米,赤褐色或黑色而有灰黄色鳞毛嘴细长,腿节棍棒壮下面有一齿突。幼虫在种子内蛀蚀,种子在外面看不到柱孔,仅有一小黑点,受害种子不成熟往往早落,如有三头以上幼虫为害,一般都失去芽力。特别在种子堆积期间,温度升高,幼虫蛀蚀严重。 防治方法 1、温水浸种将种子放进55度温水中浸泡10分钟,或在50度的温水种浸泡15分钟,无影响。也可用于溴化甲蒸熏,当气温在23度时每立方用药37.4克.熏蒸40小时,杀虫率可达100%。 2、二氧化碳熏蒸:将种子放秘室内或密封容器内,在温度25度以下每立方用二氧化碳30毫升处理20小时,杀虫率在95%以上,对种子发芽无影响。也可用于溴化甲蒸熏,当气温在23度时每立方用药37.4克,熏蒸40小时,杀虫率可达100%。 3、成虫盛发期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4、幼虫未爬出栎实前,收集并清除早期脱落的栎实。杀虫率很高,且不影响种子发芽,浸种后2天阴干后才能贮藏。 应用价值蒙古栎是营造防风林、水源涵养林及防火林的优良树种,孤植、丛植或与其它树木混交成林均甚适宜。不但需要保护,还可以进行人工培植。 养护要点喜温暖湿润气候,也能耐一定寒冷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中性或石灰岩的碱性土壤上都能生长,耐瘠薄,不耐水湿。根系发达,有很强的萌蘖性。 蒙古栎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15℃时发芽缓慢,30~35℃时发芽最快,但幼芽细弱。茎叶生长适宜的白天温度为23~30℃,夜间温度为15~18℃;温度高于35℃或低于15℃生长缓慢。幼瓜生长适宜温度白天为25~30℃,夜间为15℃左右。 蒙古栎属于短日照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太严格,最适宜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生长良好;在每天12小时以内的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雌花提早形成及数目增加,并且节位降低。晚春和夏季过强的光照也不利于生长发育,容易引起植株萎蔫和发生病毒病。蒙古栎具有发达的根系,抗旱能力较强,但由于叶片较大,蒸腾作用旺盛,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可以在幼瓜膨大期间应及时浇水,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