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古人民共和国戏剧 |
释义 |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代戏剧是从1921年蒙古革命胜利后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内蒙古、东北也有流传。 发展时期1921~1940年1922年在乌兰巴托成立了文艺宣传活动中心──苏赫巴托尔俱乐部,1926年修建了人民娱乐活动场。1922年在革命青年团中央书记宝音尼木和的领导下成立了戏剧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依靠群众业余文艺工作队,进行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他们的戏剧在苏赫巴托尔俱乐部和人民娱乐活动场演出。现代蒙古第一部成功的戏剧《桑杜总管的罪恶事业》(1922)是宝音尼木和的作品。它取材于近代历史的真实事件和人物,揭露了国内外敌人的罪恶行径,歌颂了民族独立运动和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20年代演出过的戏剧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剧《贫苦老两口》和《犯罪》,改编民间文学作品的剧目有《巴兰曾格》、《格斯尔》,取材于古典文学的戏剧有达·纳楚克道尔基等人的《乌什安达尔》(1923)和宝音尼木和的《小英雄帖木真》(1928),现代题材的剧目有宝音尼木和的《玛尔拉莎尔》(1928)。20年代戏剧具有尖锐的政治倾向性,它们在宣传蒙古革命的新思想,批判旧的思想道德,反映新的现实生活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到30年代,蒙古国家剧院、青年剧院和革命军人剧院相继建立,产生了专业剧作家。戏剧的艺术性也逐渐有所提高。这个时期的戏剧以蒙古历史和现实生活为背景,注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并努力挖掘新人的性格特征。这种作品有宝音尼木和的《黑暗的政权》(1932)、《勇敢的将军苏赫巴托尔》(1933),达·纳楚克道尔基的《三座山》(1934),喜·阿尤喜的《贫民达木丁和夫人道力格尔》(1933),达·那木达嘎的《新道路》(1937)以及奥云的《登斯玛》(1938)和《新人》(与别人合作)。这些戏剧反映了新与旧的矛盾,描写了在矛盾斗争中新人性格的形成过程。1933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革命剧院联欢节中,蒙古国家剧院演出的戏剧《黑暗的政权》获奖。《三座山》是蒙古现代文学名著,在蒙古国家剧院上演了近2000场。剧本通过革命前一对情人云登和南萨尔玛的爱情悲剧,描绘了旧社会贫苦牧民的悲惨遭遇,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赞扬了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翻译出版了《三座山》(1959),并改编为京剧上演。《新道路》描写了俄国十月革命后的蒙古人民革命斗争,塑造了人民领袖苏赫巴托尔形象。 1940~1947年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戏剧。当时蒙古已有专业剧作家,除那木达嗄和奥云外,敖伊道布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他们不但创作剧本,而且还翻译和改编苏联和其他国家的优秀剧本,这对蒙古戏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戏剧表现了蒙古人民和苏联人民为保卫社会主义事业而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其中有那木达嘎的《沙赖河三□》,策登扎布和巴斯达的《满都海彻辰夫人》、《朝克的青少年时代》,敖伊道布的《道劳岱》、《寻求幸福的孟和》以及奥云的《阿睦尔萨纳》和《草原勇士》。这些戏剧在塑造古代英雄和革命英雄的形象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绩。那木达嘎最早创作了历史题材的剧本《沙赖河三□》(1941),再现了为民除害的史诗英雄格斯尔可□的不朽业绩。敖伊道布的《生日》、《我的欢乐》、《路》和奥云的《宿站》、《兄弟们》等剧,反映了牧区建设和牧业生产的发展,歌颂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蒙苏人民和军队的友谊和合作。《路》(1947)被认为是蒙古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剧本通过一个偏僻牧区的人民依靠自己力量修筑通向外界公路和电话线的事迹,批评了人们头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习惯,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先进思想和进步事业。有人认为这个时候的戏剧暴露了一定的缺点,如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不多,没有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历史现象等。 1948年-至今出现了表现和平建设时期的戏剧。1948年4月召开第一次蒙古作家大会后,戏剧的内容产生了新的变化,逐渐走向以反映当代生活,刻画新人形象为主的道路。除了僧格、洛德依当巴、奇木德和那木达嘎、奥云、敖伊道布继续写剧作外,还出现了新的专业剧作家旺干、劳岱等人。他们从事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别具风格的戏剧创作,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旺干(1920~1968)的剧作《医生们》是这一时期的戏剧名著,曾获国家奖金。该剧描写大学毕业的青年医生们的生活,揭示了他们的思想斗争,指出医生们不仅要医治人民的疾病,而且也要医治自己和别人的不健康思想。旺干的剧作善于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人物性格栩栩如生,情节紧凑,矛盾冲突尖锐,富有风趣。在这一时期,描绘农牧业生产劳动和塑造农牧业劳动者形象的戏剧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洛德依当巴和赞达拉的《额尔德尼·道尔基》、策登扎布和巴斯达的《阿尔布吉胡一家》、僧格和洛德依当巴的《走自己的道路》、旺干和僧德的《塔米尔地方来的媳妇》等。《额尔德尼·道尔基》描写额尔德尼·道尔基为乳粉厂研制成功水力发动炼乳机的故事。《阿尔布吉胡一家》显示了战胜自然灾害的国营农牧场工作人员的事迹。描写工业题材和表现工人阶级的戏剧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较成功的有旺干和达喜尼玛的《司机陶昭》、奇木德的《汽笛声》及奥云和乌达巴拉的《瓶中之宝》。《司机陶昭》以一个省运输公司为背景,表现了交通战线上的先进与落后之间的斗争,塑造了陶昭和铁木耳两种不同类型的形象。《汽笛声》描写了在先进人物的耐心教育和帮助下,懒汉和受过劳动教养的人随着汽笛的鸣声走向新生活的新现象。《瓶中之宝》是70年代反映新城市建设和工人阶级创造性劳动的优秀剧。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反映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较好的戏剧。如那木达嘎和洛德依当巴的《一班学生》,刻画了一位有丰富知识,并推行先进教学方法的模范教师巴图策仁的艺术形象。那木达嘎和纳楚克道尔基的《年轻的一代》描写了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为了共同事业而携手并进的事迹。那木达嘎的《在新住宅里》被认为在当代戏剧的发展中向前迈出了一步。它描写了新人的高大形象,在新住宅里,那顺巴图帮助两个邻居重新认识生活,引导他们走向了光明道路。 蒙古族戏曲剧种①新蒙古剧流行于辽宁阜新。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初。剧目取材广泛,有据短调民歌、民间故事、古典名著、现代文学作品改编者及新创作剧目等,计二十余个。代表剧目有《桃绕》、 《花儿》、《嘎达梅林》、《乌云其其格》、《王子争亲》、《牧丹仙子》、《闹分家》、《教训懒汉》、《教师颁》等。音乐 由蒙古族民歌的单一曲调向联体发展。表演综合歌、舞、诗、骑、射等手段,别具一格。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 分:文场以低音四胡、高音四胡及马头琴为主,配以捧笙、木管、横笛、二胡等,有时加用牛号(宗教乐器,即长筒号);武场有立鼓(带柄双面鼓,鼓槌杆呈北斗七星勺状)、大钹、大锣、九音锣等。 ②科尔沁蒙古剧流行于内蒙古科尔沁一带。音乐、表演尤具特色。代表剧目有《安代传奇》等。 蒙古国家古典艺术剧院原称国家歌剧舞剧院,始建于1963年。有歌剧、芭蕾舞和交响乐队。目前有十几个艺术创作组,主要上演本国和外国的古典、现代歌剧、芭蕾舞、交响音乐作品。该剧院的保留剧目有《黑桃皇后》、《叶甫根尼?奥涅金》、《卡门》等歌剧和《天鹅湖》、《胡桃夹子》、《吉赛尔》等芭蕾舞剧,以及蒙古民族歌剧《三座山》等。 该剧院有300多名演职人员。许多演职员曾在俄罗斯艺术院校学习进修。不少人被授予人民演员、功勋演员的称号。 该剧院的艺术家多次在国际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奖,并经常组团出国访问演出。 蒙古国概况原名蒙古人民共和国,1991年11月21日改现名,即Mongolia,蒙文为Bkyuklelv。位于亚洲中部,属内陆国家,国土区域位于北纬42-52,东经88-120之间。边境线总长8161千米,陆路边界线7678千米,北面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边界线3485千米;东、南、西三 面与中国接壤,中蒙边界线长4770千米,沿边界线竖有1597根花岗岩界柱。其国土东西长2392千米,南北1259千米,土地面积为156.65万平方千米,人口2002年底为240.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6.6%。在全国人口中,人口最多的喀尔喀蒙古族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其次为哈萨克族,占4%以上,再依次为杜尔伯特、布里亚 特、布亚兹等15个民族。蒙古国1921年成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规定“外蒙古的现状须予以维持”,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当时的中国政府宣布承认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该国现与14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蒙古国现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52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杭爱山区和鄂尔浑河谷地,每平方千米有2-3人;南部的戈壁沙漠和半沙漠地带,每10-15平方千米只有1人。在人口密集居住地,居民从前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一处水草盛地只聚集十几或几十顶蒙古包;永久定居点则是喇嘛教寺院所在地。蒙古国北部和中部地区牧放的主要是牛,游牧距离相对不远,一般不离开自己的传统游牧地界;南部戈壁沙漠、半沙漠地区,牧民们主要牧放骆驼和羊,游牧距离长达数百千米。现在,城市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还有部分居民转向了定居务农,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将有越采越多的牧民转向定居。目前,全国总人白的43.4%为牧民,并散居各地o 2002年首都乌兰巴托市人3 82.4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0%,占全国城市人口的80%。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在蒙古国省市劳动局登记的失业人数为3.09万人,当年新登记的失业人数为4.53万人;其中女性占54.4%,16-24岁7700人,占25.1%,25-34岁者10600人,占34.4%,35-44岁者9300人,占30%,45-59岁者3200人,占10。5%;当年就业人数为3.55万人,其中在国营企业和国家机关的为14%,在公司、集团等的占86%。 蒙古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气候干燥,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短促,秋季凉爽宜人,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毫米。因地处世界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因而蒙古国境内常有大风雪,冬季气温可降至—40度,夏季最高气温达35度,无霜期仅90-12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600-3300小时,是全世界日照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蒙古国资源丰富,地下资源有煤、金、铜、钼、钨、铁、锡、磷、萤石、盐等80多种矿物,矿床有3000多处,其中煤炭的分布最广。目前开采的主要有煤、钨、铜、钼、金、萤石等。煤炭储量500亿-1520亿吨,萤石 储量800万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金3400吨,银7000吨,石油30亿-60亿桶。额尔登特铜钼矿已成为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奥尤陶勒盖有价值600亿美元的铜矿和金矿,该矿是世界五大铜矿之一,距中国50英里,矿的价值600亿美元。目前中国最大的铜业公司——江西铜业与该矿进行了合作。蒙古国的人均煤炭储量是世界之最,是中国的108倍。 蒙古国森林面积为18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其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0位左右;森林储量约12.5亿平方米,每年自然增长560万立方米。在140多种树木中,针叶林和阔叶林占74%,沙漠戈壁地区的沙树占26%,主要分布在肯特、库苏古尔、杭爱和阿尔泰等省的山区地带。全国人均森林占有量是中国的67倍。此外,蒙古国还有灰鼠、黑貂、羚羊、旱獭、野马、野驴、野骆驼等珍贵的经济价值较高的稀有野生动物,其中经济价值占首位且数量最多的要属旱獭,旱獭皮是蒙古国主要的传统出口商品之一。 蒙古国境内地形起伏,地势较高,总体走势为西高东低,北林南漠,多为山地与丘陵平原,最高处海拔4372米,最低处海拔560米,平均海拔1580米;南部是占全国总面积1/6的戈壁地区,东部为丘陵平原 。该国的河流属于北冰洋、太平洋和中亚内陆三个水系,且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区域,湖泊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区域。全国最大的湖泊是乌布苏湖,面积3350平方千米,平均年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中国的9.7倍。这些河流和湖泊除具有运输、灌溉等价值外,尚盛产诸多的鱼类。 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脉呈现西北—东南走向,长700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色楞格河源于杭爱山北坡,注入俄罗斯贝加尔湖,长922千米,主要支流有鄂尔浑河,不冻期可通航。 洁白的蒙古包装点着茫茫的草原。在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市, 这就是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城,其含义为“红色英雄城”,它始建于1639年。乌兰巴托位于蒙古高原海拔1351米的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右岸河谷,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的苍松和翠柏终年郁郁葱葱。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玉带般的图拉河由东向西缓缓流过,河水清澈见底,两岸垂柳如烟似雾。站在博格多山上俯瞰,城市风光一览无余。该市布局为东西狭长,市中心除了现代化的建筑群外,有面积达5.2万平方米堪称世界第二大的广场-苏赫巴托广场。 2004年中国政府提供了700万美元以改造该广场的照明系统。其正中矗立着蒙古人民革命领袖苏赫巴托策马扬鞭的巨幅雕像,北侧是国家宫。城市的东西两面则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现代化住宅楼,楼房多为蓝色和白色;城北山坡上的蒙古包,将游牧民族古老的文明与现代化的气氛融为一体。 乌兰巴托是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原名库伦,1924年改为现名。该城集中了全国60%的工业企业。这里生产的纯羊毛地毯和羊绒衫多次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奖。裘皮服装和驼绒制品的质量亦堪称一流。 乌兰巴托可谓年轻人的城市,现有居民15.4366万户,人口 82.47万,这座城市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0%以上。由于年轻人居多,整个城市充满了青春活力。兴安盟的首府乌兰浩特,人口大约为20万。边境口岸城市阿尔山人口大约为重0万。兴安盟的经济正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初级部门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5年的45%降到了2000年的38%,第二产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保持不变,而第三产业则明显地从27%增加到了33%。 东方省是蒙古与中国及俄罗斯接壤的地区。其省会城市为乔巴山,人口4.4万,距首都乌兰巴托665千米。苏赫巴托尔省的省会在西乌尔特,距离乌兰巴托560千米,人口1.51万。肯特省的省会在温都尔汗,人口为2.79万人,距离乌兰巴托326千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