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蒙城地震台
释义

基本概况

台站代码:34004

所在位置:蒙城县小涧镇黄柏山

海拔高程:54m

地质条件:台站地处郯庐断裂带的西侧,北西向的涡河断裂从台站南东侧通过。台站岩性为震旦纪砂岩

台站占地:9330m2

建筑面积:1498m2

台站类别:国家基本台

隶属关系:安徽省地震局

历史沿革

根据1975年全国趋势会商会确定的重点监视区,国家地震局要求在蒙城县建地震台,以加强对苏、鲁、豫、皖地区地震活动的监控。1976年底,蒙城台开始选址建设,1978年6月竣工,同年,测震、地电、短水准开始观测。测震仪器是DD-1型短周期地震仪和DK-1型中周期地震仪,以后又先后装备了513型中强震仪、5倍强震仪;地电仪器为DDCJ-1仪。1979年,地磁手段投入正式观测,使用仪器是72型三分向相对记录仪。1981年,蒙城地震台被国家地震局列为Ⅱ类基本台。1983年,台站增上G816地磁核旋绝对观测。1984年1月,基式地震仪开始试记。1986年,增上CB3三分向地磁相对记录仪,同时停止短水准测量。1992年,台站增上CJ6偏角磁力仪。2000年1月,CTM-DI偏角倾角仪、ZD8B数字地电仪和ZD9A地电场仪投入使用。2001年1月,测震手段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使用仪器为FBS-3电子反馈中周期地震计。

台站供水为自备井水,供电使用农用电,生活和交通便利。

国家基地

我省唯一“国家级”观测站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共同构成了国家科学研究的实验基地,在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科技部在地球物理领域开展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评估和遴选工作,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为首批14个国家野外站之一。

主要任务

蒙城野外站由中国科技大学与省地震局共同建设,以蒙城地震台站为基础,新建了两大中心和六大实验研究室,增添了国际先进的探地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仪器,其主要任务是监测郯庐断裂和秦岭-大别造山带这两个控制中国构造运动的重要边界运动过程,提供高质量可靠的地震、变形、重力资料,为科学家破解中国这两大构造边界演化之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省及邻近省份的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该站还将通过高质量可靠的地磁观测和高水平的太阳物理、磁层物理的研究,解决磁暴的早期预警问题,为苏、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观测区域

这个野外观测站是2010年12月23日揭牌的,据该观测站站长、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倪四道介绍,在全国范围内,这样“国家级”的野外观测站只有14个;在安徽省是唯一一个,且除了上海和武汉,周边的江西、江苏、河南等省都没有如此级别的。

高级别的观测站肯定不会小,“占地9330平方米,一共有6个实验研究室,有18种观测手段,可以说是个立体综合的地球物理野外观测科研基地。”

选址蒙城“一举两得”

为什么一个国家级的观测站会“相中”蒙城这个地方,而且还是在荒郊野外?

“既然是‘偷偷’的监测,那就要选择偏僻的地方,而且还要安静。”倪四道说,“如果离城市太近,人流、车流对仪器的观测都有影响,科研数据会不准确,所以要离大城市远一点。”

此外,蒙城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恰好处于两条地震带的交汇处,可以监测到郯庐断裂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而这“两带”也是控制中国构造运动的重要边界。

目前,观测站已开展测震、电磁、形变、流体等27个测项的地球物理观测工作,并将增加GPS、重力等10个野外观测项目。观测站站长、中国科技大学倪四道教授表示,该站地震监测仪器十分先进,方圆几百公里内发生2到3级小震、全球任何地方发生5.5级以上地震,观测站都能第一时间监测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