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萌源村 |
释义 | 萌源村,隶属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距浦源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海拔895米,全村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11户,3680人,现有水田面积1965亩,农地4000余亩,林地近万亩,是浦源镇第二大行政村。 地形地貌萌源村位于周宁县城西北五公里,萌源村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后隶属周墩特种区,周墩分县,1945年8月成立周宁县,设萌源保,解放后隶属第一区萌源乡,端源区萌源乡,1958年改为端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队,浦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队,1984年起改为浦源乡(镇)萌源村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据地方志综述:萌源初为薛氏、钱氏生息之所,(以现存的“钱家井”、“薛家井”为证),后萧氏迁入渐成该村之主流。萌源肖氏始祖原居河南光洲固始县用儒乡进贤里竹洲村。唐大中年间,其祖肖华避乱入闽。初时,居福州乌山,至其子丙二迁宁德白鹤岭尾,又于中和四年复徒周宁南坂。其时,周宁东洋诸地多为杂草丛生,沼池遍野,禽飞兽走,满目荒凉。肖氏先辈相阴阳、观流泉,见萌源山清水秀、土沃田腴,可稻可梁。遂于公元九O四年其孙丁四兄弟定居萌源,后渐成望族。 革命历史萌源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34年肖安轩、凌福顺把闽东地下党斗争的革命火种引到周墩,萌源成为开展斗争的基点村之一。时有肖志芬、肖立销、肖陈其、肖陈考、肖志答、肖华灼、肖立江、肖新云、肖鸿章、肖志校、肖志诗、肖志永、肖传石、肖何桑、肖陈发、肖传富等数百人秘密参加组织活动。1934年春闽东特委詹如柏、阮英平亲自到岗头庵召开三百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号召穷苦大众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分地,当家作主。同年发动的“周墩暴动”,萌源全村群众积极参战,志芬、立销、陈考、陈其、兴环等是暴动骨干,闽东地下党在叶飞同志领导下进行三年艰苦卓绝斗争时期萌源村是他们活动基点村,是特委在周墩联接福(安)寿(宁)宁(德)屏(南)的交通枢纽站,又是叶飞同志亲自指挥威震闽东北的肖家岭战斗的战场。三年游击战,萌源村广大群众参战,掩护地下党同志,提供食、宿、住、行、肃反打击敌人,送情报等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历史不能忘记这一光辉的一页。 农业资源萌源村是农业大村,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马铃薯为主,粮食总产量达800多吨。茶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现有茶园面积3000多亩,年产毛茶1600多担,主要品种有乌龙茶本地菜茶、福云六号、福云七号、福鼎大白茶等。同时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太子参、生姜、佛手瓜及反季节蔬菜等,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大批劳动力外出广东、云南以及本省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经商,务工,办企业,搞经销,有的成了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 萌源村基础设施完善。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新建的卫生院大楼,浦源第二中心小学、村老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自来水。有线电视、村道水泥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完善,为今后发展经济打下了基础。 萌源是个风景秀丽的乡村。村似飞凤落洋,村中凤池鲤鱼与人同乐;后门山一弯三折,如蚁龙出洞,山上的数十株千年柳杉,县内少有,山上建有潘心诚副省长亲笔题名的“寿星阁”,在此可一览全村景象,村委正规划建设森林公园供游览休息。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9年)的兴福寺闻名全县,成为佛教信徒及旅游观光者的圣地,还有距今300年名闻遐尔的回龙寺、法华寺、新民寺等,迎接八方来客。 萌源八景诗肖鸿章 著作: 天鹅孵卵【天】 天鹅下洪荒,鹅雏侍化机。 一当破孵出,冲向碧天飞。 金扇题诗【金】 金扇曾千古,新诗今自题, 不预炎凉世,独留白云凄。 双笔书天【双】 当前笔两支,未知插何时, 欲借天为纸,纵横任写诗。 勒马扬鞭【勒】 前头有万里,何事又回旋, 只恐多岐路,归来早看鞭。 鲤鱼上水【鲤】 怕逐沧江下,回头不向东, 风云如际会,奋翅入云中。 飞凤落洋【飞】 好鸟不忘飞,凄老碧梧枝, 萧史箫声下,秋风振雨时。 清池跃鲤【清】 一水如新月、斜晖欲化虹, 鲤因苍影跃,香递碧波中。 真武坐堂【真】 镇日垂堂坐,龟蛇赤脚间, 凤翔天然画,何如武当山。 旅游资源《景奇山秀萌源村》作者:肖淋盛 转自周宁在线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的日子里生在萌源,长在萌源,对萌源就如对母亲那么熟悉,几乎可以闭上眼睛跑遍村四周的每个旮旯。对于萌源村的神奇异物罕景,惜爱之情犹如手足。 萌源村位于狮城西北五公里处,与正在申报的国4A级风景区--浦源鲤鱼溪相距约五公里。萌源、狮城、浦源三村构成一个三角形,三村就是顶点上的璀璨明珠。萌源村坐东向西,前朝“双星”、“鲁迅”;后倚古洞天仙岗;北望麻岭横亘;南邻“七星拱照”。村居四周,万亩良田环环绕,千年古木层层绿。可谓精致奇秀美如画,游客忘归憩锦卷。 在村外立足,踮脚眺望,展示在眼帘的是萌源全景,其全貌恰似一只展翅金凤,栩栩如生。朝阳照射下的“落阳飞凤”,似乎养足了精神急待腾飞。凤也,百鸟之王,人间宠物,难怪萌源村自古地灵人杰,文人墨士、经商巨头层出无穷,被冠以“东洋名村”的美誉。细瞧,纵贯西东的“平岗”是金凤的脊梁,西侧向西南方向延伸,山体逐小渐低,至村头顺势托起,急首张望天空,显出了逼真的凤颈和机灵的凤首。凤尾以“平岗”主峰向东延伸千余米后,顺而倾斜至进登村而成,惟妙惟肖。以“平岗”为轴的南北两侧分别为气势不凡的东山和树茂山美的庵岗,遥遥相仿,形成了金凤展翅之双翼,神态逼真。怪不得有“好鸟不妄飞,栖老碧梧枝。萧史箫声下,秋风振羽时。”的生动写照。 进入村口,移步集奇、趣、美于一体的“跃鲤凤池”定能让你一饱眼福。数百年前的人工造湖,形如新月,占地十余亩。池内鲤鱼成群结队,人鱼同乐,其乐无穷。池面柔和的阳光,把池水染得斑驳陆离。微风轻拂,泛起一圈又一圈涟漪,拖起无数光带,似一条条素绢在水面飘荡。待风过后,池水又印上朵朵彩云、绿树、高楼、繁花以及岸边的妙郎倒影令人陶醉。“一水如新月,斜晖欲比阳。鲤因花影跃,香递碧波中。”好一副清丽的江南水乡图画。 穿街过房,你可以来到村后占地40多亩的千年古树森林公园,这里可称得上是世外桃源。相倚相连三座村后的小丘,树树成排,枝枝相叠。这里的古树多为柳杉,间插杉木、松木等,几乎棵棵都挂着县文物保护标志,并注有“800年”、“1200年”不等的字样。几百年来经过村民的精心保护、增补,如今大小树木遍布各个山丘,形成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青树相互称托;饱经沧桑与生机勃勃的小你呼我应。其中一棵被奉为“天树翁”的巨大柳杉,位列园中之王。“天树翁”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春秋,树高十余丈,身围六人联手亦难环抱,几经千年风雨沧桑树腹已空,能容十余人,蜿蜒交错的外露巨根成了老人小孩纳凉的小躺椅。 顺着环园道,穿梭树林之间,欣赏树阴下的景色,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夏天午后,骄阳灼灼,身热如焚的村民们,或静坐树根交谈;或仰卧绿荫草毯憩息;或石桌之上楚汉开战,趣味无穷。村童却时而追蝶采花;时而攀树过枝,欣喜若狂,惹得身边的人们心里痒痒的。那份舒心使人深感大自然的恩赐是多么的宽厚无私。山丘上新建起画栋雕梁的“寿星阁”,上面还有原福建省政府副省长潘心城欣然命笔题词的“寿星阁”三字呢! 到了萌源村,可别忘了到萌源天仙岗一游哦。天仙岗离萌源村二里许,拾石阶而上别有洞天。一石塔刻有“古洞天马仙公”字样。几经重修、扩建,现亭阁殿已颇具规模。那精工巧致的建筑、婀娜多姿的丛丛翠竹、浓郁苍翠的迎客松、清澈见底的山洞泉水,让人犹如置身于富有独特风味的山水画中。向下俯视,塔下俏壁悬崖,险峻峥嵘,山高谷深,虽让人望而生畏,但却美不胜收。站立峰顶,极目远眺,峰峦叠嶂,莽莽苍苍。闻名的浦源鲤鱼溪、东洋溪、白云山、狮子岗、银屏峰、双笔峰、鲁迅峰及东洋各地尽收眼底,实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其间被奉为景中之最的算是观云海了。时逢初夏,旭日东升之时,雾从进登溪冉冉升起,至山腰而聚集,由淡而浓渐成云海,瞧!那茫茫云海,就像白色的轻纱在人们脚下浮荡、飘动;数点高峰,露出它们嶙峋的顶端,宛如礁石出没于大海中。这时,偶尔有几只鸟儿从身边穿云过海,为这仙境般的景色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秀山云海的奇观,让上山的人们迷惘沉醉,足以忘记登山之疲。 细心的游客,只要向西北方看去,这时右前方的“双笔峰”很自然地映入眼帘。“双笔峰”亦称“双笔书天”,本是两座相距甚远,相貌相仿的两座山峰,由于两峰与萌源村在距离与方位的特殊性,因而远远望去,形状无异,仿佛一双巨笔竖立于群山之颠。每逢夕阳西下时,金光自双峰夹口迸射而出,阴阳分明,更显得棱角清晰,挺拔无比,成了一道双笔书天的奇景。“当前笔两支,未知插何时。欲借天作纸,纵横任写诗。”这不就是鲁迅先生写檄文的神笔吗?无独有偶,极为巧合的是与“双笔峰”平行视线的东侧--浦源村的南山主峰,其顶峰处神奇绝妙的山脉走势,用那搭配协调的粗细线条勾勒出一幅鲁迅先生侧面头部的素描画像,那浓粗且有棱角的胡子,微平的睫毛,短齐的头发,均安排的极为恰到好处。这鬼斧精雕,神工组合的异景,能不让你惊奇、震撼?那沉思的“鲁迅”与锋芒毕露的“双笔”不正暗蕴着“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风亮节?盘古有意将“双笔峰”与“鲁迅峰”安排在同一视线上,让萌源晚辈永恒缅怀文学巨匠的英灵?还是鲁迅先生不朽的杰作、高尚的人品,激发了萌源村莘莘学子的永久追思?难怪每年的大年初一,有着成千上万人涌上萌源天仙岗,是赏景还是祈祷学业有成还是祈求财源广进?我想两者兼而有之。 说起萌源村的景点,还有明万历年间钦差大臣,张峰题词“祝圣道场”的千年古刹兴福寺,以及香火鼎盛的迥龙寺、法华寺;气势恢弘的肖氏宗祠;冠顶香气形成奇异云彩的红豆衫;富有神奇传说的蛤蟆停;具有考古价值的“钱家井”、“薛家泉”和108根柱子落地的明清老屋……景奇山秀萌源村,观光旅游满地春。 萌源百年陶业开窑哦”金秋十月的一天,桂花盛开,香飘千里。随着制陶世家元老,第六代传人肖许端的一声粗犷的吆喝声,坐落在周宁县萌源村兴福寺旁翠竹丛中的陶窑场上,顿时沸腾起来。喜雀喳喳,人头攒动。业主熟练地忙着拆除窑门,传递陶器、清点归类、包装上车。油亮金黄还略感烫手的花盆、酒坛、菜瓮、酱油瓶、筷筒及造型怪异的栋头狮等陶器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大的重达几十斤可容一个人体,小的几两重拳头般大小。在旁守候多时的县内外客商你一担,他一车地纷纷抢购着各自所爱的物品。63岁的肖许端老人从小玩泥13岁成师 肖许端元老,谈起萌源陶业的风雨沧桑路程。他说,萌源村制陶历史悠久,是全县最早的一家,到他儿子肖芳添这一辈已相传七代。他出生后,由于家境困难,上不起学,从小就一直跟在祖父身边转,在窑里玩泥团,捉迷藏,摸爬滚打。其祖父肖如林即第四代传人,被公认为周宁制陶能手。因肖许端的父亲不肯学陶艺,所以祖父把传人的希望寄托在肖许端身上。据村中老年人说,肖许端从小聪明伶俐,悟性又高,再加对陶艺颇感兴趣,所以学起陶技融汇贯诵。肖许端在祖父的精心授艺下,八岁就能制作许多较为简单的陶器,十三岁后就能独当一面,收弟弟堂侄为徒。自幼学陶技,刻苦又勤奋,他的制陶技艺与日俱增,到中年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肖许端先后姻亲中带徒弟10多人,目前仍在继续操业的还有肖陈近、肖家涨以及他的儿子肖劳添等新一代传人。 兴衰沉浮以稀为贵 肖许端老人回忆,他家的陶业史始创曾祖父肖云峰。其间全县只有他家及洋头的一户人家率先建窑,师傅请自屏南境内。据(周宁县志)记载,周宁陶业始于清道光12年(1836),当时主要生产茶瓶、水缸等陶品。光绪12年(1886年),除了萌源建窑外还有端源、陈岭,瓮窑等村也相继建窑生产。到1949年全国解放后,全县有窑13座,从业人员5O多人。1954年,全县陶窑猛增到31座,一时间成了农村中的一项主导产业之一。1956年,县政府牵头,专门成立了陶器生产合作社8个。肖许端家族的陶业鼎盛时期是在第四代传人肖如林的制陶期间。仅肖如林手下就有小窑7入,大窑2人(即专门生产茶瓶等小件陶器的师傅有7个,专门制造水缸、酒坛等大件陶器的师傅有2个)。一年烧24窑,每窑均在60两左右(2.5个酒坛或600个小茶瓶为一两)。如此大规模生产,省内外少见。为此,萌源的陶器美誉八方,吸引着四面八方经营陶器的客商云集于萌源。60年代初,虽然物质十分匮乏,但以陶换物,陶器还是十分走俏。到了70年代后,搪瓷、不锈钢及塑料器皿的涌现,相传上万年的陶器遭受到沉重的打击,社会对陶器的需求量锐减。到80年代后期,全县陶窑纷纷破产倒闭.仅剩萌源肖许端的一座陶窑。或许是制造技艺过硬;或许是生产经营有道;或许是萌源的粘土更为优质,总之在肖许端的苦心操作下,萌源的陶业再度红火,走出闽东。目前有窑3座,其中2座建在萌源至端源的吴山寨公路边,长年不间断生产,生产出的产品花纹美观,釉采生光,质地优良,品种多样,倍受消费者的青睐。物以稀为贵,目前萌源生产的陶器除了满足周宁、屏南、寿宁、福安等区内市场外,还有相当部分热销建宁府一带。 制陶技艺亟待革新 陶器是用粘土成形后烧制而成的日常生活用具。制造一般流程为:采集优质粘土、晒干粉碎或直接将湿土用脚力踩成细泥、制成所需形状、配上花纹图案、干燥上釉,最后置放在窑内用950至1165度的高蛆下烧制,大约烧制30个小时.停火2天后就可出窑。 萌源百余年陶业史的探究中.深深意识到萌源陶业相传上百年于原始的手工制造。掘史料戬,远在I万多年前的半坡氏族就能制造带红色的陶器,陶器上面还有入面形、鱼形花纹。到秦汉时期,我国的制陶技艺就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如今,历史的车轮已驶进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社会在前进,知识在更新,科技在腾飞,只有100余年的制陶世家。 目前,萌源制陶世家中的好几个成员,都把在制陶中积累的微薄资金投放到上海。萌源的陶业能异军突起,迎来灿烂的春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