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学史 |
释义 | 本书是一部比较详细而完整的西方美学史专著,对上自古希腊罗马,下迄当代的美学发展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心主义美学史现。重点论述了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从论述美学史和美的艺术史、自然美和艺术美、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入手,在对这些关系作了明确阐述的基础上,按美学史发展的线索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予以考察和论证,并叙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图书信息美学史 作 者: (英)鲍桑葵 著,张今 译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字 数: 437000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300118277 定价:¥39.80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鲍桑葵, 英国哲学家、美学家与伦理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圣安德鲁斯大学教授 伦敦亚里士多德学会会长。中年时期转入美学和伦理学的研究,相信美学能调和后天与先天、自然与超自然,伦理学能调和享乐与义务、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著有《美学史》、《美学三讲》、《知识与现实》、《个人的价值与命运》、《国家的哲学理论》等。 文摘不过,这一类比也仅仅是类比而已,除了相似之处外,也还有显著的不同。例如,在联系逻辑理论的发展来回顾各门归纳性科学的历史时,我们对某些知识部门的过去阶段,并不能产生多大兴趣,除非了解那些阶段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人类心灵的发展。我们对古代的炼金术或占星术的好奇心,并不比人类学家对一幢湖上木屋或一把燧石石斧的好奇心更大一些。人类文明的许多其他要素,诸如政治形式或社会风俗的细枝末节,语言的微妙细节,宗教教义的琐细条目等等也是这样。在生活的这几个领域中,虽然弄清过去的确可以大大帮助我们理解现在,但是,整个来说,除非要进行科学研究或认识历史,否则我们对于过去一般是习惯于不加深究的。在遥远的过去拥有极大势力的道德观念和宗教观念,一般来说,至今的确还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因为,人类道德本性上的一致,在一切表现中都是那样深刻。但是,在这方面,任何东西都不能和伟大的美的艺术作品(包括杰出的文学在内)相比。只有这些伟大的美的艺术作品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曰益重要,而不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日益不重要。因此,当我们试着探讨各个发展阶段的审美意识的时候,我们面前的具体材料就不仅具有考古学上的意义,而且还构成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里本身就具有价值的事物的一个重要部分。美的艺术史是作为具体现象的实际的审美意识的历史。美学理论是对这一意识的哲学分析,而要对这一意识作哲学分析,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了解这一意识的历史。美学理论的历史,则要探讨审美意识在学术上的表现——美学理论——的历史,但是它从来也没有忘记,需要阐释的中心问题乃是美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在思辨中为人们所明确承认,而且也同样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人们一听说要分析我们所欣赏的最美的事物,很可能自然而然地要皱起眉头来,但我们还是要说,哲学史的这一分支对我们有这样一个好处:它不仅可以对历史现象给予理论上的解释,而且至少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欣赏眼前的事物——世界所拥有的最不易磨灭的遗产。 2.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 我在上一节中假定,为了理论研究的目的,我们不妨把美的艺术看做美的世界的主要代表,即使还不是唯一的代表。现在,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从什么观点来看,这个假定才是合理的。 目录第一章 我们的研究方法以及这一方法同美的定义的联系 1.美学史和美的艺术史 2.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 3.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 第二章 一个富于诗意的世界的创立,以及它和思想界的第一次接触 1.敌视艺术的早期思想界 2.美的世界的创立 3.思想界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4.模仿说中包含的启示被人忽视 5.“模仿”一词在古代哲学中的广泛应用 6.希腊艺术为什么可以称为“模仿性”艺术的进一步解释 7.美学理论的道路铺平了 第三章 希腊人关于美的理论的基本轮廓 1.三项原则及其问的联系 2.道德主义原则 3.形而上学原则 4.审美原则 5.形式美和具体美的关系 第四章 希腊人关于美的理论向前进步的迹象 1.三个对比 2.前苏格拉底派 3.苏格拉底 4.毕达哥拉斯学派 5.柏拉图 6.亚里士多德 第五章 从亚历山大里亚和希腊—罗马文化到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代 1.这个时期的性质 2.普通哲学和艺术 3.美学思想 第六章 审美意识在中世纪连续的一些痕迹 1.我们对文艺复兴的态度 2.把文艺复兴追溯到基督纪元的倾向 3.普罗提诺以后的美学在学术上的连续性 第七章 但丁和莎士比亚在某些形式特点方面的异同 1.主题的范围 2.这两位诗人对于艺术形式的选择 3.两位诗人所追求的意蕴的种类 4.后期文艺复兴的真正位置 第八章 近代美学哲学的问题 1.准备过程 2.美学的长期中断 3.这个问题的准备:从笛卡儿到鲍姆嘉通 第九章 近代美学哲学的资料 1.主题的范围 2.古典文献学 3.考古学 4.艺术批评 第十章 康德——把问题纳入一个焦点 1.他同美学问题和研究资料的关系 2.美学问题在他的体系中的地位 3.为什么审美判断是美学问题的解答 4.康德美学中抽象和具体的冲突 5.美感的范围和更细的划分 6.结束语 第十一章 具体综合的头几步——席勒和歌德 1.席勒的观点 2.歌德 第十二章 客观唯心主义——谢林和黑格尔 1.谢林 2.黑格尔 第十三章 德国的“精密”美学——从叔本华到施图姆普夫 1.精密美学的需要 2.叔本华 3.赫尔巴特 4.齐美尔曼 5.费希纳 6.施图姆普夫 7.结束语 第十四章 客观唯心主义在方法上的完成 1.后期客观唯心主义的类型 2.向后期客观唯心主义的过渡 3.后期的客观唯心主义 第十五章 内容和表现在理论上重新结合的开端 1.近代英国美学的哲学条件 2.时代的一般影响 3.内容和表现的综合 4.结束语 附录一 黑格尔美学体系撮要 附录二 对于音乐表现的一些分析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作者:(英)鲍桑葵 著;张今 译 ISBN:10位[7563332073] 13位[9787563332076]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6-1 定价:¥36.80 元 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比较详细而完整的西方美学史专著,此书对上自古希腊罗马,下迄当代的美学发展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它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心主义美学史现。本书重点论述了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从论述美学史和美的艺术史、自然美和艺术美、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入手,在对这些关系作了明确阐述的基础上,按美学史发展的线索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予以考察和论证,并叙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编辑推荐英国新黑格尔派哲学家、美学家鲍桑葵相信,美学史不等于美学家的历史。所以他的《美学史》(此书已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经典),没有为任何美学家歌功颂德、立碑作传。鲍桑葵的眼睛始终紧紧盯住审美意识的河流,上自古希腊下迄现代美学,他都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察。然而这部美学史又不纯粹是美学理论的历史,它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在那些貌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漫步其中,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还乡旅行…… 作者简介鲍桑葵, 英国哲学家、美学家与伦理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圣安德鲁斯大学教授 伦敦亚里士多德学会会长。中年时期转入美学和伦理学的研究,相信美学能调和后天与先天、自然与超自然,伦理学能调和享乐与义务、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著有《美学史》、《美学三讲》、《知识与现实》、《个人的价值与命运》、《国家的哲学理论》等。 目录序 前言 第一章 我们的研究方法以及这一方法同美的定义的联系 第二章 一个富于诗意的世界的创立,以及它和思想界的第一次接触 第三章 希腊人关于美的理论的基本轮廓 第四章 希腊人关于美的理论向前进步的迹象 第五章 从亚历山大里亚和希腊—罗马文化到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代 第六章 审美意识在中世纪连续的一些痕迹 第七章 但丁和莎士比亚在某些形式特点方面的异同 第八章 近代美学哲学的问题 第九章 近代美学哲学的资料 第十章 康德——把问题纳入一个焦点 第十一章 具体综合的头几步——席勒和歌德 第十二章 客观唯心主义——谢林和黑格尔 第十三章 德国的“精密”美学——从叔本华到施图姆普夫 第十四章 客观唯心主义在方法上的完成 第十五章 内容和表现在理论上重新结合的开端 附录一 黑格尔美学体系撮要 附录二 对于音乐表现的一些分析 索引 参考书目 英汉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书摘书摘 i.美学中的辩证法 在黑格尔的别的哲学著作中,辩证法都构成基本的困难。但是,在美学讲演中得到十分忠实的反映的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却没有炫耀辩证法。至于辩证法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美学》的结构,这方面的问题,如果联系《美学}的结构,是无法争论清楚的,因为它是相当明白的,只有联系辩证法的性质才能争论清楚。对于辩证法的性质,人们大概永远也不可能取得完 全一致的意见。因此,辩证法本身同我们是没有关系的,我也差不多完全不准备向读者论述这个问题,只想在必要限度内说明一下我的信念:美学是辩证法想要着重指出的那种合理联系的一个标本。在说明这一点时,我不打算大肆使用人们一向认为只不过是谬误的隐藏所的那些大家所不熟悉的术语。黑格尔所谓的美,其演变有敕于一条同谢林以不自然得多的方式所阐述的原则十分相似的原则。在一切按照因果法则解释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假定,不复存的事物所以不复存在乃是因为它的本性已经不再符合它所在的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对它所提出的要求。因此,从形式的和技术的意义L—来说,可以说,在一切具有因果联系的过程中,任何不复存在的要素都必然地要被比它更符合整个过程的要求的东西所代替。但是,这种推论是纯形式的,因为因果联系中的各要素可能具有限制性质或破坏性质,后来的要素更适合于这些要求的原因,可能在于它具有更多的内容,而在于它具有更少的内容。对于生命不能存在的环境,一具尸体比一个活人更能适应。不过,在任何事实上具有进步性质的演变过程中,刚才所说的形式原则确实是有意义的。任何逐渐消亡的要素被那种更适合于整个有系统的、有因果关系的过程的东西所代替,也就是让位于新的要求,而这些新的要求则是部分地由逐渐消亡的要素自己的活动造成的,而且是它不能适应的。举例来说,肉体的衰老并不是一个人毕生的工作在年老时结束 的惟一原因。柏拉图的继承者决不可能是柏拉图,而只能是亚里士多德。即令适应性只是一个程度问题,考虑到生活是互相决定的各个阶段组成的一个体系,看来,事情也仍然是很清楚的:柏拉图单靠延长他的寿命,也不可能成为亚里士多德。后来的因素是由新需要塑造的。这种符合新需要的后来的因素,靠了它的存在条件,以更复杂的方式,把前辈的毕生工作继续下去。它也有自己所达到的成就的负担以及不能适应更新的需要而消亡的负担。我们也可以用术语来表示这种关系,说每一肯定的存在物,在逐步演变过程中,都要过渡到它 的否定物,然后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