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国颂歌 |
释义 | 《美国颂歌》(An American Carol)又译为《美利坚颂歌》,是2008年10月由美国维旺迪娱乐(Vivendi Entertainment)发行的一部喜剧影片。本片讲述了一个名叫迈克尔·马隆的好莱坞大导演,在不合适的时候竟然提出要取消美国7月4日国庆节长假的建议,从而引发了阴阳两界的爱国者的极大不满和无比愤恨,并演绎出一幕幕谎诞的报复行为。本片导演:大卫·扎克 (David Zucker);主演:凯文·法利(Kevin P. Farley) 。 基本信息片名:An American Carol 译名:美国颂歌/美利坚颂歌 类型:喜剧片长:83分钟 级别:美国PG-13级(含有一些粗鲁和对人不敬的内容) 发行:维旺迪娱乐 Vivendi Entertainment 上映日期:2008年10月3日(美国) IMDB评分:-- 推荐指数:★★★ 演职员表导演:大卫·扎克 David Zucker 主演:凯文·法利 Kevin P. Farley 罗伯特·戴维 Robert Davi 乔恩·沃特 Jon Voight 丹尼斯·霍普 Dennis Hopper 剧情介绍迈克尔·马隆是美国好莱坞庞大左派力量的领军人物,身为导演的他不仅拥有颠覆一切的勇气,更具备讽刺挖苦的超强手段。一部《你们美国猪们去死吧》,不知引起了多少狂热粉丝的追捧,而迈克尔·马隆也为自己独特的爱国方式得意洋洋。这种人才,在“和谐社会”里最多能在网络上昙花一现,可在不和谐的美国却可以掀起狂风暴雨。这不,迈克尔·马隆又在公众场合不知深浅的表示,要取消7月4日美国国庆日(无独有偶,刚刚国内也有知名学者表示要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取消国庆长假……)。 谁能想到,他的嚣张举动竟引起了阴阳两界的注意。首先,三个鬼魂,不对,应当说是“雄魂”找到了迈克尔·马隆。这三个雄魂可是美国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分别是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小乔治·史密斯·巴顿和成功解决古巴导弹危机的J.F.肯尼迪。他们作为美国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自然不能对迈克尔·马隆的“蔑国行径”视而不见,他们要好好教育教育这个狂妄的胖导演。他们基本上是挟持着迈克尔·马隆参加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活动,比如参观海军舰艇、参加群众集会、访问大学校园等,希望让迈克尔尊重美国精神。可迈克尔一时还改不了嘴欠的毛病,常常因为说错话而招致“左勾拳,右勾拳,一句话惹毛他们就有危险”。此时,在阳间的一伙阿富汗恐怖分子也盯上了迈克尔·马隆。他们需要一位导演制作一部新的宣传录像,招募更多人成为自杀式人体炸弹。迈克尔·马隆的影响力和他影片中表达的对美国的仇视情绪使恐怖分子相信迈克尔就是最佳人选!他们在积极秘密策划着对迈克尔的招募行动……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在这个对好莱坞人才迈克尔·马隆的争夺中,究竟哪一派能取得胜利呢? 影片幕后如果想从“头”看明白本片,那咱首先得聊聊片名《美利坚颂歌》。这个标题似曾相识吧?对头!英国19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曾有一部标题类似的小说《圣诞颂歌》。那部伟大的作品奠定了现代圣诞节的寓意和内涵,告诉人们要善良仁慈、积德行善,这样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幸福,狄更斯更是因为这部小说而被称为“圣诞之父”。书中刻画了一个经典人物——富有而冷漠无情、连乞丐都不愿向他讨要的自私透顶的吝啬鬼斯克鲁奇,也塑造了三个圣诞精灵:“过去之灵”、“现在之灵”和“未来之灵”。三个精灵帮助斯克鲁奇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使他摆脱自私及冷酷,成为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美利坚颂歌》显然延续了这个精灵拯救人灵魂的构思,只不过三个精灵换成了华盛顿、巴顿和肯尼迪,被拯救者变成了无所畏忌的导演迈克尔·马隆。这种设计对于表达本片导演大卫·扎克的思想倾向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从一开始,人们就知道“迈克尔·马隆”要经历由恶转善的过程。其实,围绕《圣诞颂歌》产生的影视作品不少,这其中有直接改编的好几部电影《圣诞颂歌》(包括金·凯瑞与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联手打造、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也有衍生出的影片《狗的圣诞颂歌》、《芭比之圣诞颂歌》等。 如果想从片“中”看出点儿门道,那咱还得说说美国好莱坞的政治倾向。这是个久未提及的话题,唯一有印象的资料还是麦卡锡主义盛行时卓别林遭迫害的那一段儿,当时,成为左翼人士是相当危险的。如今,从大卫·扎克的矛头指向来看,左派已经成为好莱坞霸道的统治力量。那啥是左派啊?说白了,就是民主党,民主党是左派(准确说是偏左一派)。好莱坞支持民主党,这可不是参加大Party时明星们对小报记者的爆料,实打实的出钱呢,据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的三分之一经费来自好莱坞。近日,也有报道,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好莱坞与明星们共同参加了一个筹款晚宴,并筹得九百万美元的款项。不过想想看,从克林顿、戈尔、克里到奥巴马,每一个民主党候选人都颇具明星气质,且绝对帅过共和党的候选人。其实,文艺界人士成为左派非常自然,他们的桀骜不驯使之容易成为“反对”政府的一派,而他们追求自由、追求创新的个性也让他们与保守派格格不入,因此,文化艺术界、包括新闻界是出了很多斗士的!对于这一点,国内的观众可能不大理解,因为我们很难把各种晚会上红光满面、油头粉面、歌功颂德的明星与斗士的形象联系起来,这里,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当然,观影之“后”,我们也必须记得一些人。本片导演大卫·扎克是好莱坞公认的“搞笑天才”,曾经拍摄过《小银幕大电影》(The Kentucky Fried Movie)、《空前绝后满天飞》(Airplane)、《乌龙大机密》(TopSecret)、《白头神探》(The NakedGun)和《棒篮小子》(BASEketball)等影片,“9·11”发生后,民主党的软弱令大卫·扎克转向保守的共和党,并为共和党人拍摄了许多名噪一时的政治宣传广告。本片制片人史蒂芬·麦克维蒂也是一员猛将,制作的影片包括《士兵宣言》(We Are Soldiers)及饱受争议的《耶稣受难记》等,这次他找来了老牌影星强·沃特扮演华盛顿、丹尼斯·霍普扮演法官、詹姆士·伍兹扮演马隆的经纪人,决心让本片给民主党的好莱坞大本营投下一颗重磅炸弹。本片主角迈克尔·马隆的原型一眼就可以看出是白白胖胖的电影导演迈克尔·摩尔。摩尔可能是最让美国当局头疼的电影人,一部《华氏9·11》,让白宫颜面尽失。“他善于也喜于以嬉笑怒骂的手法及带有极端直接的批判倾向的纪录片”,曾公开宣称“我这个混蛋什么都干得出来”!可实践证明,“没有最混蛋,只有更混蛋”,这次,迈克尔·摩尔的斗士形象被大卫·扎克彻底颠覆了……真可谓“摩尔拍片,扎克在后”! 影片间析听说过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见识过选举中的唇枪舌战,经历过网络里的口诛笔伐,而今,终于等来了电影人之间的“终极PK”。《美利坚颂歌》,真的很好看! 感谢狄更斯!他创作的“一个赖汉三个(精灵)帮”的模式屡试不爽。本片,华盛顿、巴顿和肯尼迪的盛装出场一下子就让胖子马隆成了乖乖受教育的小学生。不过,你可不要以为马隆的乖巧是出于对几位英雄的尊重,拳打脚踢才是制胜法宝。导演设置这样的情节,一方面与本片解构与无厘头的风格一致,另一方面也宣示了导演无与伦比的意淫快感。面对厌恶的人,有什么能比亲手海扁他一顿更过瘾呢?围绕三个英雄,导演还自如地加入美国历史的很多猛料,其中“诺曼底登陆”一段绝对有入选“洋葱电影”的潜力。 感谢迈克尔·马隆!他口无遮拦的形象为本片提供了笑料的源泉,而他咄咄逼人的气势则给了好莱坞保守派足够的报复理由和反弹力量。很多曾被马隆恶搞过的人,对他可谓恨之入骨,所以这次,当有机会把马隆作为恶搞对象,无论导演大卫·扎克、编剧路易斯·弗里德曼还是演员凯文·法利,每个人几乎是不遗余力的发动了攻击。智慧的聚集造就了非凡的笑料,我们现在就是拭目以待:迈克尔·马隆会不会看这部片子,会不会对着镜头说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感谢民主党!没啥避讳的,本片的矛头的最终指向是民主党,迈克尔·马隆只是一个绝好的靶子或者说是替罪羊。在美国大选的关键时刻,民主、共和两党对于选民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个头发丝大的事件(比如在***肩头发现一根金色卷发)都可能演变成影响选举的关键,而此时,《美利坚颂歌》是会影响一批人的。片中有段情节: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在示威,他们大呼“9·11 是自己人干的”、“结束暴力——战争不是答案!”、“结束疾病——药品不是答案!”、“人口过剩吗?——同性恋婚姻可以解决一切!”……导演将民主党一些竞选口号的空洞用类比的方式加以突出,很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是啊,战争不是答案,那你说说答案是啥呢?或许,这也表达了导演的观点(根据他曾经是民主党人的揣测):好莱坞需要展示电影的批判力,可批判不是全部,我们还应该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感谢美国文艺界的批判精神!这是真心话。纵然批判中会有偏激的言论伤政府的面子,但毕竟有正义的声音保民众的利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