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SUU-16/A机炮吊舱 |
释义 | SUU-16/A机炮吊舱由美国原通用电气公司、现洛克希德-马丁军械系统公司(Lockheed Martin Armament Systems)在越南战争初期专门为参战的、未装机炮的美国海/空军的F-4B/C战斗机研制,以适应空中近距格斗之急需。在越战期间,该吊舱还曾推广应用到其他作战飞机上,如F-100、F-105、F-lll、A-4D等,用于对地攻击。 结构和性能特点该吊舱为圆柱形结构,带前、后整流罩,具有流线型气动外形,采用符合北约组织标准的762mm间距的双吊耳,既适用于亚音速、也适用于超音速战斗机和攻击机外挂。前整流罩为金属材料制成的、鸭咀形外部整流罩,可防止炮口火焰损坏机体结构。20mm口径M61AI“火神”6管炮的炮管组,位于吊舱前段。机炮固定支架、冲压空气涡轮传动装置和容纳1200发炮弹的鼓形弹箱,以及输弹道无链供弹系统,位于吊舱后段。 使用50系列标准弹药,包括M55AI实心弹、M51及M51E6教练弹、M56爆破弹、M56A1爆破燃烧弹和M53A1穿甲燃烧弹。冲压空气涡轮通过铰链同吊舱圆柱体下部相连。在机炮射击之前,应将其打开并放入气流之中,以提供机炮射击时炮管旋转所需的机械传动动力。 由于冲压空气涡轮下伸,增大了吊舱的阻力,使载机的飞行速度受到一定影响,这是该吊舱的主要缺点。为保证机炮射速不下降,载机的飞行速度必须大于650km/h。为适应不同作战环境下准确攻击目标的需要,通过机炮安装支架上的调节螺钉,可使机炮轴线移动±0.5°/±1.0°(方位/高低),以获得所需的射弹散布精度。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全长 5050mm 直径 560mm 总重 780kg 空重 484kg 电源 直流28V/15A;交流3相208V/400Hz/7A 配用武器 1门6管20mmM61A1机枪 配用弹药 炮弹重/备弹量250g/1200发 校靶量 ±0.5°/±1.0°(方位、高低) 精度 8密位(80%命中数) 研发背景航空机炮(枪)是机载武器中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类武器,既能用于对空作战,又能用于对地攻击,曾是各类作战飞机必备的武器。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喷气式歼击机和轰炸机的出现,使得50~60年代的截击机普遍装备了比机炮威力大、射程远的武器——航空火箭弹。60年代的新型截击机,如美国的F-87D、F-89D、F-94C,则把航空火箭弹作为唯一攻击武器。60年代以后的新型战斗机,则普遍采用了新型空战武器——空空导弹。包括美国F-4B/C在内的其他战斗机,如美国F-102和F-106、英国“闪电”FMK.3、法国“幻影”ⅢC(装火箭发动机型)、苏联苏-9/11、苏-15、米格-19ПМ、米格21ПФ、米格-25、雅克-28П,则把空空导弹作为唯一攻击武器。 但是,这类“只装导弹、不要机炮”的战斗机中的F-4B/C,在60年代中期爆发的越南战争中首次陷入困境。在越战初期,美国投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F-4B/C。该机可同时装备4枚“麻雀”AIM-7E中距空空导弹和4枚“响尾蛇”AlM-9B/9D近距空空导弹,具有很强的空战火力。但受当时空空导弹性能较低的限制,致使空战效果不佳,攻击成功率分别约为6%和9%。实战统计表明,1架F-4B/C击落1架米格战斗机,平均需发射16~17枚“麻雀”和ll枚“响尾蛇”导弹。这意味着F-4B/C发射完所载空空导弹若未命中目标,必定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为改变这种状况,美国海/空军决定在F-4B/C机身腹部正下方的5号挂点,加装SUU-16和MK4ModO机炮吊舱。这项为加强F-4B/C近距格斗能力的应急措施,在越战中起了重要作用。在越战前期,越方被击落的米格战斗机,绝大多数都是被这种装在吊舱内的机炮击落的。据统计,越战期间美国战斗机用机炮击落了40架米格战斗机,占击落飞机总数的30%。越战实践证明,现代战斗机空战仍然要实施近距格斗,从而再次确立了航空机炮作为近距空战武器的重要地位,作为制式装备重新回到现代战斗机上;应运而生的机炮吊舱,则被证明是为各型作战飞机外挂机炮武器的有效手段之一,显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越南战争之后,各类机炮(枪)吊舱迅速发展,成为作战飞机的制式装备。目前,机炮(枪)吊舱已发展为多功能的组合式武器吊舱,使得轻型固定翼飞机和武装直升机能在有限数量的武器接点,除采用复式挂架、在单一挂点上同时挂多个武器外,还可采用这种包含多种武器的多功能组合式吊舱,从而提高其载弹能力和多目标攻击能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