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梅子山
释义

江西全南梅子山

梅子山位于江西全南县城北侧,海拔327米,面积0.5平方公里。清代山上多梅树得名。民国时期,山上树木砍伐殆尽,变成芒草山。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将梅子山列为风景区进行绿化美化,制定保护措施。70年代,梅子山已经松杉茂密,碧翠葱茏,成为县城一大景观。1987年建烈士纪念碑和登山阶梯。1985年建起6座飞檐翘角的古式观景亭台。2003年,在其显要位置又建成气势雄伟,灯彩华丽的建县百年纪念宝塔—“百盛塔”,为县城标志性建筑。亭台掩映,宝塔生辉,景色秀丽。晨昏时光,假日闲暇,游人纷至沓来,登高眺望,桃江如带,山城似画,美景尽收眼底。

附:百盛塔景点 百盛塔位于县城梅子山中心南面,于2001年11月正式动工新建 ,2003年11月全面竣工,工程总投资300万元。百盛塔主体共7层,框架结构,塔身高56米。总建筑面积2170平方米,塔周有3000平方米绿地环绕。该塔采用仿古建筑标准装饰,七层八面,层层重檐翘背,并有阳台回廊和预制仿木斗拱,底层回廊宽阔。远眺宝塔,可见其壮丽雍和,昂首雄踞,直冲云天。

百盛塔是为纪念全南建县100周年,弘扬民族文化,推进我县精神文明建设而建,百盛二字寓意全南“建县百年、欣逢盛世”,塔名由原《人民日报》报社社长、现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先生题写。作为全南县建县100周年大庆的标志性建筑,百盛塔既镌刻着全南昔日的壮丽辉煌,又昭示着全南的明天蒸蒸日上。

武汉汉阳梅子山

汉阳梅子山,位于汉阳城区中北部,东距龟山约1公里,南近琴台路,北临月湖,山体东西长8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84130平方米,海拔84.06米。史料载:“其山多梅”,故名梅子山。

梅子山在清朝中叶,颇极园林之清雅。

光绪十八年(1892年)汉川张竹樵《楚天樵话》载:在汉阳梅山有逍遥谷,“丛竹蓊郁,随坡陀上下,倒影月湖。游客初从峰顶入,曲折行竹石间数百步,抵万竿烟雨亭,柱间有:‘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渔歌’一联,风景逼肖。由亭而西行,则青苔石几、绿净无尘,山花敕敕落几上,湖光竹影,争妍竞秀。汉阳诸园亭,推梅子山第一,他处多藻绘,此独以澹瘦胜。”他同友人酌酒石几,有诗云:“暂憩芳薪到此来,万竿烟雨旅杯开,石林影静秋花落,消受湖山酒一杯。”由此可见,当时梅子山是游览、纳凉的极佳胜地。

嘉庆年间汉阳人肖德宣曾载舟为梅子山题诗,其中一首是:“梅子山头图画开,竹林石磴路纡回,直从后院穿前户,多少湖山入眼来。”

清道光二年(1822年)范锴在《汉口丛谈》中记梅子山纳凉诗云:“六月江流平,汉涨迟不起。沿回度月湖,清浅碧何尔。赤日郁炎蒸,桑凉隔湖水,舍舟蹑云梯,振衣上梅子。”

梅子山上有两处摩崖题刻,偏西摩崖题:“海阔天空”四字,字各径方三尺,为清人毛会建所书,相距约10余丈,又一摩崖题石,字较前题为巨,“灵鹫飞来”4字字形长劲,镌石不甚深,是扬州布衣杨威风所书。肖德宣有诗云:“郎游吴越已多时,妾守空闺误艳姿,灵鹫飞来犹有日,人生相见岂无期。”自注曰:“梅子山悬崖有‘灵鹫飞来’四个大字。”

梅子山北坡偏西有“海阔天空”和“灵鹫飞来”摩崖石刻。历代文人对此均有记述。清嘉庆年间的汉阳诗人萧德宣为此曾赋诗“郎游吴越已多时,妾守空闺误艳姿。灵鹫飞来犹有日,人生相间岂无期。”民初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在1916年所撰的《续汉口丛谈》称“(海阔天空石刻)字各径方三尺余。半平似北派,左方署名已沥,略识一李字,当是书人之姓。相距约十余丈,又得摩崖题石更显,字较前题为钜,曰‘灵鹫飞来’凡四大字形体长劲,镌石不甚深,左署不可识。”1926年9月,刘再苏在所著《武汉快览》一书中更进一步指出“灵鹫飞来”为扬州布衣杨威凤所书。武汉当代通徐明庭先生更于1988年1月在《春秋》上撰文,引述清道光年间汉川人张清标的笔记,认为“海阔天空”四字为毛会建所书。梅子山下临月湖,碧波千顷,孤峰兀立,居山阴之石刻为山色添姿,山因古石刻而更添靓丽,随着去年底月湖一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胜利完成,古老的景色将淀放新的光彩。

当今武汉市已连片开发建设月湖风景区。梅子山与月湖、古琴台交相辉映,将成为三镇文化风景的一颗亮丽明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