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调鼎铭汉铎壶 |
释义 | 汉铎壶为清代韵石制、梅调鼎铭。高9.2厘米壶身如钟,平嵌盖,柱钮上部置圈线,流直口平,耳把似方,形筒古朴。壶身刻铭:“汉铎”两大字,下刻行出释文:“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 基本资料【名称】:汉铎壶 【类别】:紫砂壶 【年代】:清代 【制造人】:韵石制 梅调鼎铭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此壶由海上画家唐云先生收藏 【尺寸大小】:高9.2厘米 外形特征此壶身如钟,平嵌盖,柱钮上部置圈线,流直口平,耳把似方,形筒古朴。壶身刻铭:“汉铎”两大字,下刻行出释文:“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署“赧翁”刻款。底钤“日岭山馆”印款。文人壶艺,巧不可言。此壶顾景舟大师曾依样仿制,深得藏家赞誉。 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 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邵友兰,清道光年间人,是当时的制壶名家之一。也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辈人。邵友兰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致,质坚如玉为一绝”。所用印章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还有带边的方章“友兰秘制”,小印楷书“友兰”二字,铭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由于紫砂艺人的印章材料坚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紫砂壶作者的一个直接依据。 1950年至1960年的宜兴紫砂壶,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品种,这个时期的紫砂工艺,可以说是紫砂制造工艺能够流传至今、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历经战乱的宜兴紫砂从业者仅存五十多人,而制壶的老艺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艺人组织起了合作社,恢复了紫砂壶的生产。这个时期出现了朱可心、王寅春、蒋蓉、顾景舟、吴云根、裴石民等一批壶艺大师,这些大师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质优良,工艺规范,受到了壶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与青睐。 主要特点1、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越发的醇郁芳沁。 2、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 3、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即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 4、传热慢,而且保温,若使用提携无烫手之感。 5、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 6、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壶色富于变化颇耐人寻味。 7、紫砂有很好的可塑性,入窑烧造不易变形,所以成型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器形,使紫砂器的花货、筋纹的造型能自成体系。 成型工艺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 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技术传承赧翁乃梅调鼎(1839-1906年)别号,字友竹,浙江兹溪人。精于经学,能诗善画,尤擅书法。一生未仕,生活清苦,无意名利,虽书誉日隆,达官巨贾竟以高价求其书法作品,夷然不顾,曾以一联榜其门曰:“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以此谢绝。赧翁与韵石合作的紫砂茗壶佳品,皆颇饶艺趣,铭文切题,书法秀雅,镌刻工细,制技精妙,壶泥配制亦颇为讲究,质坚砂匀,粗而不糙。梅调鼎的壶铭书法,步陈曼生后尘,直追“曼生壶”余韵,向“文人壶”演进。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