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城集 |
释义 | 梅城集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市区西南20公里处,隶属于亳州市十河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面积约1.5平方公里,人口2000余人。 历史梅城集原为商代梅伯的封国。 据历史记载:殷商时,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县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到商纣王时,纣荒淫无道,梅伯数进谏均不听,反遭纣王废黜,后遭纣杀戮。后人为纪念梅伯,改原国名为梅城,今称其为梅城集。 又有文献记载:《亳州志》云:“梅城故城在州南四十里”。《元和郡县志》:“故梅城,在谯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今为梅城集”。 岁月嬗递。自梅伯立国而成梅城集,三千年来,梅城在历史的烟云里时而璀璨,时而沉寂。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梅城再次迎来了她人生的辉煌,被置梅城县,可惜好景不长,11年后也就是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被撤销建制,并入谯县(今亳州)。自此梅城又黯然沉寂在历史的烟云里。 梅城集有着三千年的文化历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流传着神奇的美丽传说。 经济梅城集地属淮北平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叶、中药材、蔬菜等。 文化梅城古城遗址梅城为商代梅伯的封国.《元和郡县志》云"故,在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隋开皇十六年(596),祈小黄置县;大业三年(606),省入谯县.现故城遗址皆为耕地,但遗迹仍依稀可辨.经切步勘测,城近正方形,周长约2公里。梅城集东南近0.5公里处有一高坡,高出地面"约2米以上,面积近1000平方米,相传梅伯墓在此,今荐疑。 文物出土1973年于梅城集出土的唐三彩,通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口径10厘米。色彩为红黄绿三色。仓肩下部饰二道弦纹,弦纹上方饰等距离树叶形贴花花卉六块,腹周围浮雕怪兽四只,每兽中间以浮雕花枝相隔,仓足上部饰弦纹两道。整仓造形粗犷稳重。它对研究唐三彩的器形,样式及发展过程有一定的价值。 教育梅城初级中学(简称梅城中学)位于梅城集西关。学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建设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梅城集的居民住房和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使得梅城集的村民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