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矛盾修辞格
释义

Oxymoron: (矛盾修饰) It is a compressed paradox, formed by the conjoining(结合) of two contrasting, contradictory or incongruous(不协调) terms as in bitter-sweet memories, orderly chaos(混乱) and proud humility(侮辱).

Oxymoron(矛盾修辞法)与汉语中的反映辞格类似,都是将相互矛盾的概念和判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便相互映衬,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意味深长的哲理。矛盾修辞手法在英语中常见,但在汉语中很少见。如:sweet sorrow 忧喜参半 (不是甜蜜的悲伤); proud humility 不卑不亢 (不是骄傲的谦卑)

转帖一文供学习参考: 余秋雨散文中的“矛盾格”句式

字体大小:大中小陈林森发表于 2010-08-24 09:19 评论3条 阅读959次

余秋雨散文中的“矛盾格”句式

陈林森

我曾在一篇论文《让“矛盾格”在文学语言中熠熠生辉》中分析了长篇小说《芙蓉国》中运用“矛盾格”的修辞句式,指出这种句式能表达深刻、独到的感受或事理,具有警策的效果。我在文中指出,在余秋雨散文中也发现有不少这样的句子。传统的矛盾格句式,通常组成并列式或偏正式的形式,如我们熟知的:贫穷的富翁、为了忘却的纪念(偏正式);不死不活、既陌生又熟悉(并列式)。但在余秋雨散文中发现有新的组合形式,如在《行者无疆》一书中就有主宾式:

①可见这位学生是这里的常客,早已把处罚当作了享受。

②青春的力量实在无可压抑,即便是地狱也能变成天堂。

我在文中指出:矛盾格的各种组合形式,都是对形式逻辑的背离、突破和超越,反映着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这样的句子,不论用于何种表达方式,都能“曲径通幽”,引人步入思想的深谷、情理的堂奥。

近读《余秋雨散文赏析》一书,书中第一篇散文《壮士》,是写中国当代探险家余纯顺事迹的,其中颇有几个矛盾格句式:

①什么也看不见,又什么都看见了。

②在这个拒绝生命的地方,从此有了一个有关生命的标杆。

③迟到了很多年,又提前了很多年。

④别处,初来乍到却不会迷路,举目无亲却不会孤独,因为只有在别处才能摆脱惯性,摆脱平庸,在生存的边界线上领悟自己是什么。

例①“什么也看不见,又什么都看见了。”是作者用想象的手法,艺术再现了探险壮士临终前悲壮的一幕。“什么也看不见”与“什么都看见了”从字面上分明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会“什么都看见了”,反之亦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显然是为了制造奇崛的句式,以表达作者的另一种思考。探险壮士余纯顺在死亡前夕,身处大戈壁无人之地,气候恶劣,此时热浪翻卷,把自己裹卷住了。人物处在濒临死亡的边缘,此时的真实情况是“什么也看不见了”。而“什么都看见了”实际上应当是“仿佛”什么都看见了,说的是余纯顺牺牲前一刹那,对自己生命的回顾:“远处是自己无数的脚印,而远处的远处,则隐隐约约是黄浦江外滩的剪影。”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余纯顺一生的道路。即使余纯顺处在健康和生命力活跃的状态,也不可能身处罗布泊而能真的看见“黄浦江外滩”。显然作者运用了一个矛盾格的句式,将余纯顺的悲壮一生浓缩为一个瞬间,他跋涉八年,最终倒在罗布泊的一场铺天盖地的沙暴之中。

例②:“在这个拒绝生命的地方,从此有了一个有关生命的标杆。”

“拒绝生命的地方”指罗布泊,“有关生命的标杆”直接指的是余纯顺的墓碑,这是一座写有“壮士”这个古老称呼的纪念木牌。罗布泊一千年来被称为“死亡之海”,在1996年余纯顺遇难之前,人们极少插足罗布泊,此后余纯顺的冒险事迹吸引着许许多多壮游者。余纯顺的事迹,不仅代表了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强劲的生命力和无畏的执著,而且表现了人类生命体悟的新的方式——冒险、开拓、创新、超越。这个类似转折关系的复句,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生命哲学——虽然人倒下了,却为后来人树起了一座生命的丰碑。

③“迟到了很多年,又提前了很多年。”

这个句子不难理解。“迟到了很多年”是对壮士精神的呼唤,“提前了很多年”是对余纯顺事迹的赞美。上文写到:“壮士,能被素昧平生远近同胞齐声呼喊的壮士,实在是久违了。”这就是对“迟到了很多年”的注脚。余纯顺果断地在彭加木失踪事件十几年以后,又一次挑战罗布泊,终于使壮士精神又一次回归,他的事迹又一次轰动全国。作者写道:“突然,如金锤击鼓,如磐石夯土,古老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壮士,他来了。”今天,在中华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中国需要这样的人物和精神。

例④句子本身已经有了像样的解释,无需多言。

我意矛盾格句式存在的客观依据是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大量本身充满矛盾的事物和现象。例如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段时期,部分地结束了历史的噩梦,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远未结束,旧的冤假错案开始平反,却又在制造新的冤案。余秋雨在一篇散文中指出:“灾难走了,似乎又没走;春风来了,似乎并不暖。”这不正是那个特殊的过渡时期的精准刻画吗?一对中年夫妇,在外人看来,他们属于郎才女貌,神仙眷侣,可是他们的婚姻却并不幸福。男人缺乏情调,不解风情,女人感情需求强烈,对家庭和感情的苦心经营得不到回报,最终造成女人的性冷淡。但女人在外界还要装得很幸福。这样的家庭是幸福,还是不幸福?恐怕很适合使用矛盾格句式。没有现实的需要,矛盾格句式是不可能产生,即使产生了也不可能广为推行的。

作家除了发现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矛盾”现象,发掘这些现象,这是矛盾格句式存在的现实土壤;他们还要苦心经营语言,在发现“矛盾”的同时,制造出字面矛盾而实际上存在深刻内涵的句子。矛盾格句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自然而然就冒出来的,必须是作者有意追求的结果。在写作上不用心的作者,是写不出令人击赏的佳句来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