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毛瑟C96 |
释义 | 简介毛瑟C96手枪(Broomhandle Mauser / Mauser C96),又称驳壳枪,是一种由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全自动手枪,因其枪套是一个木制的盒子,所以在中国称为“20响”、“盒子炮”或“匣子枪”。 技术参数例:德国M1986式7.63mm毛瑟自动手枪 产品名称:毛瑟M1986式7.63mm手枪(Mauser M1986 7.63mm Pistol) 生产单位:德国奥伯恩多夫-毛瑟有限公司(Mauser-Werke_Oberndorf_GmbH,DE) 现 状:停产 用 途:杀伤近距离有生目标 性能数据: 口径---- 7.63mm 初速----427m/s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式 发射方式----单发 供弹方式----弹仓 容弹量----10发 全枪长----311mm 枪管长----140mm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1.25kg 配用弹种----7.63x25mm毛瑟手枪弹 结构特点: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弹仓供弹,由于动作可靠,做工精细 发展毛瑟C96是由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1939年毛瑟厂停止生产。毛瑟兵工厂生产了约一百万把毛瑟C96,其它国家仿制了约数百万把。最初的毛瑟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空闲时间设计出来,后来毛瑟兵工厂的老板却为此枪申请了专利。毛瑟兵工厂生产毛瑟C96一直希望让德国军队能装备此枪,于一次大战期间德国陆军订购了150,000支9毫米口径俗称“Red 9”的C96,在战争结束前毛瑟兵工厂交付了135,000支给德国陆军,这是德国陆军正式装备此枪的唯一记录。另外中华民国陆军于抗日战争时期亦曾经大量使用此枪。 M712 Schnellfeuer是C96的全自动改良型,使用可拆式二十发大容量弹匣及可加装枪托,全自动射击时在50米到80米距离内可以形成猛烈的火力,所以又称为冲锋手枪或战斗手枪,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量产型的冲锋手枪。C96甚至在西班牙亦有仿制,称为Astra Model 900。 在20世纪初期,中国当处在内战时期,对军火需求量大,毛瑟枪开始分两个渠道流入中国,一是经过欧洲代理商──联合公司卖给日本武器经销商和贸易公司,然后由日本销往中国,这一渠道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断;二是通过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商将驳壳枪卖给中国。毛瑟枪则成为各部队军官的首选枪种。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军官也选配这种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9毫米的毛瑟手枪:一战时期,因为配备前线部队的鲁格P08制式手枪供应不足,因此德军将一些毛瑟C96手枪由7.92口径扩膛为9毫米以便可以使用当时的德军制式手枪弹,9毫米巴拉贝鲁姆弹。为了改装过的毛瑟手枪不和原来的毛瑟手枪在枪弹使用发生冲突,德军在改装C96的时候将9毫米的手枪握把上加了一个醒目的红色阿拉伯数字9,和7.92口径的毛瑟手枪相区别,防止前线士兵误装枪弹。不过改为9毫米后的毛瑟手枪也可以发射原装的7.92毛瑟手枪弹,但发射时会因为膛压过高而极易发生意外。 衍生与仿制一、 中国仿制生产的毛瑟手枪 德国毛瑟兵工厂从18世纪末开始,在近40年中先后生产了约100万支各种型号的毛瑟手枪,旧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接纳了其中70%以上的数量。20世纪30年代生产的10万支最后型号--即"快慢机",也大部分销到了中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国民党军队将毛瑟手枪作为制式武器的需要,旧中国的许多兵工厂还是仿造了大量各种型号的毛瑟手枪。 1901年,四川机器局仿造毛瑟手枪成功,是为中国制造手枪的开端。自仿造成功1896年式毛瑟手枪至1904年,四川机器局共制造出毛瑟手枪2824支。直至1918年,四川兵工厂才将此款手枪投入生产,但产量不高。 大家所熟悉的汉阳兵工厂于1921年开始开始仿造M1896式毛瑟手枪,月产枪200支,到1928年共生产1.4万余支,随后,河南巩县兵工厂也仿造了一大批。太原兵工厂于1928年开始制造。 由于毛瑟手枪在反动军队中装备使用甚广,我军在战争年代缴获也很多。这些"国产"的毛瑟M1896式与原装的毛瑟M1896式在构造上完全相同,只不过在枪上刻有不同的厂名或厂徽而已,很好识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兵工厂,不仅仿造M1896式还仿造"快慢机"。此外,上海兵工厂、大沽海军枪炮制造所、西北制造厂广元分厂、大沽造船所、东三省兵工厂、广东兵工厂、开封兵工厂、赤水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和衡阳军械局等也都仿制过毛瑟手枪。这些仿制的特别是一些小厂所仿造的毛瑟手枪,在制造工艺上,受旧中国落后的工业水平限制,大多外观粗糙,手工修锉痕迹比比皆是,而且常常是逐枪装配,零件几乎没有互换性可言。这些产品经常是连德文都一起仿造,刻到枪上。不过,与德造枪一比,真假泾渭分明。 大沽自来得手枪 本枪采用了早期毛瑟平滑表面的设计,与其他毛瑟在表面有铣出纹路不同。在枪膛上面,有烙印的英文大沽海军船坞(Taku Naval Dockyard)字样,在弹匣的上弹板侧面有中文的“好”字,其他没有别的识别字样。据说大沽一共生产了5,000至6,000把自来得手枪,序号至1,000为标准的毛瑟铣纹表面,烙印在右侧。随后的1,200为平面型,枪膛烙印。最后的3,000把没有任何印记。 晋厂造一七式驳壳枪 说到旧中国仿制的毛瑟手枪,还有一个特例要提到,这就是山西军阀阎锡山"晋厂"制造的"一七式"11.43mm半自动驳壳枪。其构造与德国M1896式大同小异,惟口径大了不少,主要原因是阎锡山引进并大量仿造了早期型号的"汤姆逊"11.43mm冲锋枪。手枪与冲锋枪使用同种枪弹,难得旧军阀还有一点"现代"意识。不过,每当看到"一七式",总不免使我联想起旧中国山西铁路轨距比外阜要窄一些的故事,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二、西班牙造毛瑟手枪 说到识别毛瑟手枪,就不能不提一提西班牙造的毛瑟手枪。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班牙的"阿斯特拉"、 "皇家"等兵工厂逐步获得了德国毛瑟公司M1896式的生产许可权开始仿制毛瑟手枪。但是,西班牙毛瑟手枪除了外形酷似以外,其结构则有很大不同。这些由西班牙造的毛瑟手枪,大多销到了旧中国,有的则是先销到日本,再流入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毛瑟公司的最大竞争对手。当然,西班牙毛瑟手枪无论可靠性、勤务性还是工艺性等方方面面,都比德国产略逊一筹。西班牙毛瑟手枪外表面上刻有"ASTRA"或"ROYAL"等字样,很好识别。阿斯特拉手枪中有M900型、M901型和M902型,容弹量有10发和20发,且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之分。皇家系列手枪中亦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以及长、短管之分。MM31式是皇家系列手枪中的单独系列。 虽变形枪很多,但毛瑟手枪的原理和基本形状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口径多数仍为7.63mm,少数有7.65mm和9mm的。而9mm口径的手枪又分为发射9mm毛瑟手枪子弹、9mm拉果手枪子弹和9mm派拉贝鲁姆手枪子弹三种。毛瑟早期的试制品中,还有8.15mm口径的,未批量生产。7.63mm口径的毛瑟手枪子弹初速为425米/秒,作为手枪来说,如此高的初速,为毛瑟手枪所独有。枪管的长度,一般来说,以133mm和140mm为多见,短管的则多为97mm,西班牙制的毛瑟仿制品中,枪管长度有155mm和181mm数种,这都只是较长见的,实际上远不止这么几个标准。 中国区分毛瑟手枪,一般根据口径、枪管长以及体积、质量的不同分“头把”、“二把”和“三把”好几种。其中9mm口径,使用巴拉贝鲁姆9×19mm手枪弹,长枪管、大握把(其上刻有一个很大的红色"9"字)的,在中国当时被称为"头号"或"一把"驳壳;7.63mm口径,使用7.63×25mm手枪弹,长枪管、大握把的被称为"二号"或"二把"驳壳;还有7.63mm口径,使用7.63×25mm手枪弹,短枪管、小握把的被称为"三号"或"三把"驳壳。在中国的山西,还有仿制的11.45mm口径的毛瑟手枪,俗称“大眼盒子”,为数极少,仅在阎锡山晋军中列装。中国使用最多的型号是“二把盒子” 有的人以为毛瑟手枪就是10发,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6发、8发、10发、20发都有,前三种用的是固定弹匣,20发多为插入式。20发固定弹匣也有,但是极为罕见。抗战前到抗战初,中国买的都指定是要20发,买来当然是配到了中央军去了。所以,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响毛瑟手枪,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1927年前的各型毛瑟手枪,全部都是半自动的,采用固定式弹仓供弹,容弹量多数为10发,少数6发和8发,还有二十发的半自动毛瑟手枪,则极罕见。到了1927年,西班牙生产的毛瑟手枪(在西班牙,并不称毛瑟手枪,而称皇家手枪和阿斯特拉手枪,因都是仿造的毛瑟手枪,为方便,故都将其称作毛瑟手枪),首次使其具有连发功能。毛瑟的故乡德国自然不甘落后,很快的,毛瑟M1932式冲锋手枪问世了,这便是后来流传中国最广的人们最常说的“二十响大肚匣子”。 西班牙生产的毛瑟冲锋手枪有固定弹仓和可拆弹夹两种,固定弹仓的容弹量又有10发、20发两种,可拆弹夹除了常见的10发、20发外,还有少见的30发、40发弹夹。德国生产的毛瑟M1932式都是10发和20发的可拆弹夹。 对毛瑟手枪情有独钟的中国在几年内就仿制了M1932式毛瑟冲锋手枪。具有的文献记载,曾有15响和24响毛瑟冲锋手枪,但不知产于何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