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毛拉·阿卜杜勒·加尼·巴拉达尔 |
释义 | 毛拉·阿卜杜勒·加尼·巴拉达尔(Baradar,音译)生于1968年,塔利班二号人物,是塔利班武装领导人毛拉·穆罕默德·奥马尔最相信的人,是继穆拉赫·达杜拉后新的二号人物,控制着塔利班内所有军事、政治、宗教和财政大权,成为美国的新噩梦。美国政府官员2010年2月15日透露,塔利班高级指挥官巴拉达尔日前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落网。本次追捕行动时美巴双方情报部门联合行动的“硕果”。华盛顿认为,巴拉达尔是阿富汗战争爆发8年来,美国抓获的“最高级别塔利班武装人员”。 生平经历巴拉达尔介绍在奥马尔的地盘,目前美军架势要打击的对手是巴拉达尔。2009年7月成为驻阿联军自2001年以来伤亡最惨重的一个月。巴拉达尔宣称对此事负责。《新闻周刊》对巴拉达尔的评价是,“一个老奸巨猾、隐秘的人物,他可能比奥马尔更危险。” 巴拉达尔功绩2009年7月2日,4000名美国海军因“利剑攻势”涌入赫尔曼德河谷,巴拉达尔随即召集塔利班地区长官,在巴基斯坦西南———靠近阿富汗边境且可躲开美军袭击———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巴拉达尔在会上明确告诉各位长官,他只在乎一件事:塔利班的损失要降到最低,要让敌人的消耗到达最大。 巴拉达尔下令说,不要为守住领地而直面对抗美军最先进的武力;随时采用游击战;在小道和土路上种上装有临时炸弹装置的花;集中精力制造小规模伏击;使用自动武器和火箭发射手榴弹。 美国《新闻周刊》说,巴拉达尔对下属还做出一个特别的警告,他要求出席会议的每个人都担负起保护人民的责任。“随时背着你的武器,随时在车上装着武器。”巴拉达尔告诫道,“美国的军事实力强我们许多,但我们有更强大的信念。” 根据众多对部分塔利班成员的访问记录显示,巴拉达尔被描述为“不只是隐居奥马尔的替身”。他们承认,巴拉达尔有任命和解雇塔利班军官和地方官的权利;主持最高级别军事委员会会议,以及在奎达(巴基斯坦城市,塔利班大多数高级官员盘踞于此)召开的阿富汗人民立法会;以他的名义发布该组织最重要的政治声明。最关键的一点是巴拉达尔掌管着塔利班组织的财产———人质赎金、高速公路通行费、“慈善捐赠”等。 “他控制着所有军事、政治、宗教和财政大权。”赫尔曼德省游击队二级军官瓦里·阿卡胡德(音译)于2009年3月在奎达见过巴拉达尔。阿富汗问题专家、联军顾问托马斯·约翰逊认为:“巴拉达尔有成为领袖的天赋,他兼具能力与魅力,比我们想象中更了解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他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巴拉达尔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固定的居所。每天工作18小时,他很少在同一地方歇两次。他在奎达附近的普什图族领地会见塔利班军官、领袖、普通求见者。尽管知道美国会用电子窃听器进行监听,但巴拉达尔坚持使用移动电话,还经常充值。 巴拉达尔的出行很简单,一辆小车是他的常用工具。他有时候会到最大的贸易、商业城市卡拉奇(巴基斯坦港市)逛逛,但很少到白沙瓦(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因为那里安全成问题。 事实上,巴拉达尔生活得像一个老式的普什图族人。他坐下来,慢慢和高级军官交谈,也和低级军官、部落老者谈心。在与平民见面时,他表现出一种平易近人、传统甚至恭敬的态度。在会议中,巴拉达尔甚至会自己做笔记,并不停引用奥马尔的语录。巴拉达尔决定塔利班很多重要决议。但如果有必要,他也会亲自处理一些地方事务。 巴拉达尔将自己描述为忠诚于奥马尔、坚决执行奥马尔旨意的副官。在接受《新闻周刊》的独家访问时,巴拉达尔通过电子邮件表示:“我们坚决奉行奥马尔的旨意。”但他并没有透露他是如何、在何时何地得到这些旨意的,只强调“目前情况下长时间与奥马尔接触会引来危险”。 人物评价同撩眼中的巴拉达尔塔利班武装分子都认为,作为奥马尔的副官巴拉达尔已然成为一个拥有有效指挥头脑的现代将领。一直以来,巴拉达尔都被描述为:比奥马尔更开放、更善于广纳意见、更乐于与众人达成一致、更有耐心。塔利班武装分子认为,巴拉达尔少了几分雄辩的霸气,但多了几分倾听各方意见的亲和;也不会因传闻、情感或意气用事。 巴拉达尔能将塔利班武装成为一支更具战斗力的军事力量。在2006~2009三年里,奥马尔在该组织的日常事务中已少有或没有发言权。奥马尔最近一次公众声明是在2008年12月,以他的名义发出的两份声明,否认与阿富汗政府间的和谈,重申希望所有美军和北约军队撤出阿富汗。 一些塔利班成员认为奥马尔已去世,但奥马尔最亲密的朋友巴拉达尔予以否认。巴拉达尔对《新闻周刊》表示:“(奥马尔)很健康,他目前虽未参加活动,但正领导组织的战斗。” 美国情报机构无法得知奥马尔身体真实状况。塔利班政权前外交部长艾哈迈德·穆塔瓦基表示:“奥马尔把权交给了巴拉达尔;这是奥马尔的主意,他要待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因为他的头太值钱。因此巴拉达尔成为领导了。” 巴拉达尔影响力巴拉达尔是塔利班实际掌权者,但他知道他的命运依赖于奥马尔。塔利班前内阁大臣阿萨拉·拉赫马尼认为:“如果没有奥马尔,我不认为巴拉达尔有能力控制最强势的军官们。战争还会继续。”大多数的塔利班人表示,他们希望奥马尔能在录影带上露面,证明他还活着。拉赫马尼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奥马尔还活着,但很可能只是在名义上活着。”《新闻周刊》说,而这也许正是巴拉达尔希望的。 巴拉达尔执政带来一个关键性问题:美国或卡尔扎伊领导的阿富汗政府最终会不会与巴拉达尔达成和平协议?在塔利班武装中,他与奥马尔的影响力是无可匹敌的,而巴拉达尔与其他奎达领导不同的是他思想开放。 塔利班前内阁大臣阿萨拉·拉赫马尼(音译)回忆说,2004年,巴拉达尔曾授权一支塔利班代表团与卡尔扎伊达成一项和平协议。尽管这次协议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根据塔利班3名消息人士所述,2009年年初,另两名塔利班人员对卡尔扎伊的哥哥卡亚姆·卡尔扎伊发出了和平试探,这显然也是在巴拉达尔的批示下进行的。 《新闻周刊》在对卡亚姆做采访时询问此事的真实性,卡亚姆并未否认,“现在是非常敏感的时期,很多事情都在进行。” 被抓疑云美国媒体美国政府官员2010年2月15日透露,塔利班高级指挥官巴拉达尔日前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落网。本次追捕行动时美巴双方情报部门联合行动的“硕果”。华盛顿认为,巴拉达尔是阿富汗战争爆发8年来,美国抓获的“最高级别塔利班武装人员”。 《纽约时报》报道,巴拉达尔是塔利班创始人奥马尔的“亲密战友”和“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的重要合作伙伴。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人员正在对巴拉达尔进行“车轮大战”式审问。美国相信,敲开此人的嘴巴,将有助于了解塔利班高层的各类最新情况。 由于巴拉达尔是塔利班军事行动的总负责人,因此,在美军对阿富汗塔利班重镇马尔贾进行全面围剿之际,华盛顿放出这位塔利班第二号人物被俘的消息,明显意在惑乱对手的军心。除了负责军事指挥外,巴拉达尔还是塔利班“领导委员会”的负责人,其地位相当重要。 与其他武装派别松散的组织结构不一样,塔利班有着完整的指挥体系,中下层塔利班成员坚决执行来自上级的命令。分析人士指出,巴拉达尔主要负责指挥塔利班在阿富汗南部和西部地区的活动。此人被捕后,短期内必将对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产生消极影响。 为了改善塔利班在当地人心中的形象,巴拉达尔还负责编写了《袖珍塔利班武装人员行动指南》。该书就避免伤害无辜平民、如何争取民心支持和减少不必要的自杀性袭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范,是塔利班武装基层人员的“上岗执勤必读书目”。 除了巴拉达尔以外,还有一些塔利班武装高层潜伏在巴基斯坦城市卡拉奇境内。有人甚至宣称,就连塔利班最高领袖奥马尔及其重要助手也纷纷采取“大隐隐于市”的策略,在这个距阿富汗数百公里的巴基斯坦海滨城市居住生活,而且一直没有落网。 塔利班领导委员会包括十多名重要头目。他们主要负责任命塔利班的“影子政府”,并且由后者充当阿富汗很多省份和城镇的实际领导者。此外,这个领导委员会还挑选塔利班武装的前线指挥官。该机构每隔三四个月就要开一次会,制定下阶段的策略。 一些西方国家外交官认为,巴拉达尔是塔利班内部“最可能同阿富汗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力量。据悉,很多被塔利班绑架人员能够获释,也是巴拉达尔发挥影响力的结果。在此人被捕后,阿富汗政府开始呼吁塔利班放下武器投降,帮助国家开展经济建设。 不过,很多阿富汗人表示,阿中央政府影响力有限,只要他们及其美军盟友撤走,塔利班很快就能卷土重来。因此,捉住一两个塔利班高层领导人,远远不是清除塔利班影响力的有效办法。只有整个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走上正轨,才能消除塔利班的生存土壤。 目前正在经受1.5万各国联军“战火洗礼”的马尔贾就是塔利班在阿富汗南部的最大后勤补给基地和鸦片主产区。多年来,塔利班一直利用走私毒品换取的收入,积极补充各地武装分子军饷和装备的不足。当地塔利班尽管人数不多,但其游击战和地雷战让美军颇为头痛。 塔利班2010年2月16日报道,塔利班发言人阿哈默迪(QariYousufAhmadi)在接受法新社电话采访时表示,美国媒体报道的塔利班“二号人物”巴拉达尔被抓完全是谎言。 法新社报道,阿哈默迪在一个秘密地点接受了法新社电话采访。他说,巴拉达尔现在阿富汗进行领导活动。他说美国媒体的报道是“天大谎言”。阿哈默迪说,这是美国为了掩饰在玛尔扎赫(Marjah)镇军事行动的失败。 2010年2月14日,北约部队两枚火箭弹致死12名平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阿富汗政府军14日继续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省重镇马尔贾清剿塔利班武装。交战过程中,北约部队两枚火箭弹致死12名平民。尽管发生“误炸”事件并遭塔利班武装人员顽强抵抗,美军和英军将领说,眼下所取得的进展“与计划相符”。 巴基斯坦军方巴基斯坦军方2010年2月17日证实阿富汗塔利班高级指挥官巴拉达尔已被抓获。 美国官方但是美国白宫发言人吉布斯拒绝证实,称此事涉及诸多敏感的情报信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