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毛脚鵟 |
释义 | 毛脚鵟,上体呈暗褐色,下背和肩部常缀近白色的不规则横带。成年雄鸟头部色深,胸色浅。颏部为棕白色,并有黑褐色羽干纹。喉部和胸部为黄褐色,具有轴纹和大块轴斑。腹部为暗褐色,下体其余部分为白色。跗骨被羽毛。尾部覆羽常有白色横斑,圆而不分叉,与鸢形成明显差别。尾羽洁白,末端具有黑褐色宽斑。毛脚鵟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靠近北极地区,是较为耐寒的苔原针叶林鸟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新疆,云南,山东、江苏、福建等省。主要以田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和小型鸟类为食,也捕食野兔、雉鸡、石鸡等较大的动物雌鸟及幼鸟。 中文学名:毛脚鵟 拉丁学名:Buteo lagopus 别称:雪白豹、毛足鵟 界:动物界 纲:鸟 目:隼形目 科:鹰科 属:鵟属 分布区域:北极苔原区及中国东北三省,新疆,云南,山东,江苏,福建,陕西 体重:650—1100克 英文名:Rough-legged Buzzard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繁殖期:5月末至8月初 孵化期:28—31天 名称种类鸟种:毛脚鵟 学名:Buteo lagopus 英文名:Rough-legged Buzzard 别名:雪白豹、毛足鵟 生物分类:隼形目(Ci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鵟属(Buteo)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54厘米)的褐色鵟。体重650—1100克。似普通鵟。上体呈暗褐色,下背和肩部常缀近白色的不规则横带。尾部覆羽常有白色横斑,圆而不分叉,与鸢形成明显差别。尾羽洁白,末端具有黑褐色宽斑。翼角具黑斑,头色浅。有些浅色型普通鵟的尾也色浅,但翼下色也浅。毛脚鵟的深色两翼与浅色尾成较强对比。初级飞羽基部较普通鵟为白,与黑色翼角斑成对比。雌鸟及幼鸟的浅色头与深色胸成对比。幼鸟飞行时翼下黑色后缘较少。成年雄鸟头部色深,胸色浅。颏部为棕白色,并有黑褐色羽干纹。喉部和胸部为黄褐色,具有轴纹和大块轴斑。腹部为暗褐色,下体其余部分为白色。跗骨被羽毛。 虹膜-黄褐;嘴-深灰,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活习性特点:比普通鵟更常徘徊飞行。飞行时似大型鹞类。毛脚鵟栖息于稀疏的针、阔混交林和原野、耕地等开阔地带,并常和普通鵟一起活动。毛脚鵟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靠近北极地区,是较为耐寒的苔原针叶林鸟类,因此具有丰厚的羽毛覆盖脚趾。 捕食:主要以田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和小型鸟类为食,也捕食野兔、雉鸡、石鸡等较大的动物,捕食方式除在开阔地低空飞翔盘旋觅找和捕猎食物外,也通过埋伏在地上或站在电线竿和树上等待,当猎物到来时再突然出击的方式。 叫声:叫声似普通鵟,但更强而有力。 生长繁殖毛脚鵟繁殖于北极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 繁殖期为5月末至8月初。通常营巢于苔原河流或森林河流两岸悬崖峭壁上,或者干涸的河岸悬崖上和潮湿苔原地上,有时也见在树上营巢。通常在5月末雪还未完全融化时即开始筑巢,巢的结构相当庞大,呈盘状,主要由枯枝和干草构成,每窝产卵通常3—4枚,在鼠类等食物丰富的年代有时多至7枚,在食物贫乏的年代通常为2—3枚。卵的颜色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被有褐色或灰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有时雄鸟也参与孵卵活动。 孵化期为28—31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到35天左右体羽已经基本长成,但一直到41—45天左右才离巢出飞,开始独自觅食。 分布范围全北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西北部的新疆,西南部的云南,以及东部的山东、江苏、福建等省区。 分布状况:罕见的冬候鸟及候鸟。指名亚种越冬于中国西北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kamtschakensis迁徙时经过(或越冬于)新疆西部、东北各省、山东、陕西及江苏,越冬于云南、福建、广东及台湾。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