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茅盾故居 |
释义 | 茅盾先生的故居著名的有两处,一处在北京,一处在乌镇。北京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茅盾1972年后居住的地方,1985年3月27日正式开放。乌镇故居是茅盾先生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茅盾故居 地址:北京圆恩寺胡同13号,乌镇 开放时间:9:00—16:00,周二周四周六。 茅盾故居 [北京]地名溯源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茅盾于1974~1981年在此居住。故居为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878平方米。门内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横匾。前院有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房六间。西厢房原是茅盾的会客室和藏书室。东厢房为饭厅,其余为家属和服务人员住房。后院有北房六间和西厢房两间,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茅盾逝世后,前院开设了2个陈列室,陈列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迹和茅盾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共400余件。后院正房室内保持原状:进门一间为起居室,北墙为1排书柜,书籍按其生前原样排放。书橱前为单人沙发1对。室内东侧临窗放写字台1张。起居室东有门通往卧室,卧室内正中横放小床1张,床左侧案几上堆放着写回忆录备查的旧时期刊以及他平时收集的剪报资料和晚年阅读的书籍。卧室的衣橱、七斗柜均为过去旧物。左侧靠墙的一个小衣柜上,安放着夫人孔德让的黑漆镂花骨灰盒。西首北房专辟为“茅盾文库”,内收藏有茅盾著作及其藏书。1987年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圆恩寺后街13号院范围以内。 与黑芝麻胡同相对,东面是后圆恩寺胡同。进胡同不远,13号即茅盾故居。和这一地区的许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是太普通,太不起眼了,仅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今年7月恰是茅盾诞辰110周年,故居经过整修重新开放。我进入故居,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围的房间是茅盾生平展览。后院的卧室、起居室、书房等,还按照先生生前的样子布置。茅盾解放后一直住在东四头条203号文化部宿舍,与周扬、阳翰笙等为邻,1974年搬到后圆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最后7年的岁月。 茅盾于1974年12月搬入此院,直到1981年辞世。茅盾逝世后,故居辟为陈列馆对公众开放。故居的前院开设了2个陈列室,陈列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信件、手迹和茅盾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共400多件。后院正房6间,安放有茅盾夫人孔德沾女士的黑漆镂花骨灰盒。1984年5月24日,后圆恩寺13号作为“茅盾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风格茅盾于1974~1981年在此居住。故居为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878平方米。门内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横匾。前院有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房六间。西厢房原是茅盾的会客室和藏书室。东厢房为饭厅,其余为家属和服务人员住房。后院有北房六间和西厢房两间,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茅盾逝世后,前院开设了2个陈列室,陈列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迹和茅盾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共400余件。后院正房室内保持原状:进门一间为起居室,北墙为1排书柜,书籍按其生前原样排放。书橱前为单人沙发1对。室内东侧临窗放写字台1张。起居室东有门通往卧室,卧室内正中横放小床1张,床左侧案几上堆放着写回忆录备查的旧时期刊以及他平时收集的剪报资料和晚年阅读的书籍。卧室的衣橱、七斗柜均为过去旧物。左侧靠墙的一个小衣柜上,安放着夫人孔德让的黑漆镂花骨灰盒。西首北房专辟为“茅盾文库”,内收藏有茅盾著作及其藏书。1987年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圆恩寺后街13号院范围以内。 陈列馆茅盾于1974年12月到1981年3月在这里居住。茅 盾逝世后,故居辟为陈列馆。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 500多平方米,是两进的小四合院。入门,有茅盾半身汉 白玉塑像,像高83厘米,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前院 有房屋15间,西厢房原是会客室和藏书室,布置维持原状,室内陈设为茅盾生前所用旧物。陈列室有茅盾从青少 年时代至逝世时期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 本、信件、手迹以及两册小学时的作文(是茅盾留存于世 的最早墨迹)。后院正房6间,安放有茅盾夫人孔德沾女 士的黑漆镂花骨灰盒。 价值茅盾在北京的故居不止一处,但他人生最后的日子是在后圆恩寺胡同里一座由两个四合院改建而成的宅子里度过的。从茅盾逝世到现在仅20多年,所以他的故居基本保存完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景点,这里的游人并不是很多。同各种类型的大型公园相比,这里确实有些旧了,但作为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来说,他的故居留给后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五块钱的门票能够买到的。 后圆恩寺胡同茅盾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后圆恩寺胡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叫交道口南三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又改回了"后圆恩寺胡同"这个名字。在《北平庙宇通检》中,曾说此处有座圆恩寺,"元至元间建,历代屡加修葺"。多少岁月的更迭,圆恩寺早已寻不见影踪,空留一个名字,有心的来客还是可以从中读出历史的沧桑味道。很顺利,记者在这胡同的中部一眼就看见了"茅盾故居"。门外钉着三四块牌子,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东城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的,还有一块簇新的银灰色牌子上写着"茅盾故居简介"。茅盾故居的门票每人五元。 茅盾先生一生在三个地方居住过。细分之下,乌镇是他的第一故乡,他在此出生并接受小学教育。上海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开始用茅盾这个名字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幻灭》。北京则是茅盾先生的第三故乡。20世纪初他在这里接受教育,20世纪中期开始在这里生活居住了30多年。在北京,茅盾从一位文学创作者转型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直到他81年的生命旅程结束。 刚解放的时候,茅盾在毛泽东和周恩来屡次邀请之下,担任了新中国的第一任文化部长,住在文化部宿舍大院的一栋三层小楼里。后来因为年纪大,上下楼不方便,茅盾与家人便找到了现在后圆恩寺的这一处房子。 这是一座百年老院,从院里老屋上的两层檐椽来看,清朝时住在这里的至少是个四品以上的官员。但因为房子历经民国及解放后的使用,被人改造成了更适合居住的宽敞家院。从前院到后院并没有二进门,而是通过前院东北角一小截青砖砌的小过道进入。 建筑特点故居的后院里属于老房的只有北房,东西两侧的红砖小耳房是后期加盖的。这间北房又分四间:最西边的那间是陪伴茅盾的小孙女住的房间,依次过来是茅盾会见自己好友的会客室,在会客室里的沙发旁边还有一个白漆脱落的冰箱,冰箱的模样奇怪得很,顶部像戴了个大帽子。后来才知道,第一代冰箱的制冷设备是装在冰箱顶部的。再到中部的这间房,是茅盾的卧室。一张铁丝单人床,漆着白漆,上面的枕头、褥子、床单还是茅盾逝世前的样子。床边一张木桌,散放着十几支钢笔,一叠旧报资料,还有一盏台灯。茅盾逝世的前几年,由于行走不便,不能去书房写作,一切读写事宜就在这张桌子前完成。"文革"后,茅盾搁笔不再写作,直到1976年他决定提笔创作最后一部作品——回忆录《我走过的路》。在那一盏台灯下,老人写道:"自知来日无多,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这样的心情,其实不仅仅是茅公,任何一个暮年之人,都会有这样无奈的认命,或者说遗憾的满足。最靠东边的那间房是洗漱间,那件被儿子韦韬描绘成"补丁摞补丁"的浴衣仍旧挂在浴室的墙上,仿佛还在静静等着主人回来。 与后院比起来,前院有南屋、北屋、西屋、东屋,一面不落,是个标准的四合院。院的前半部分有个方形的葡萄架,老人住着的时候在架上装了个秋千,时常陪孙女在这里玩耍。现在秋千不见,葡萄架还在。只是春天将暖未暖,它也仿佛没有从冬眠中醒来,颜色仍旧枯黄。院子靠后的地方是一尊白石膏的茅盾半身雕像。 以前,前院里住着茅盾的儿子儿媳,还有他的秘书、警卫。现在,西厢房仍旧是他的藏书房,几千本书在五排书架上整齐地列着队,其中一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外译作怕已是现在的孤本了。而北房和东厢房则已成了"茅盾故居"的"第一陈列室"和"第二陈列室"。收藏着茅盾所有的文学作品,包括译著、大量的照片与画册,还有茅盾用过的墨盒、茶杯等物。一只已经停了的上海牌怀表,仍在为主人尽心地担负着受观瞻的职责。北房西侧是故居办公室,西边藏书房的右侧是一间小小的会客室,是茅盾接待不相熟的客人的地方。 在前院,除了"茅盾故居"以外,还有一个机构在此办公。那就是南房里的中国茅盾研究会办公室。中国茅盾研究会1983年成立。叶子铭、周扬、冯牧、孔罗荪等文学界大家,都曾在南房里济济一堂,共同追忆老人。现在,中国茅盾研究会的学术研究与探讨仍在继续。不过,由于这间南房的面积有限,设备也陈旧,早已不再作为研究会的办公、会议区室。如今,南房上着锁,仍是会议室的摆设,几盆一叶兰也依旧绿得热闹。 茅盾故居 [浙江]另一故居地址:乌镇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性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故居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建筑面积650平方米,为清代江南民居。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1910 年春离乡求学,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以后数十年仍联系不绝。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坐北朝南,是我国江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净、环境幽雅的地方。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外。1985年,对茅盾故居作了全面维修并对外开放,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事记此地为当代文学巨匠茅盾(沈雁冰)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 故居是茅盾曾祖父沈焕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在汉口经商时寄钱回家购置的,自沈焕至茅盾,四代同堂居住于此。 建筑结构整个故居面街南向,是砖木结构的一般江南民居。其主体是四开间两进深的二层楼房,共16间,面积414.25平方米。另外楼房后有小园,有平房三间近100平方米。 因当初这所楼房东西两个单元购进时间有先后,因此东单元称“老屋”,西单元称“新屋”。两单元外貌一样,前后两进,楼上楼下都门、路相通,浑成一体。前楼四间临街。底层自东至西第一间为大门和通道,第二间为家塾,是当年沈氏子弟就学之处。第三、四间联成一大间,为当年全家的饭堂。楼上自东第一间是茅盾祖父的卧室,第二间是其父母的卧室,茅盾及其弟沈泽民即诞生在这间房内。第三间、第四间当年曾是茅盾两位叔祖的卧室。自前楼底层通过天井或自楼上经过通道即至后进楼房。后楼底层四间自东起依次客堂、厨房、通前后的过道及全家的起居室。楼上四间自东起依次为茅盾姑母的卧室、女仆丫头的卧室及茅盾曾祖父母的卧室。以上这些房舍至今仍保持百年前的规制未变。 在两进楼房后面是一个约半亩地的园子,茅盾曾祖父曾在这里盖平房三间,多年来堆积杂物。民国22年(1933)夏,茅盾亲自主持翻建为三大间,东为储藏室,中为卧室及小客堂,西为书房及会客室。此后几年中茅盾曾数度住在这里写作、读书,并作为起居会客之所。自抗战爆发后,茅盾即未回故乡。1983年中共中央批准修复茅盾故居。1985年7月4日在茅盾诞辰八十九周年之际,乌镇茅盾故居隆重开放。至1990年,前来参观瞻仰的已有12万多人次。重修后的茅盾故居仍以前楼下最东一间为大门,高悬陈云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匾。大门内的通道改作陈列室序厅,安放茅盾铜像。前后楼上下各室器物按照当年格局布置,家具也有不少是当年旧物。前楼上茅盾父 母的卧室,房内陈设简易,有一张宁式雕花大床,边上放一张小床,一座衣橱,几叠衣箱,临窗有书桌放着文房四宝。茅盾在这里诞生、养育,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度过少年时代。楼下西边原为家塾的房内放着几张桌椅,茅盾幼年时期和几个堂兄弟在这里读书,由祖父沈思培教授。后园中的三间平房,南向有走廊,墙壁上挂着叶圣陶写的“茅盾故居”匾额。这所平房30年代经翻修后上筑天花板,下铺地板,南北两壁均装设西式玻璃长窗,窗明几净,环境幽静。 东边一大间朝南开门,前半间为通向中室过道,后半间是储藏室。中室前半间客堂与后半间卧室之间隔以中式长窗,卧室中有一张铜床和桌椅等用具。西边一间中以茅盾亲自设计的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放着茅盾当年从上海运来的一套沙发。内室是书房,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1935年(民国24年)秋,茅盾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的写作。平屋外面空地上植有不少花木。民国23年秋,茅盾在这里亲手种植了一棵棕搁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七米多高的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茅盾故居建立后曾设7间陈列室,陈列茅盾的150幅照片和反映他的生平及业绩的实物。故居共有珍藏品276件,茅盾照片400余件,当代名家的书画200余件。近年已移至立志书院展出。 交通路线北京故居: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13号。 乘车路线:104、107、108、113、124路公交车交道口站下;5路鼓楼站下。 开放时间:9:00—16:00,周二、周四、周六开放。 周边景观:和静公主府、文天祥祠、孙中山逝世纪念地、欧阳予倩故居、孔庙、国子监。 周边餐饮:侣松园宾馆、仁和酒楼、金票圣、阿迪力大食府。 茅盾简介资料茅盾(1896—1981),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常用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 人物简历茅盾在家乡读书时就喜爱阅读古典小说。1916年,茅盾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年初,开始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小说平议之平议》等文章,阐述自己对文学发展的见解。1921年1月,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从事新文学的倡导、评论和外国文学的评介工作。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担任中共中央联络员;1926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毛泽东为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茅盾离开武汉回上海,开始以“茅盾”为笔名从事文学创作;1928年7月,茅盾东渡日本,失去党的组织关系。 社会活动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胜利后,茅盾在上海主编《文联》杂志,从事争取民主与和平的活动;新中国建立后,茅盾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是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文艺大奖——茅盾文学奖的基金来源便是茅盾生前捐赠的专款。 1981年3月27日,茅盾先生在北京辞世,临终前,中共中央根据先生的请求,决定恢复其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贡献茅盾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有10卷本《茅盾文集》和40卷本1200万字的《茅盾全集》存世。193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先生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全貌的力作,把“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里程,奠定了茅盾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瞿秋白评价《子夜》:“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像我这样“老三届”的学生,知道茅盾大多并不是读过小说《子夜》,而是学过课文《白杨礼赞》。我佩服先生的文笔,他在《白杨礼赞》中写道:“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我纳闷先生的笔名,何以叫“茅盾”?从1927年到1928年,沈雁冰以“茅盾”的笔名陆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被称为《蚀》的三部曲。茅盾在《几句旧话》中谈了当时的创作过程。1926年,茅盾由上海去广州,在船上写了一篇《南行日记》,计划返回上海后再写,他说:“不料既到广州,我就住下了,不但《南行日记》无从继续,简直的和文学暂时绝缘。那时的广州是一大洪炉,一大旋涡,一大矛盾。”“记得八月里的一天晚上……我就计划了那小说的第一次大纲。”“从计划大纲到动手写,隔开了整整一年。”“一九二七年正月我到武汉后就连这‘大纲’也忘记得干干净净,就连我曾经有那样的‘创作冲动’也忘记得干干净净。这时的武汉又是一大旋涡,一大矛盾!”“终于那‘大矛盾’又‘爆发’了!” 一篇短文,《几句旧话》,竟频频出现“大矛盾”。而立之年的茅盾处在投身革命洪流与热衷文学创作的角色互换之中,胸中波涛汹涌,心底电闪雷鸣。 茅盾是无处不在的。如由于时代的变迁,年近半百的茅盾既有删改旧作的经历,也有拒绝修改旧作的表态。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成名之作,1954年重版时茅盾依据审读意见做了620多处的修订;但对创作于1941年的日记体小说《腐蚀》却拒绝修改,尽管当时已有批判文章指向小说《腐蚀》。对此,茅盾的解释是:“《腐蚀》既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那么,如果我再按照今天的要求来修改,不但是大可不必,而且反会弄成进退失据罢?”再如晚年的茅盾疾病缠身,八十四岁的他饱含深情地写了一篇散文——《可爱的故乡》。文章的开头便是:“浙江是个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材辈出的地方。虽然我仅仅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却深深地怀念它!”回首往事,先生感叹:“在二三十年代,我还间或回家乡探望母亲,而1940年母亲的去世,终于切断了我与故乡连接的纽带;那正是风雨如磐的年代,解放后,故乡日新月异,喜报频传。每当我从故乡来人的口中听到这些消息,总想回去看看,可又总是受到意外的干扰,其中就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然而,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病榻上的茅盾先生却只能“且将文章作酒杯,斟满思乡不了情”,细细地品味…… 注: ①如意门,是北京四合院采用最普遍的一种宅门形式。 ②蝎子尾,是清水脊楣子两端的装饰,形似蝎子尾,故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