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猫卷叶蛛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猫卷叶蛛 拉丁学名:Dictyna felis Bose. et Str., 1906 纲:蛛形纲 目:蛛形目 科:卷叶蛛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形态特征雌蛛:体长4-6毫米。背甲黑褐色,头部隆起,密被白色细毛。8眼二列,异型,前中眼黑色,其余白色。前眼列微后曲;后眼列前曲,前、后侧眼靠近。中窝纵向,由中窝向四周放射出数条黑色斑纹。胸部边缘呈黄色。螯肢黑褐色,前齿堤2齿,第一齿大。触肢、颚叶皆黄褐色,下唇黑色,长大于宽。胸板长椭圆形,褐色或棕色,密被白色细毛。前端钝圆,后端尖圆并插入第Ⅳ步足基节之间。步足黄褐色,多黑、白色细毛,各腿节尖端黑色,有刺毛。第Ⅳ后跗节外侧具栉器。腹部背面灰黄色,被有白、黑色细毛,腹背前方有1对黑褐色斑纹,后部有3个“山”字形黑斑,腹部腹面中央有一灰黑色带,两侧为黄白色,纺器黑褐色。筛器为横椭圆形,不分为二。雄蛛:体长3.00-3.50毫米。前齿堤4齿;后齿堤1齿。体上斑纹较雌蛛深。卵袋:灰白色,半球形,直径在2.20-3.00毫米。每个卵袋内含卵平均14粒左右。 生物学特性(1)习性:猫卷叶蛛多在棉花或其它灌木枝叶交叉处结不规则小网,居于其中。亦可在棉花枝条的末端结网,有利用旧网习性。自残习性不强,故有集中分布习性。 (2)历期:猫卷叶蛛幼蛛共蜕皮4次有5个龄期。历期的长短随着代次的不同而有差异,卵期、幼蛛期、产卵前期和全世代历期在不同代次分别是;第一代为8天、50.65±3.65天、9.13±1.58天、66.30±3.56天;第二代为5天、27.20±3.07天、7±1.10天、39.70±3.37天;第三代为5天、35.43±2.96天、6±2.61天、47±3.21天。这种差异,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卵期的抗高温能力较强,在25-35℃温区内,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幼蛛期抗高温能力较卵期弱,在25-30℃温区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幼蛛的历期缩短,超过30℃则延长。雄蛛的历期短于雌蛛。 (3)寿命:猫卷叶成蛛的寿命一般30天左右。食物对成蛛寿命有影响,如在30℃恒温条件下取食棉蚜、豆蚜、厩蝇、摇蚊和混合饲料平均寿命分别是:25.68天、31.40天、34.48天、47.79天和52.00天。 (4)年生活史:猫卷叶蛛在湖北省于11月中、下旬以幼蛛开始在田埂、背风向阳的杂草或灌木顶端以丝缠绕的枯叶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初见产卵,4月中、下旬为盛卵期,一年可完成4个世代。 (5)繁殖性比:我们从田间采集共得到成蛛561头,其中雌蛛282头,占总头数的50.27%;雄蛛279头,占49.73%,雌雄性比为1.01:1。室内从卵开始饲养到成蛛共计138头,其中雌蛛,66头,占总头数的47.83%;雄蛛72头,占总头数的52.17%,雌雄性比为0.92:1。交配:求偶与交配均在网上进行。求偶时常见一雌一雄,亦见一雌多雄。交配对,雄蛛在雌蛛腹面,雌雄蛛呈垂直状。雄蛛的两个触肢可交替授精。交配时间在20-30分钟。雌雄蛛均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后的雌蛛,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残食雄蛛,当饵料缺乏时,雌蛛可残食雄蛛。产卵前期;雌蛛在正常情况下,产卵前期一般5-9天,个别3天。产卵前期的长短受食物和温度的影响较大,如以棉蚜作饲料产卵前期平均6.00±0.57天;豆蚜为6.20±0.97天;厩蝇7.21±0.88天,摇蚊7.21±0.97天。在15—35℃温区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最短的产卵前期理论值约为1.50天左右。产卵袋数:产卵多在夜晚进行。由于雌蛛的护卵习性不强,因此产卵间隔较短,一般3天。形成卵袋数较多,在正常条件下大多数个体可产10-15个,最多可达26个。食物和温度对产卵袋数有较大的影响。根据我们实验,以喂摇蚊的个体产卵袋数为最高,依次是:厩蝇>豆蚜>棉蚜。以28℃恒温条件下的产卵袋数为最高,依次是25℃>30℃>32℃>35℃>20℃>15℃。卵袋含卵量:猫卷叶蛛的卵袋较小,每个卵袋内的含卵量较少,一般在14粒左右。每个卵袋内含卵量的多少,除个体间的差异外,与食物、温度和产卵次第有关。以喂厩蝇和28-30℃温区内的含卵为最高;以第3-7个卵袋内的含卵量为最高。产卵量:单雌平均产卵量150-200粒,最多可达300粒以上。因食物和温度影响产卵袋数和卵袋内含卵量,也就直接影响产卵总量,从表140和141可以得出这样结论:猫卷叶蛛繁殖的最适温度在25-28℃之间,双翅目昆虫作饲料比同翅目为好。 地理分布湖北、湖南、河北、浙江、辽宁、山东、吉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