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蔓枯病 |
释义 | 症状表现:又称“黑腐病”,主要露地雨季发生,茎、叶、瓜及卷须等地上部受害,不危害根部。茎部发病引起瓜秧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与枯萎病的区别。茎部多在茎基部和节部感病,病部初生油浸状椭圆型病斑,后变白色,流胶,密生小黑点。茎基部病斑软化后表皮龟裂和剥落,露出维管束呈麻丝状。叶片多从边缘发病,形成黄褐色或灰白色善形大病斑,其上密生小黑点,干燥后,易破碎。病菌从花瓣、柱头侵染,引起花蒂部黄化萎缩,较易感染蔓枯病的作物有:葡萄、黄瓜、西瓜、甜瓜、南瓜、西葫芦等。 发病规律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葡萄壳梭孢。在蔓或穗粒上着生的黑色小粒点,即埋生于表皮下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烧瓶状,孔口突露,1至数个生在轮廓不整齐的子座中,器内产生两种分生孢子,均无色,单胞。一种为圆柱形或长纺锤形,稍弯曲;另一种是丝状,常为钩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葡萄蔓枯菌。在老病斑上产生子囊壳,比较少见。子囊壳黑褐色,球形,壳璧很薄,孔口较短。子囊无色,圆筒形或纺锤形,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形,子囊之间生有侧丝。 传播与发病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蔓上越冬,到第二年5—6月,分生孢子器吸湿后从孔口涌出红黄色球状或卷须状的孢子角。若天气干燥,孢子角可变硬,再遇雨湿,孢子角又可吸水膨大,消解后的单个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上,或随雨水沿树皮向植株下部传播。在连续4—8小时的雨、露下,分生孢子就可以完成萌发及侵入。除在5一6月间产生分生孢子外,以后即不再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通过寄主的伤口和气孔、皮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寄主。侵染的部位,通常是在蔓梢第四节以下的基部。潜育期约1个月。菌丝在寄主体内为害韧皮部的薄壁细胞和筛管,或为害木质部的髓线细胞.病势发展较缓慢,一般发病1—2年后,病蔓才出现黄化及矮化现象。全蔓枯死有时需几年的时间。此病除在雨多潮湿地区容易发生外,凡茎蔓受伤、施肥不足、土层薄的果园或遭受冻害,患有其他根病的葡萄亦易发病。 防治方法一、植保要领 1、及时铲除病株并对原穴进行杀菌处理。 2、浇水时,健康地块与发病地块分开浇。 3、灌药时要将整个作物扎根分为充分灌透。 4、用药后3天内不能浇水,如遇雨或必须浇水,应于雨后或浇水后及时再次使用本产品。 无病瓜采种,无病土育苗,种子消毒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50%多菌灵浸种1小时。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高畦铺地膜栽培,不使用前茬的架材。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露地防止大水漫灌,水面不过畦面。雨季加强防涝,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发病初期削除病部病斑,其上涂抹25%多菌灵10倍液,保护地可使用烟剂。 二、药物防治 1、预防: A、将56%嘧菌酯·百菌清按1000倍液稀释,每平米3升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苗床浇灌,或在预防及患病处均匀喷施20%氟硅唑·咪鲜胺1000倍液。 B、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56%嘧菌酯百菌清按800倍液稀释,进行灌根,每7天用药1次,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2、治疗: A、稀释倍数:56%嘧菌酯百菌清按600倍液稀释使用,或患病处均匀喷施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病害严重时,可适当加大用药量。 B、用药方法:对病株及病株周围2~3米内植株进行灌根或小面积漫灌;若病原菌同时为害地上部分,应在根部灌药的同时,地上部分同时进行喷雾,每5天用药1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