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满族称谓学
释义

满族称谓学,又称“女真演绎学”,是研究满族民族形成的民族边缘学科,是“满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洲史学的梗概(学者-邢海珍语)”。

满族称谓学的基本信息

满族,是黑龙江“五小民族”之一。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三省,辽宁最多,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分布较多,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人口达982.11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严格地说,满族的历史至今只有四百年左右。满族古称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辽、宋、元、明---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现在的满族人口中,历史上由汉、女真、野人女真、蒙古、等诸多民族部落融合而成并且现今中国绝大多数满族祖先为汉族人

满族称谓学的进化阶段

先民时代

3000多年前至先秦时代的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汉代至三国,满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南北朝时,称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时期,满族先世又称靺鞨。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唐朝时-公元698年,靺鞨人在今牡丹江建“震国”,首领大怍荣被唐封为“渤海郡王”(古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229年后被契丹族建立的“辽”所灭。渤海国民间用古老原始“森林象形符号(学者潘承祥语)”(原始象形文字),上层人物及官方通用汉字。

户族国家时代

五代时期,黑水靺鞨在物竞天择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兴旺起来,改称女真。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另种提法:辽灭渤海国后,恐女真人为患,将数千大户迁于辽阳之南,号“熟女真”;散居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各部落称“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建立金国(公元1115~1234年),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完颜希尹仿汉字和契丹字创制成女真文。蒙古灭金后,其文字也随着消亡。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建州女真时代

明末清初,女真建州部努尔哈赤崛起,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583年,努尔哈赤再次统一女真各部,立国称后金,建都盛京(今沈阳)。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等人借用蒙古字创造出老满文。1623年,达海对老满文进行关键性改革,是有圈点的满文。满文使用了二百多年。满族问鼎中原,满文被汉字代替,满族书画家随之出现。康乾盛世,至嘉庆,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称皇帝,金改国号清,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领有中国全境。

大民族融合时代

1910年,辛亥革命后,称满洲为满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洲族正式改称满族。呼伦贝尔地区最初的满族是作为官吏出现的,即首先是布特哈地区设立打牲总管衙门,清廷派理藩院满族官吏管辖,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设立前后,清廷亦派满族官吏任总管、副都统等。1910~1945年呼伦贝尔地区居住着近4万满族人。据《兴安北省移民调查报告》(日文)中载:“1938年移入额尔古纳旗的满族人口达21358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族人口陆续从呼伦贝尔离去,到1953年仅剩12774人,而额尔古纳旗只剩3人。1956年统计,呼伦贝尔仅有4280 人。1970年以后,逐年增加,而且增长得很快,到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时,呼伦贝尔有满族人口103003人,与1953年相比,增加90229人,39年平均每年增长5.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