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骅
释义
1 复旦大学毕业诗人、支教志愿者

马骅,诗人、支教志愿者,祖籍福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厦门、北京等地居留,职业跨度极大。2003年2月底,马骅突然摈弃都市生活,远赴云南省德钦县梅里雪山下的藏区,在明永村做免费乡村教师受到藏民爱戴。2004年6月20日,马骅在明永冰川景区公路距澜沧江桥300米处因交通事故坠落江中,至今下落不明。

中文名:马骅

出生日期:1972年4月11日

职业:诗人、志愿支教者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生平简介

马骅(1972年4月11日-2004年6月20日),诗人、支教志愿者。祖籍福建,在天津出生并长大,1989年--1991年就读于天津市南开中学,1991年-1996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96年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创作诗歌、戏剧和小说,是复旦诗社的中坚力量,组织过多场大型诗歌朗诵会,并担任燕园剧社社长、编剧、导演并主演了多部戏剧。

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厦门、北京等地居留,职业跨度极大。先就职于Eland公司,不久就任总经理助理一职,两年后离开上海,先到青岛旅游,随后喜欢上厦门并在那个城市住了下来,其后来到北京。2000年北大在线成立时为元老之一,任北大在线的频道经理,在北京的三年间,与朋友一起策划、编撰了“藏羚羊”自助旅游书籍。2001年5月曾将周星驰请上北大的讲台。

同时,马骅坚持写作和小剧场戏剧实践,自印诗集《九歌及其他》(1999)和《迈克的真实生活》(2000),有部分翻译,包括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和英国诗人特德·修斯的诗歌,另有一些短篇小说零零碎碎地发表。2002年起一直担任《诗生活月刊》的主编。

2003年2月底,马骅突然摈弃兴趣驳杂、交游甚欢的都市生活,远赴云南省德钦县梅里雪山下的藏区,在明永村做免费乡村教师,教书、写作之余在文化、宗教、环境保护等方面尽其所能,受到藏民爱戴。2004年6月20日,马骅在明永冰川景区公路距澜沧江桥300米处因交通事故坠落江中,至今下落不明。他在梅里雪山写下的诗是当代汉语中最明净澄澈的部分之一。

人物事迹

2003年2月份,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只身来到梅里雪山脚下的明永小学,一边支教,一边从事学术研究。并积极为明永村各项建设献计献策。他不计名利和任何报酬,靠为报刊杂志写稿挣得的稿费养活自己,并把他自己平时积攒的稿费和朋友资助的钱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不仅义务承担了明永小学20多名学生的语文课程,而且还积极组织当地村民和学生学习外语和普通话。他关注并身体力行积极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积极研究藏文化,在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他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诸多困难,用渊博的学识启迪山村孩童,用辛勤的汗水滋润莘莘学子,用爱心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用生命谱写了青年志愿者献身教育、忘我付出的伟大颂歌,实践了当代大学生“以我所能、奉献社会”的崇高人生追求。

马骅的不幸遇难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各大新闻煤体的极大关注。省委书记白恩培撰文悼马骅,原省委副书记、省长徐荣凯、原省委副书记丹增等领导致电慰问马骅家属,州、县有关领导奔赴明永村看望慰问马骅家属及在第一线采访的新闻记者和搜救人员。以马骅事迹为题材的系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几个主要频道播出,全年(2004年)近40家新闻媒体、90余名记者到德钦就马骅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为弘扬马骅精神,缅怀马骅同志的业绩、学习马骅同志情系边疆、无私奉献、不危畏艰难、献身教育的精神,省、州、县先后作出了向马骅学习的决定。2004年6月30日,中共德钦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学习马骅同志活动的决定》、2004年7月6日中共迪庆州委下发《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向马骅同志学习的决定》在全州掀起了向马骅同志学习的热潮。2004年8月5日,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向马骅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全省广泛开展学习马骅的活动。共青团中央下发中青发[2004]19号《关于追授马骅同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的决定》,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马骅同志“云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个人性格

马骅崇尚“逍遥游”和“尘世修远”,自称浪子班头。喜酒,喜欢旅游,喜欢张国荣。《南方都市报》曾经评论为:“他既是一个烂人,又是一个圣徒。所谓烂人,是指生活中的放浪形骸;所谓圣徒,是指他甘愿抛弃城市生活,到云南去过清教徒般的生活。”

人物作品

〖在变老之前远去〗

知了在枝上一叫,天就凉下来

寒气涌上树冠,肆意删改

凌乱成本地的秋天 衣襟上的松针越来越多,嫩得尖锐

在温凉的乳内寻找着对应

裙摆却执意扭身

在夜色中驾着剩下的夏天远去

夜莺在梦里一唱,人就老下去

暮色铺满被面,左右翻滚

合拢了起伏的屋顶 幻想中的生活日渐稀薄,淡得没味

把过浓的胆汁冲淡为清水

少年仍用力奔跑

在月光里追着多余的自己远去

日子在街头一掠,手就抖起来

文字漏出指缝,纷纷扬扬

爬满了将倒的旧墙 脚面上的灰尘一直变换,由苦渐咸

让模糊的风景改变了模样

双腿却不知强弱

在变老前踩着剩下的步点远去

2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简介

马骅,生于1916年,男,笔名莫洛,汉族,浙江温州人。中共党员、民进成员。1937年毕业于上海私立民光中学。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盐城中学训导主任,《浙江日报》副刊主编、资料室主任,浙江省立温州工业职业学校训导主任、国文教员,温州中学语文教员、副校长,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现代文选及习作教研室主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主任,温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兼职教师,中国民主促进会温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温州市文联第一届主席,浙江省文联委员、省作家协会理事及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写作学会会长,温州市第四、五、六届政协常委。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

著有诗集《叛乱的法西斯》、《渡运河》、《风雨三月》、《我的歌朝人间飞翔》,散文诗集《生命树》、《大爱者的祝福》、《梦的摇篮》、《生命的歌没有年纪》、《闯入者之歌》,文艺传记史料集《陨落的星辰》,专著《写作基础知识讲话》等。浙江省作家协会评为“浙江当代50杰”(1999),浙江省文联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2002)。

3 原浙江省军区武装部长

马骅(1913-1958), 原名凤祥,字鸣岐。莒县小店镇吕家崮西村人。1929年秋入莒县初级中学读书,

一年后考入济南师范。1936年因撰文抨击国民党当局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被迫离校还乡。到临

沂板泉乡农学校分校任教。此后相继任兰陵乡农学校指导员、峄县城区乡农学校主任。1938年7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被分派到莒县游击队十一中队任指导员。不久,莒县游击队编入国民党六十九军混成

旅,他改任三团二营副营长,并在战士、军官中发展了一批党员,成立了中共支部,他兼任书记。

1939年,混成旅旅长许树声追随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猖狂地进行反共活动。5月5日,马骅

根据山东纵队二支队的指示,指挥部队离开驻地陈家庄,进入抗日根据地。他们的部队先后被编为八

路军山纵二支队驻莒独立团、山东纵队二旅六团。马善久任团长,马骅任六团一营营长。1942年3月,

马骅先后调任莒县县大队大队长、莒县独立营营长。11月间,任莒县县长。1944年11月,莒县伪保安

大队莫正民部3500余人起义,编为滨海独立第二旅,马骅调任该旅参谋长,对全旅官兵进行了细致的

思想教育与军队改造工作。1945年9月,马骅调到滨海军区人武部,先后任副部长、部长。1946年8月,

马骅再回莒县任县长。翌年5月,他带领上万名民工参加孟良崮战役,向前方输送粮草、弹药,抢救

伤员。1949年马骅随军南下浙江,被任命为台州军分区副司令员。10个月中,他指挥剿除了这一地区

的数十股土匪和成千上万的零星散匪,使当地的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得以顺利开展。新中国建立后,

他先后担任浙江省军区武装部长、浙江省金华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50年代在《人民前线》等军事刊

物上发表过很多篇军事方面的著述。在上海养病时,苦学俄语,进益很快,能够直接阅读俄文军事书

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