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兆麟 |
释义 | 1 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 生平简介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国民革民军17军军长马兆麟(1915—现在) 1915年2月,生于甘肃省靖远县陡城(今属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1933年,步行到兰州,在国民革命军38军教导队入伍,后来部队开到汉中驻防。同年,到广州黄埔军校学习,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1936年,黄埔军校毕业,分到96军177师1058团,先后担任2营排长、连长、营长。1941年,任1058团团长,在中条山战役中被任命为84师师长、17军代军长。后在中条山战役中负伤,到西安第十八路军医院养伤。1942年,在林伯渠等介绍下在延安陕工和抗大学习一年多,之后回到西安医院继续疗伤。1949年,回到甘肃靖远老家,结婚生子至今,一直生活在甘肃农村,生活十分清贫。 ◎ 生平事迹抗日战争开始之前,马兆麟还只是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96军177师1058团2营营长,而中条山战役,成就了马兆麟,他从营长到团长,再一跃而成代理军长。 (一) 团长请了假,之后再没有回来,营长马兆麟随后被任命为该团团长 西安事变时,马兆麟营还归杨虎城领导,在西安城外30里驻扎,曾亲眼看着张学良护送蒋介石的车队经过。之后不久,部队向河北开进,中途转回山西晋南地区。1941年3月至6月,当时担任17军营长的马兆麟在中条山地区和日本人持久对攻。 马兆麟营是在傍晚时分开进山西陵井县县城的,当时这里已经是与日军对接的前沿阵地,马兆麟将指挥部安顿在城里。城外布置了5连,并紧急命令其修筑防御工事、防守战壕。 刚吃完饭不久,天空亮起了日本人的照明弹,照得陵井县城的天空一片透亮。马兆麟带了一个传令兵到城墙上向外望,5连的阵地上有十几条火舌——这是敌人释放燃烧弹强攻5连阵地。燃烧弹一碰到人就会着火,不断有士兵被烧伤,哭喊声一片。这时候,勤务兵跑来报告说团部打来电话,马兆麟小跑到营部的临时指挥部,汇报了各连队的兵力部署情况,团长说:“要坚决把敌人打跑!” 日本兵兵力强过2营,从5连报告给马兆麟的伤亡数字看,3排赵排长已经阵亡,整连的士兵死了好几十人,几乎人人受伤,烧伤严重。马兆麟一阵心痛,他马上打电话给团部,说敌人兵力太强,他们营可能抵挡不住,让团长决定是死守还是撤离。团长决定部队马上撤离。一阵急行军之后,马兆麟回头看了看,已经远去的陵井县县城火光冲天,敌人还在燃放照明弹。 部队连夜撤到蓟县,敌人没有追击。 着双方整休的空当,团长请了假,之后再没有回来,马兆麟随后被任命为该团团长。 部队占领了闻喜县城,在城外挖了战壕,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炮弹和射手,挖的掩体比人高。 从侦察兵得到的情报分析,天一黑敌人就有可能到达马兆麟团所在阵地,吃完饭之后,整个团都在战壕里等待日本人的进攻。天气异常冷清,马兆麟既高兴又担心,这可是他当上团长的第一仗,也是一次相对独立的单兵团作战——只有靠他的随机应变来指挥战斗了。 当夜来了多少敌人马兆麟并不知道。从太原会战之后,中条山一直是阻止日军西进的屏障,打退过日军多次进攻,国民党对外宣称,中条山固若金汤,官兵骄傲情绪日盛,纪律也相对散漫。 从远方传来的日本兵脚步声惊醒了许多睡意朦胧的士兵,马兆麟心头一紧:敌人已经插进来了,前方1、2营的枪声怎么还没有响起来?马兆麟将1、2两个营安排在阵地的前方,其中1营的阵地最远,距离团部大约有十几里路,敌人的先头兵已经从其他路到达团部附近的3营阵地,可是最前方的两个营似乎还没有觉察。 马兆麟给1营打电话,摇了三四次电话打不通。 “快去看看1营怎么还不开枪!”马兆麟命令身边的传令兵。传令兵前脚刚走,远方就有隐约的枪炮声传来,听声音,两个营是同时开火的。战斗终于打响了,马兆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难道敌人来了很多?”马兆麟推测。 嗒嗒嗒,嗒嗒嗒。3营的重机枪清脆的射击声彻底地划破了静谧的夜。 “不能让敌人的先头兵攻破阵地。”这是马兆麟在开战之前给部队下的命令。但是战争一开始,马兆麟就知道阵地能否守得住并不由自己决定,如果团部没有接到后退的命令,他只有死守到底。 日军的炮火十分凶猛。枪流弹就像黑夜闪电,铺天盖地地扑向团部旁边3营的阵地。马兆麟把团部指挥所搬到前沿阵地,在机枪连阵地找到一块隐蔽的石头,安置了电话,自己站在一挺重机枪旁指挥扫射。夜太黑,在照明弹升起的瞬间才能看见日本兵的身影。 双方在对峙中,敌人的炮弹威力很大,部队伤亡不少。1营来电话说他们伤亡很大,请求撤退。马兆麟告诉营长,死守阵地,坚决不准后退,退回来军法处置,并且要把进攻的敌人从哪里来打回哪里去。1058团几乎用上了所有的炮弹,马兆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被枪流弹伤到的士兵在马兆麟身旁躺下一排排,有的头部受伤、有的腹部受伤……在地上辗转反侧,痛苦异常,卫生员在发放西药止痛。马兆麟眼看着一个个士兵死去,他说:“我伤心得很,(士兵)惨得很。” 几个小时后,日本兵后退了。部队收复了被夺取的阵地。阵地上还有一些日军没有来得及带走的尸体,看来日军也伤亡不少。部队继续后撤到运城。日本兵很快跟进,占领了运城一村庄,1058团奉命去攻打,日本兵只有一个营。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日本兵后退了几十里,1058团缴获了敌人前沿阵地的两挺轻机枪,阵地上只剩下日军遗留的两匹马因疼嘶叫不停,这一次没有抓住俘虏。 部队回到运城县城,没有几天,敌人拉来了大炮,开来了坦克。对付日军的坦克迫击炮,枪支不起作用,需要平射炮,但是部队没有。连队的阵地相继失守,敌人的进攻越来越猛。马兆麟和团副分析了战况,马上给师长电话,“现在敌人的兵力比我们强,我们抵挡不住,怎么办?”部队撤出运城,退到中条山墩台岭。 (二)率团救军长接任军长 从运城撤退到墩台岭途中,部队遭到众多日本兵的围攻,飞机大炮乱轰乱炸。日军出动了飞机,国民党军飞机也从远处飞来轰炸运城的日军,马兆麟说,日军的飞机没有国民党用的美国飞机飞的高。 墩台岭,晋南老百姓送来大批木头,帮助部队把木头横放在重机枪阵地上,再在上面堆上土做成掩体。马兆麟接到的命令是不让日军过山北。双方阵地最近处相距仅百米。 日军布置特等射手在阵地上,我方守军前沿士兵只有躲在掩体之后,偶尔有探出头的士兵,就会被日军射杀。马兆麟给前沿派去了一个班,这个班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几声清脆的枪声过后,日本人不再探出头来。马兆麟将1营4个连分布在墩台岭南面山头,3营的阵地在东面,2营和团部在墩台岭据守。 开战前,马兆麟把营长集合,说师长命令要守住山头,决不后退,牺牲是为了国家,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土地去。小胜大败,马兆麟感到整个战争对他来说只剩下争取打赢每一场战斗,其他的事情他已经不愿意去揣测,也不敢多想。一群日本兵从沟里上来,马兆麟站在设在山包上的重机枪阵地旁,轻轻地说了声“开枪”。 “嗒嗒”,“嗒嗒”…… 250发子弹的重机枪点射起来,号称不怕死的日本鬼子转眼倒下去十几个。其他叫嚣着的日本兵向后逃离。重机枪阵地之前布置着步兵阵地,步兵冲出去,一部分日本兵回过身来阻击,另外一部分抬着尸体继续跑。对面敌人的阵地也开火了,我军士兵夺了一些战利品退回阵地。连长报告说夺得敌人轻机枪两挺,三八步枪4支,战马一匹。马兆麟立即打电话给17军军长高桂滋(兼任84师师长)报告战况,军长问有没有抓到俘虏,马兆麟说就连尸体都被夺走了。 晚上,日军打燃烧弹和照明弹,紧接着开始施放毒气弹,毒气在阵地上弥漫开来,人吸后喷嚏一个接着一个,鼻涕眼泪一起流。只有连以上的官员才有防毒面具,其他官兵每人只发了一个口罩。口罩不管用,战士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在地上挖一个坑,正好可以把头伸进去,在坑里面呼吸能有效防止毒气的攻击。 战斗持续了20多天,近十位连长几乎全部阵亡。团里死伤严重。阵地在经常变化,日军节节进逼,1营撤回到团部附近。一日下午,3营5连阵地吃紧,连长打电话说他们能打仗的人只剩下十几个。这个阵地对整个集团军来说比较重要,是必须守住的一个阵地,马兆麟找到1营马营长和副团长周青海,要周青海带领1营支援5连阵地。周青海带领1营往团部前面的山头上走,敌人发现了支援部队,枪声密集。走在中间的周青海和马营长双双中弹牺牲。队伍不得不停下来,1营电话请示马兆麟,马兆麟让副营长接替指挥,坚决完成任务,留下几名士兵处理牺牲的战士尸体,团副和马营长的尸体就地埋葬。两抔黄土,成了生命的归宿,团营长唯一的优待就是多了一块木板。 因军长高桂滋代理师长,师军部是一体的。本来有前面一个团后面一个团保护军部,但有时因为不知道敌人从哪里来,阵地就没有前后,而军部旁边一般只设一个特务营。一日,日军可能已经知道军部的具体位置,直接进攻军部附近阵地,军长打电话给马兆麟,要他立即带团到军部解围。 围攻军部的敌人并不多,大约不到一千人。当马兆麟率团从背后打击围攻之兵时,日本兵已经将军部及特务营逼至黄河边。渡口对面守候着许多士兵,防止对面阵地守军后撤。平时这个渡口只有伤病员可以通过,如果有带枪的士兵过河将会受到军法处治。有士兵跳到黄河里,想从河里游过去,结果被水冲走了好几个。等到其他团也来了,日军就撤走了。马兆麟派了两个连去追击日军,这一天的战斗结束了。[ 军长高桂滋向着马兆麟快步走来,不小心一脚踩空掉进了黄河,河水几乎淹到胸前。副官一把将军长拽出来。浑身湿漉漉的军长对马兆麟说,自从敌人兵力增加之后,成天到晚的炮击,有一发炮弹落到他跟前把他炸昏了,现在头疼得很,感觉不行了。 军长接着说,他已经决定去后方休养,战场指挥由马兆麟代替。马兆麟问军长:“还有其他团干部比我年纪大,当团长时间长,为什么不让他们当?” “你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不怕死,会打仗。” 军长带着副官和秘书一起走了。 敌人暂时撤走,马兆麟让部队整体回防,加强防御工事,等待敌人再一次的进攻。过了几天,马兆麟在阵地接到集团军司令孙玉如将军的委任,马兆麟担任84师师长,兼任17军军长。并送来了徽章,上面刻着17军军长马兆麟。84师,下设两个团,共计五六千人。 (三) 阵地负伤离开战场 当上军长之后三四个月,马兆麟在战场上负伤。当时马兆麟正用望远镜观察日军阵地的情况,一发炮弹呼啸着从天而降,轰隆一声,马兆麟失去了知觉。等他醒过来的时候,感觉眼睛疼的厉害,满脸都是血。右眼失明,一条胳膊刺进了3块弹片,左手被打穿。马兆麟让副师长接替自己指挥,自己回到后方养伤,后又转至西安18路军医院治疗。再后来,马兆麟还通过林伯渠的关系到了延安,在延安抗大等处学习了一年时间。 (四)晚年生活 1933年,18岁的马兆麟独自离开家乡,在兰州参军。当时的军长孙玉如看到马兆麟年轻、认识字,可以培养,就把他派到广州黄埔军校深造。现在回忆起当年在战场上的点点滴滴,让马兆麟记忆深刻的是——“有没有来得及带走的日本兵尸体,我们从他们身上搜出一个本本,他们每一个身上都有这样一个小本本,里面有一张全家人的合影。这让我很羡慕,因为自从我18岁偷偷跑去参军,一直到解放前都没有再回过家,很是想念父母。” 毕业以后,马兆麟回到部队,参加抗战等。等他1949年回到家乡时候,母亲已经去世,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是马兆麟最沉痛的记忆。 记者住的旅店房间里有一台21寸的电视,马兆麟羡慕地说:“这可是彩色电视机啊!”老人的家里只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穿着孙子退下来的白衬衣,尽管上面已经补了两块补丁,还是掩盖不住老人矍铄的神态。当年的许多东西都丢失在“文革”之中了,现在能够从他家里找到的只剩下两件,他当营团长时候的服装和一块瑞士的手表。这两件东西被没收到村上的样板戏团当道具,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归还到马兆麟手上。 马兆麟还能记得黄埔军校教给他的精髓:精忠报国、不怕牺牲、要勇敢、消灭日本侵略者 “打日本鬼子,把性命献给祖国也是光荣的。” 2 山水画家◎ 山水画家马兆麟(1837-1918)马兆麟,字瑞,又字竹坪,号子般,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清末民国初著名书画家。善花鸟,一时画名藉甚。间作山水,孤冷幽淡,韶安派中之健者。 马兆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中举后,不求仁禄,筑“宜宜轩”为作画、练字、写诗的处所。其国画以“构图清新,造型优美、笔画超脱、画面生动、风格独特”见长。光绪三十一年,其水墨画《春》《夏》《秋》《冬》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中获荣誉奖(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书法,凝重端庄,以行楷见长。其诗文,题材广泛,想像丰富,风雅逸致,气节豪爽,辑成《吹剑轩诗钞》一书。他喜爱音乐,精通琴弦。 马兆麟到过潮州的莲阳、漳州的海澄讲学。返回故乡后,在铜山南溟书院执教,任山长(即校长),为铜山培养出一批人才。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他积极倡办新学堂,经多方努力,公立东升小学堂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获准成立,他任堂长。 当时,铜山隶属诏安县,乡人一遇争端,盘山涉水百里路到县城调处。马兆麟同情乡人疾苦,常教育乡人和睦相处,偶有争端,就热心给予调处。马兆麟极力主张在铜山设立县治。1915年,趁福建省巡按使许世英出巡经过铜山之机,他偕乡贤向许世英诉说铜山设县的条件和必要性。终于1916年5月1日获准成立东山县。 马兆麟于1918年病逝。 ◎ 代表作品3 晋剧表演艺术家马兆麟(1901-1982)晋剧表演艺术家,山西文水人伯鱼村,艺名根根红,因娶盂县女子为妻,定居盂县清城多年。他与晋剧名流丁果仙、梁小云、郭风英、牛桂英等同台演戏,享誉三晋。他注重戏剧人才的培养,在晋剧舞台颇具名气的小果子(马秋仙)、十七生(马福仙)等均为他的高徒。1953年,他进京参加全国戏剧汇演,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0年,在山西省第四届文代会上被选为省文联委员和省剧协理事,时年已80岁高龄。 年9岁,认晋剧明净大麻黑为师(也为义父)学艺,初学丑角,后改须生。1914年满师后在入二锦梨园深造,四年后搭班福义园演唱,一唱而红。未几,因房屋倒塌受伤,嗓音变坏。无奈再次发奋苦学,于1919年入盂县瑞梨园,以念,做工戏受到欢迎。至此逐渐形成了自己手,眼,身,步灵巧美观,髯口功别致过硬,表演激情奔放夸张的表演风格,享誉晋中,晋东南及大同,张家口,北京等地。 解放后,马兆麟在太原落脚,除继续参加演出外,晚年重在精心培养后继人才。他的长女马福仙(艺名十七生),侄女马秋仙(艺名小果子),次女马玉仙及徒弟董云仙等都是他培养出来的晋剧新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经成才。他爱太原市戏剧学校任教期间,除了一般性授课外还培养出了李月仙唱做俱佳的人才,为晋剧教育事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