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训 |
释义 | 个人介绍马训,长道县人。南宋末历官至巾带指挥使,封朝散大夫。宝枯中从征至汉中,见主将不和,知边事必坏,径弃官归里。及元莅中国,叹曰:“我宋臣也,焉能再履仇仇之廷?”遂晦匿不出而终。 马训往事来自: 良友大漠(景仰良友 · 传播良友) 作者/李坚 来源/新民晚报 只要谈到新中国的油画,就不能绕开一个话题:马克西莫夫。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马克西莫夫则是这个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 阿姆斯特丹遇“中国少女” 旅美艺术家蔡国强有一天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街头,十分偶然地遇到一位“中国少女”。先是远远地看到,然后,越看越真切,那是挂在橱窗里的一幅油画。谁的作品?认出签名后,蔡国强眼睛一亮:马克西莫夫,一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名字!1955年到1957年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主持过一个油画训练班,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油画家。 蔡国强收藏了这幅“中国少女”,还陆续买了29件马氏的油画,36件素描,26件水彩、水墨,还收藏了他的一批照片、画册、招贴画等文献。这些藏品先后在北京、上海展出,唤醒了一代人对马克西莫夫的记忆。 后来蔡国强说:“马克西莫夫离开中国回前苏联,那年12月我出生。那年吴作人致词老马‘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一乐也’。若是马克西莫夫知道何止‘马训班’学员,我、我们几代人都受教于他,不知要如何快乐。” 北京城楼打动了老马的心 蔡国强出生时,马克西莫夫44岁。 1955年2月29日,42岁的马克西莫夫携夫人来到了古老的北京。巍然高耸的城楼打动了艺术家之心,中国情结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马氏后来画的许多以老北京为题材的速写、水彩画与油画足以证明,北京给他的感觉多么强烈。 马老师是根据两国政府协议,被指派前来帮助中国完善美术教学和创作的,他的具体身份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的指导教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顾问。 康斯但丁·麦法琪叶维奇·马克西莫夫1913年出生于伊凡诺夫州沙特罗夫村,他是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两度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其作品《拖拉机手》曾获全苏美展奖。少年时期他就爱摆弄画笔。1924年1月列宁逝世之际,他受村民委托,照着一张小照片放大绘制了一幅列宁肖像,这被马克西莫夫视为他艺术生涯的起点。1935年,马克西莫夫进入莫斯科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后执教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20世纪40年代中晚期,马克西莫夫开始以肖像画创作活跃在前苏联画坛。 马训班马训班简介1955年2月29日,苏联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教授康斯坦丁·麦法琪叶维奇·马克西莫夫(K.M.Maksimov,1913—1993)作为苏联政府委派到中国进行绘画教学的第一位专家来到北京,马克西莫夫在中国的重要影响是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油画进修班”。参加这个进修班的学员有来自不同艺术学院的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1931— )、尚沪生(1930— )、张文新(1928— )、任梦璋(1934— )、王流秋、俞云阶、秦征、王德威、高虹、何孔德、陆国英(1925— )、谌北新(1932— )、魏传义(1928— )、武德祖(1923—1991)、汪诚仪(1930— )、袁浩(1930— )、王恤珠(1930— )、于长拱(1930— ),进修班班长是冯法祀。这些学员在之前已经接受过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训练,但是,他们对油画的了解微乎其微。所以,在无法接触西方油画的条件下,苏联油画家亲临教授让他们激动不已。“作为马克西莫夫教授的学生,我们大家都怀着一种共同的情感——从内心深处充满着幸运和感激,并唯恐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感到内心不安。”[xxxii] 第一年度,马克西莫夫指导了油画训练班的基本练习,从1956年开始,他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毕业创作,教学程序大致为从石膏到人体、由素描到油画、由室内作业到外光训练、由构图草稿到完成创作。在教学过程中,马克西莫夫甚至以苏联油画教学体系为基础,去协助中央美术学院的“正规化”教学,参与制定油画系教学大纲,这为苏联体系在中国的影响提供了系统而长期的基础。 与大多数苏联画家一样,马克西莫夫在所有的讲话和座谈会上谈到艺术问题时总会论及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关联的思想倾向性问题,但是,作为油画训练班的老师,他通过讲授和示范,让中国学员对油画技法——尽管是单一的一种技法——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在绘画的基本方法上,他号召画家应该观察生活,他提到了让人敏感的“也就是法文所讲的‘外光’”。可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的背景下,外光本身的重要性被转移到了反映在阳光下劳动的农民、架桥筑路的工人和在户外作战的士兵身上,也就是说,画家要表现的是外光下有思想的人,而不是承担外光作为没有生命的物体本身,外光必须服务于文学故事。马克西莫夫经常带着极大的兴趣给中国画家讲解色彩的规律和效果。 1957年,“油画进修班”结束了,马克西莫夫给中国画家留下了契斯恰科夫油画教学体系的一个总结文献——尽管他的素描与契氏的方法在技术处理趣味存在差异,以及于5月19日开始并于6月9日结束的“苏联油画家康·麦·马克西莫夫教授习作展览”。他在《美术》1957年1号上发表的《油画和油画教学》为大多数学习油画的中国年轻人反复阅读。学生汪诚一的《信》、侯一民的《青年地下工作者》、还有詹建俊的《起家》成为马克西莫夫称道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马克西莫夫为这些中国学生提供的方法非常传统,不同,他仍然提示他们要学习西方艺术家,多少年后(2002年),当时的学员谌北新说:“如果那时候完全学他(马克西莫夫——引者),那我们的艺术生命在他离开中国之后就会死掉的。他总是要求我们向各位在站在前面的大师学习,这些大师是值得终生学习的。他按照学生的擅长来介绍大师。比如介绍给我的就是莫莱、西斯莱、科罗文、科罗等大师。”这时正是“批判西方资产阶级艺术的时候,他就给我们介绍夏加尔、莫莱、西斯莱等大师”。 马训班入学严格整整半个世纪似水流逝。“马训班”学员大都已经年过七十,班长冯法祀已经91岁了。但是只要提起马氏,大家仍然一口一个“老师”,惦念之情油然而生。 当年参加“马训班”的都是受过高等美术院校专业训练、已有相当艺术成就的青年教师和油画家。 陕西油画学会主席谌北新对本报记者说:“马训班”的入学考试很严格,报考者37人,最后录取了21人。学员中有冯法祀、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王流秋、何孔德、高虹、谌北新、俞云阶、于长拱、魏传义、任梦璋、秦征、王德威、武德祖、汪诚一、袁浩、王恤珠、陆国英(女)、尚沪生(女)、张文新等21人,其中女学员2人,已故5人。 “马训班”不少学员都是当年“又红又专”的人才。譬如何孔德,是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他创作的以志愿军前线战斗生活为题材的油画早已蜚声画坛。此外,冯法祀、秦征、王流秋、高虹、武德祖、王德威、侯一民等都来自解放区,是老党员了。冯法祀是中央美院油画系主任,王流秋是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油画系主任。为了跟马老师学习,他们宁可辞去系主任的职务。而靳尚谊、詹建俊和侯一民则是中央美院的业务尖子。来自各地美院的青年教师,也都是画坛佼佼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