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小英 |
释义 | 高级工艺美术师 马小英马小英,女,高级陶瓷工艺美术师,1975年生于“瓷都”景德镇陶瓷世家,199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美术学院美术系。 现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景德镇市陶瓷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后,一直从事陶瓷绘画创作工作。作品炫彩精致,画路宽广、公里深厚。 多次在国内外艺术评比中获奖。部分代表作品被陶瓷收藏家和馆藏机构收藏。 马小英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马小英,青海省化隆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在领受这个神圣称谓的同时,把自己的爱无私的奉献给了她一个热爱的事业——孤残儿童教育。马小英老师,她心系特殊教育,情暖孤残儿童,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个优秀教师的高尚情操,用自己的爱心去点亮了孤残孩子们的心灯,用自己的爱心去演绎了伟大的师爱和母爱,谱写了一曲曲撼动人心的时代高歌…… 当爱的春风吹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当许许多多的人依然深情的唱着《爱的奉献》这首歌时,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怀,你们可曾想到我们身旁还有许多孤残孩子渴望上学……由于自然条件差,有许多地区的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孤残儿童的生活、就学更是异常艰难。因此,他们被社会遗弃了,他们的世界充满暗淡与无情、他们生活中拥有的只是等待,等待命运的摆弄…… 马小英与这些弱势孩子们打交道要从1998年说起。当时,她们的学校不叫特殊学校,而叫特教班,学校是尝试着招收了七名残疾儿童。其中,有一名从小患有严重的小儿麻痹症的孩子,当时他独自生活能力极差,站立行走能力也很困难,不会自己吃饭,连上厕所也需要马小英帮他解裤带、擦屁股……直到他康复毕业,他的母亲为此很感动。 还有一个聋哑生,从小生下来,父母就狠心的抛弃他而各奔东西,由爷爷和瘫痪了十几年的奶奶抚养着。在没有来她们特教班之前,这个幼小的孩子成了无人管教的“野孩子”,在村里经常打架、骂人、偷别人家的苹果……在他的眼里,见到别人躲着他、怕他,他自以为是很开心的事。自从他来到了特教班,经过教育和开导,他开始慢慢的学会了与马小英交谈……他们用的是手语。有人会问,手语很难,马小英怎么学会的呢?是啊!马小英的手语不是天生就会的,更不是自己凭空创造的,而是常常与残疾孩子们在一起,进行心与心的交换和沟通,用她所付出的爱心、耐心和奉献之心,才学来了手语。用她的话来说:“手语可以说很简单了……”。 不久后,这个孩子开始变了,回到村里见人点头示意打招呼,并能用文字和村里的人交流。吃饭前,他总是先把饭端给爷爷和奶奶,奶奶行动不便,为他缝了一床新被子,可他把新被子让给奶奶盖……他的变化,让爷爷、奶奶乃至全村人惊奇。爷爷一见到马小英就感激的说:“谢谢你们让我的孙子成人了……”每当马小英一说到当年孩子爷爷感激的话语和面容时,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于是,马小英觉得,在化隆县这个贫困偏远的农村少数民族的山区,一定会有许多这样的孩子需要她们来帮助。1999年9月底,她和另外一名特教老师到距县城20多公里的乡村去招生,走到半道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车子又陷入了泥中,无奈,她们只好冒雨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路走,一路询问。在风雨中,当她们出现在残疾孩子家门口时,敲开门,说明来意后,家长们被她们这种精神深深的感动了……说句实话,残疾孩子们家长心里的压力其实很大,他们更需要这样的帮助,就这样,马小英她们一个村一个村的找,见人就问:“你们村里有聋哑孩子吗?”没有想到的是,大家都愿意把她们领到和介绍给残疾孩子们的家长,并帮助她们热情地解释……更没想到的是,一说是招收聋哑孩子,家长们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了她。有一个冬天,她们把这些孩子带到学校时已经是深夜了。就这样,马小英用自己的行动换来了社会和家长们的尊敬。渐渐的,那些偏僻山区的残疾孩子们一个个的来到了她们的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2001年5月成立了隶属于化隆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特殊教育学校。从此,这些聋哑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快乐天地。 为了对全县残疾儿童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进而动员他们入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马小英利用节假日进行动员招生。有一次,当她到了一个既贫困又偏远的山村时,一群人围了过来,她们似乎是不约而同的向马小英询问,七嘴八舌……当时,马小英惊呆了,在这么多人的嘴里,竟然说的是一个事情、问的是一个问题、讲的是一个故事。原来,在他们这个村庄里,大伙儿养着一对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亲的兄妹俩。在妹妹3岁,哥哥5岁的时候,父母为了谋生,发生了车祸,离开了人世,孩子们只有一个舅舅,可是,舅舅先天弱智残疾。到了晚上,妹妹要去上厕所,可是由于害怕,不敢出去,就经常哭着、拍打着旁边睡熟了的哥哥,嘴里不断地哭喊着:“哥哥,哥哥,我怕,我怕……”聪明的哥哥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炕上挖了个洞,解决了妹妹晚上上厕所的问题……白天,别的孩子都高高兴兴的去上学,到了放学吃饭的时间,像小鸟一样飞回了自己的家,在父母身边撒着娇……可是这对失去了父母的兄妹俩只是蹲在自家的门口,等待着好心人的施舍,饱一顿,饿一顿……村民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自发的来到她们面前。所以,见到马小英她们就像见到了救星一样,大家不约而同的问她:“特殊学校收这样的孤儿吗?”她被这样的场面深深打动了…… 由于父母双亡,或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几乎每个村都有无人抚养的孤儿。这些孩子们虽然身体健康,但心灵所受到的创伤并不亚于那些残疾孩子,而且他们大多数又失学在家,他们同样需要人们的呵护和关爱,于是马小英给学校领导提出了让孤儿带动聋哑生,相互交流的建议。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们的大力支持下,2002年4月初,学校成功的招收了30名孤儿(这兄妹俩也在其中),学校免去了一切书费、生活费及杂费,并配置了新的被褥、床单、衣物等。一位孤儿的奶奶见到孙子的床铺,泪流满面的说:“孩子,你再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你死去的父母和这些老师们……” 既然干上了特殊教育的事业,马小英就暗暗下决心,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当好这些孤残儿童们的妈妈,用心血和爱心来爱抚着他们……俗话说:十聋九哑。让聋儿说话,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中,马小英教聋儿看自己的口型,让他们摸自己的喉部感受声带的震动来练习发音。一个音、一个字、一个词,都要进行上百遍的反复练习。终于,孩子们能开口说简单的话语了。在成绩汇报会上,当家长们听到孩子们叫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时,他们和老师们都激动的流下了热泪。尽管这叫声发音不太标准,但是在他们听来就是人世间最动听的声音!家长们握着马小英的手:“马校长,谢谢你了,你们就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啊。” 在马小英眼里,聋哑儿童在特殊学校中属于“健康”的儿童,生活能够自己理,而脑瘫儿童是她最放心不下的。为此,她先后三次到北京学习了由瑞典慈善总会举办的康复培训班,并重点学习脑瘫康复。有一个孩子就是她进行康复训练成功的一个例子。这个孩子今年14岁了,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从9岁来到特殊学校,当时他独立行走很困难,吃饭要人喂。马小英默默无闻地为他做着这一切,教他学习文化知识,把从北京学习的康复知识完全用在他身上,经常训练他用失去直觉的手抓圆球,一次掉了,让他重复再抓,直到训练成现在他能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漂亮的字,学会简单的算术。渐渐长大的孩子,感受到马小英的关心、照顾,他也慢慢学会关心年龄小一点的同学,帮忙拿东西。他经常说:“我喜欢这里,马老师是我的‘妈妈’。”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马小英又四处奔走,多方筹措资金,为特殊孩子们力所能及地解决衣食住行,这样才能留得住,安下心来学习。有一次,她一手拿着油桶,一手拿着学生花名册,来到县城民政局的办公室找保管,恳求他为特校批面粉。当时旁边站着一位七十岁的老大爷,把她从上到下看了一遍说:“你们年轻人自己穿的那么好,还来要啥的面粉?”保管转过去指着马小英对这位老大爷说:“你知道她有多少个孩子吗?六十多个孤残孩子啊……”这位老大爷惊呆了。 为了照顾好这些孤残孩子们,马小英和老师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风吹雨打,数年来铁打不动的轮流值班,白天苦口婆心的教育好孩子们学习,夜晚守陪孤残孩子们就寝。学校由于条件差,流行感冒等各种疾病难以预防。有一次,七个孩子同时传染了重度流感,高烧不退,她整整守护了孩子们三天,才脱离了危险。当她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一进门就听见妈妈的埋怨声。原来,她的儿子也高烧不止,为了不影响她的工作,妈妈守护了外孙三天三夜。当她看见儿子的目光和苍白的脸庞时,她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她把儿子搂到怀中深情的说:“儿子呀,对不起。妈妈爱你,可是学校不能没有妈妈呀……”她的心碎了…… 她是孤残孩子们的妈妈,孤残孩子们成了她的心头肉,理发也成了她的专职工作。刚来的孤儿们由于长年不洗头、理头,头垢像毡一样,里面全是虱子和小虫子,她只好用剪刀剪去那些头发,再帮他们洗干净……所以,这些孤残孩子们无论大小事情,只要马小英一到学校,他们就在她面前比划个不停,孤儿们会给她“翻译”。 因为心中有了爱,世界霎时多了美丽,多了情致,多了诗意,陌生的变的亲切了,艰苦的变的容易了,琐碎的也变的有意义了。经过马小英和同事们的辛勤耕耘,已有四届学生从特殊学校毕业,并从2006年起向省特殊学校输送毕业生40多名,毕业孤儿60名。 与特校一起走过的13年里,马小英先后荣获海东地区、青海省“十大杰出青年”、“青海省民族团结模范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面对荣誉,马小英深情的说:“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孤残儿童不分民族、不分性别,只要他们喜欢学习,喜欢特校,无论何时都可以来这里。我愿化作一根枕木,托起这些孩子们前行的脚步,特校的大门始终为他们敞开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