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其顿帝国 |
释义 | 马其顿帝国是公元前4世纪在马其顿地区崛起的国家,曾征服小亚细亚、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腊文明传播到中东各地。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由上、下马其顿两地区组成。上马其顿是高原山区,仅有几个关隘与外界相通。下马其顿土地肥沃,适于农业,是马其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对于上马其顿有传统上的宗主权。 中文名称:马其顿帝国 所属洲:欧洲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亚历山大三世(大帝) 古希腊语:Μακεδον?α 统一时间:约在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 概述马其顿帝国(古希腊语:Μακεδον?α)是古希腊西北部的一个王国。其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是由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大帝)开创。亚历山大帝国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前550~前330)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疆域东自靠近葱岭以西的阿富汗及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脉以西)的西北部,西抵意大利,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马其顿两代君王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将原本地处偏远的马其顿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疆域东自喜马拉雅山的支脉和印度的西北边陲地区,并与中国新疆和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相交界(时值中国的战国后期,此地有大量的游牧民族),直抵西方的巴尔干,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今日的苏丹边境。 起源马其顿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地处希腊中北部,西接艾普鲁斯,东邻思雷斯。其民族渊源尚无定论,可能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Thracians)和希腊的多利亚人的混血后裔。由于偏僻落后,而且行帝制而非民主制,因此被繁荣的希腊称为野蛮人。约在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完成了统一,实行君主制。 崛起马其顿在希波战争初期依附于波斯,但又背着波斯人给希腊人暗送情报。公元前5世纪末,国都从西北山区的埃格(Aigai)迁往东南沿海的佩拉。到公元前4世纪,摄政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废黜幼主,自立为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腓力二世借鉴希腊的先进经验,并采取的马其顿特色的举措,强化王权、削弱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的权力,推行币制改革,采用金银复本位制。最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忠于国王的常备军,创建了强有力的马其顿方阵。后来他又侵占了色雷斯的金矿,每年又有一稳定的收入以扩充军事。马其顿军队的战斗力超过了希腊其他城邦的军队。腓力为了准备进军东方各国,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 腓力二世在国势强大后,趁着希腊处于城邦混战之际南下侵略希腊。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为首的反马其顿盟军与马其顿军决战于中希腊的克罗尼亚,盟军惨败。第二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各邦开会,宣布希腊各城邦成立联盟,几乎全希腊都承认了马其顿的霸权,并决定进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儿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腓力20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即亚历山大大帝)继承。 腓力二世马其顿原是位于希腊北部边陲的一个偏僻地区。马其顿人属于多利亚人入侵时分布于希腊北部的诸多部族之一,是希腊人的近亲,但族属复杂,文明的开始比其他希腊人晚。因而在帝国崛起之前,一直被希腊人视为蛮荒之地。 公元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执政,国家迅速崛起。腓力年轻时曾在希腊城邦底比斯做人质,还曾获得过古希腊奥运会马车赛的冠军。由于他对希腊诸邦的情况有较深的理解,希腊人也不再视之为蛮族之王。 腓力执政后,首先着手加强王权,消除部族首领的军事割据,限制贵族议会的权力,将全部军政财权集中到国王手里。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打败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城邦联军。第二年,腓力召集各邦开会,宣布希腊各城邦成立联盟,进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儿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腓力20岁的儿子亚历山大继承,被称为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亚历山大从小兴趣广泛又聪明勇敢,12岁时曾驯服过别的骑手不能驾驭的烈马。13岁到16岁,他的父亲为他聘请了当时希腊“最博学的人”亚里斯多德作家庭教师,他向老师学习了哲学、医学、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他最喜欢的书是《伊利亚特》,他一心想向阿喀琉斯学习,创下辉煌的伟绩。腓力二世被害后,希腊被征服的城邦认为这是摆脱马其顿帝国控制与奴役的天赐良机,他们纷纷起义暴动,但年轻的亚历山大在短短的两年里就平息了骚动。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以镇压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运动,为了实现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亚历山大把目光放向了领土辽阔、资源丰富、财富滚滚的波斯。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包括今天的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全境或大部,印度小部分 “让我们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这是希腊最著名的雄辩家的雄心,只可惜当时的希腊已失去了当年的气势,处于日暮西山的时候了。但事隔几年,马其顿的国王亚历山大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踏上了征服亚洲的征途。 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在位的时候征服了整个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后来整合了希腊的力量开始东征,建立了史上有名的亚历山大帝国。腓力二世最终征服希腊的时间是公元前338年,前337年成立“希腊联盟”,即“科林斯联盟”。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崩溃,大体分裂为三部分,其中欧洲部分即希腊本土地区,曾几易其主,最终为安提柯王朝所统治,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为罗马帝国所灭。 远征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亚历山大率领35000人的大军和160艘战舰,开始了远征东方的行动。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分赠给人。一位大将迷惑地问道:“请问陛下,您把财产分光,给自己留下什么?” “希望”。亚历山大说:“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无穷的财富!” 将士们被亚历山大的雄心所激励,他们决心随他到东方去掠夺更多的财富。 亚历山大率领部队首先占领了小亚细亚,消灭了那里少量的波斯军队;然后他又挥师北上,向叙利亚进军在伊苏城,他打败波斯王大流世三世,并俘获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看着大流士豪华的宫殿,亚历山大赞不绝口:“这样才象个国王!” 接着,亚历山大向南进军叙利亚和腓尼基,又派手下大将攻占了大马士革,从大流士的军械库里获得大量战利品。他亲自率领部队南下,经过7个月的艰苦战斗,攻下了推罗城,把推罗城的3万居民卖为奴隶。 亚历山大围攻推罗城时,大流士三世曾派使者求见亚历山大,愿意出巨款赎回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还要割让半个波斯帝国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一员大将帕曼纽心满意足地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就接受这个条件。”亚历山大则毫不动心,他说:“我不是帕曼纽,我是亚历山大。”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切断波斯陆军与海上舰队的联系后,长驱直入埃及,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他亲自勘查设计,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亚历山大城,他要它永存人世,做为他伟大战绩的纪念碑。埃及的法老为亚历山大加上了“法老”的称号。在庆功的宴会上,亚历山大分外兴奋,他说:“英雄的伟大就在于不断开拓疆土,不断增加权力,尽情享受美味佳肴和少女美色。”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率军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在高加米拉平原和波斯进行生死决战。大流士三世败退,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苏萨、波斯波利斯和埃克巴坦各波斯王宫,掠夺了金银财富达15万塔兰特。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彻底击败了大流士的继位人,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 征服印度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领军队离开中亚地区,南下侵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城(后在中国汉文史籍上有记载),迅速占领了印度西北部(此地与中国的新疆和青藏高原西部接壤,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等巨大的山脉)广大地区。他想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向恒河流域进发。但此时亚历山大的士兵已厌倦了长期的紧张战争,再加上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他们拒绝前进,要求回家。他们纷纷举行集会,发生哗变,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击。亚历山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公元前325年,将大部队撤出印度。 亚历山大的部队分两路撤回。一路在海军将领涅阿霍斯的率领下取海道由伊朗海湾入波斯湾;一路由亚历山大亲自率领,从陆路经卡曼尼亚沙漠而归。公元前324年初,两路大军会师在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由于长途跋涉,亚历山大的部队损伤极大。将近10年的亚历山大远征,终于结束了。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首都。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帕米尔高原以外的地区,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 在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希腊民族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民族,只有这个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而其他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随着东征,亚历山大逐渐认识到波斯人和希腊人一样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们也应该受到尊敬。因而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各民族应该是公平平等、和睦相处。他因此产生了一个伟大的计划,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为了促进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东方人的融合,亚历山大和大夏贵族罗克珊娜结婚,并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在苏萨城,亚历山大举行了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他亲自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结婚。同一天举行婚礼的马其顿将士有1万对之多。在婚礼上,亚历山大宣布: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给新婚夫妇馈赠了许多礼物。 东征在巴比伦,亚历山大还整编一只庞大的军队,将3万波斯青年编入马其顿部队。并准备继续进行远征。他计划侵入阿拉伯与波斯帝国北面的土地,还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罗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区。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从发病到生命结束仅10天时间。他匆匆离开了世界。 由于死亡的突然降临,亚历山大未明确他的接班人,导致争夺王权的激烈斗争。在斗争中,他的母亲、妻子与儿女都被反对党杀死。将领们纷纷拥兵自立为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王国从此分裂为若干个希腊化的国家。亚历山大庞大的帝国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东方的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他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都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的统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亚历山大三世在波斯积极推行“希腊化”的殖民统治。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死后,他所建的帝国分裂,其部将塞琉古(马其顿人)夺得帝国东部广大地区,并于公元前312年称王,以叙利亚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国,中国古称条枝。塞琉西王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和中亚的部分地区。亚历山大的东征,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方的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得以传入希腊和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亚历山大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亚历山大还鼓励波斯人和希腊人相互通婚,并倡导各民族地位平等,他将希腊思想律法散布于各地,开创了希腊化时代文化。 公元前323年,年仅33岁的亚历山大因患恶性疟疾在巴比伦病逝,他“攻占波斯和印度,不过没有找到源泉,高烧回到巴比伦等死,于着魔的世界中着魔”,由于死亡突然降临,亚历山大未能明确指明他的接班人,导致王权争夺激烈。在斗争中,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都被反对派杀死。其部将为争夺地盘,互相混战。公元前307年,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马其顿帝国分裂为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国(著名的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就是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朝的终结者)。公元前168年,罗马军团在皮德纳会战中击溃了马其顿方阵,马其顿王国被罗马分解为四个行省,让今天的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骄傲的古代马其顿的历史就此结束。 征服腓力二世被害后,希腊各邦再度出现了反马其顿起义。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以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之内迅速镇压了叛乱。 前334年春,亚历山大渡过了赫勒斯滂海峡进攻波斯帝国,亚历山大的军队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在小亚细亚的格拉尼库斯河战役(Granicus)畔首次展开会战,希腊军大胜,不到半年即占领小亚细亚。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率军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Issus)大败大流土三世亲率的10万多波斯军,俘虏了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大流士三世向东溃逃。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各城市。次年又征服了埃及,在埃及建筑了一座新城叫做亚历山大里亚。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1年春季又离开埃及,继续东征。渡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十月间在阿贝拉又与大流土三世军队发生战争。报传说波斯军队约有四十万人之多,有马步队、象兵,但皆被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士三世又东逃。亚历山大继续前进攻克了巴比伦城。他从巴比伦又东行,进入波斯本土,占领波斯的苏萨与波斯波利斯两个都城,获得大量金银及珠宝后放火焚毁波斯波利斯城,杀戮其居民,以报复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纵火焚毁雅典城的仇恨。以后三年间亚历山大又镇压了波斯东北部零星反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亦被其部下所杀,波斯灭亡。 公元前327年又进兵印度。他统帅大军从里海南岸东进,经过帕提亚,征服阿富汗(巴克特里亚),进入印度西北部,战败印度反抗者,平定旁遮普,拟沿着印度河继续南下。但其部下兵士在外转战连年,甩归心切,又因印度多雨、天气酷热,士兵饱受痛著,几至公开哗变,亚历山大乃把印度征服部分分为三省并留驻兵而还。 公元前324年初,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新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发病10天后就离世,仅33岁。 后人称亚历山大征服的土地为亚历山大帝国,因为这个帝国的兴衰和亚历山大个人的人生历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亚历山大的辉煌,就是帝国的辉煌,亚历山大生命的终结,也就是帝国的终结。 扩张之路马其顿原是位于希腊北部边陲一个贫瘠落后、默默无闻的城邦,马其顿人属于多利亚人分布于希腊北部的诸多部族之一,是希腊人的近亲,但文明开始比希腊晚。腓力是上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小儿子,15岁时在希腊城邦底比斯作人质,这让他一度以为自己是希腊人而非马其顿人。在底比斯,他受到了良好的希腊文化教育,增长了见识,这段入质的经历与现在的出外留学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在底比斯当了3年人质后,18岁的腓力独自一人回到了马其顿。不过,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曾经的王国上马其顿已经被下马其顿吞并了,无家可归的“海归”没有坐等成为“海待”,而是勇敢地招兵买马,向自己的叔父下马其顿王叫板。公元前4世纪中期,腓力统一了马其顿。 腓力二世由于腓力年轻时曾在底比斯作人质,还曾获得过古希腊奥运会马车赛的冠军;同时由于他对希腊诸邦的情况有较深的理解,所以在他执政时希腊人不再视之为蛮族之王。腓力二世执政后,国力迅速崛起。在位期间,他实施了多项重要改革,如进行巩固王权、消除部族首领的军事割据以及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强王权,限制贵族议会的权力,将全部军政财权集中到国王手里;经济上实行货币交换方式以利于贸易;设立由国王直接指挥的常备军,并在底比斯军队阵形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长矛盾牌为主兵器、攻防兼备的马其顿方阵。 两大特点据说腓力二世一生有两大特点,其中第一大特点是“寡人之疾”,这里不做讲述;第二大特点在马其顿崛起后暴露无遗。内部整顿完毕后,他利用希腊城邦彼此倾轧削弱之机开始向希腊扩张。腓力二世首先征服了边邻伊利里亚(阿尔巴尼亚的先祖)和色雷斯,使马其顿有了稳固的后方。公元前349年腓力二世率大军挥师南下,进攻奥林托斯,雅典虽然派军驰援,但腓力二世还是攻占了奥林托斯,与雅典签订了菲洛克拉底和约,所占领土得到承认。公元前340年,雅典、麦加拉、科林斯、加斯等城邦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两年后,两军会猎于中希腊,在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中,马其顿大败希腊联军。接着,马其顿大军主力南下伯罗奔尼撒,使斯巴达完全孤立,基本实现了对希腊的征服。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是马其顿。会议决定维持现存法律及秩序,并决定东征波斯。所有这一切熄灭了希腊人一向高举着的自由火炬,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 遇刺公元前336年夏天,马其顿王国的旧都皮拉正在举行腓力二世女儿盛大的结婚典礼。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白袍的腓力二世在一群喜庆的宾客簇拥下走进礼堂。然而,不幸在此时发生了。当腓力通过礼堂入口时,一名卫兵打扮的人突然拔出短剑往腓力胸前奋力刺去,腓力二世未及躲闪,转瞬间就倒在了血泊之中。 腓力遇刺后,马其顿宫廷的骚乱与希腊起义并起,腓力二世与奥林匹亚斯的儿子亚历山大迅速平定了马其顿贵族的谋叛,巩固了王位。在击败了国内所有反对派之后,他开始东征波斯。亚历山大远征东方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圣地,又参与了对腓力二世的谋杀。据说,临出征前,亚历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全部分赠他人。当时有位将领迷惑不解地问道:“陛下,您把所有的东西分光,把什么留给自己呢?”“希望!”亚历山大干脆利落地答道,“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就这样,亚历山大怀着对无穷财富的渴望,离开故土,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征程。公元前334年春天,由3万名步兵、5000名骑兵和160艘战舰组成的东征军在亚历山大率领下,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踏上了波斯帝国的亚洲领土。在格拉尼卡斯河畔与波斯大军牛刀初试,通向小亚细亚道路从此洞开。 公元前333年秋天,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亲率大军与亚历山大会战于叙利亚的伊苏斯城郊,即著名的伊苏斯战役,统率三万人的亚历山大不仅打败了十六万人的波斯军队,俘虏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还搜罗了各种物品和黄金。这次胜利使亚历山大挥师横扫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亚历山大还攻下了中东文明古城推罗,将顽强抵抗的推罗城中的3万居民全部卖为奴隶。至此,亚历山大占领了半个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在尼罗河的入海口处建立了一座新城——亚历山大里亚,日后成为帝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决战一年半后,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在亚述古都尼尼微近郊的高加米拉进行最后的决战,史称高加米拉战役。拥有20万人之众和两百辆装有锋利刀剑战车的波斯军队在马其顿方阵的打击下落荒而逃,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了东方最大的城市、古代东方的文化中心巴比伦,并为自己加了一个称号——“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此后,亚历山大又率兵从巴比伦出发,势如破竹地占领了波斯帝国的苏萨、波斯波利斯和埃克巴塔那等三座城市。逃到中亚巴克特里亚(位于现在的阿富汗地区,也与中国新疆接壤)的大流士三世被当地谋叛的总督擒杀,亚历山大借口为大流士三世报仇而进军中亚,在杀掉那个总督之后继续东进。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进军印度河流域,数次打败印度的城邦军队。由于瘟疫、酷热以及将士的厌战情绪,公元前324年,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帝王无奈地停止了近10年的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了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在他身后实现。此时在马其顿大军的身后,已经是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至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界多瑙河与锡尔河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了。 方阵马其顿最精锐的重骑兵被称为同伴,通常人数在1800左右,所有的成员来自于 马其顿的王亲国戚。 整支部队分成八个分队(cr medelacr me),每队两百人,国王的卫队有四百人。分队编有四个小队(tetrarchia),各有49人。分队的指挥官叫ilearch,小队的指挥官叫tetrarch。为什么会有49这么古怪的数字,很简单∶站队的时候小队长在最前面,后排三个骑兵,再后排五个,以此类推,最后一排十三个,整个小队就是49人。 这样的三角队形是腓力二世发明的,使骑兵队可以方便的向左右两翼回旋,比波斯骑兵传统的直线形站队具有更高的机动性。每次转向时,只要将马头拨过四十五度,三角形的边就成为最前一线,第一排有七名骑兵,第二排有六名,以此类推。每两人中间空开一段距离,不影响后面的同伴冲击。四个小队排成一线,他们的站位就像尖利的锯齿;若干道这样的锯齿就是马其顿骑兵的突击队形。当然,这需要严明的纪律和高水平的训练。每个分队的同伴都来自同一个省份,他们用同一颜色的披风和旗帜,在战斗时可以高呼家乡的名字。 基本来说,马其顿骑兵的装备与希腊人的相差无几,但是带护沿的头盔是典型的马其顿风格。马上披挂着的狮子皮或豹皮是当地的特产,可见于希腊化时代遗留下的石雕。几个世纪后,罗马的统治者还要马其顿人和色雷斯人进贡兽皮。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古代战争同现代战争一样,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马拉松之战希腊人之所以大胜波斯人,主要就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公元前418年,斯巴达人在曼丁怪亚战场上为了使唤方阵步伐整齐,还专门建立了笛子队,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 公元前4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王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亚历山大王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后来,马其顿王国和他们的方阵败给了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 正规常备兵: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单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直径2英尺的圆盾。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轻装步兵: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 骑兵: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辅助兵: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 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象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马其顿方阵必须和骑兵紧密配合,单纯依靠方阵是不容易取胜的,马其顿人在作战时会把方阵排成斜阵,即直角三角形或直角体形,斜面向外,这样就会根据具体需要从某一侧包围敌人。一般敌人在马其顿方阵面前不会被立刻杀的四散奔逃,象割草机一样利索(除非遇到马其顿方阵的冲锋。这一点在游戏中没有体现,马其顿方阵时可以整体合一,后面推前面,然后象一堵墙一样冲过去),他们大部分会为其所困,竭尽全力的躲避众多的矛头,而这恰恰是马其顿将军所要的,敌人被放在一个大大的案板上,那刀就是马其顿骑兵。游戏中的马其顿骑兵非常强,整体上要好于罗马共和国,这使他们有能力对抗并击败(拖住)敌人的骑兵,然后绕过头来,总后面重重一击,就像用刀剁菜板上的肉一样。这要求步骑协同,不能晚也不能早。另外在游戏中也没有体现马其顿游击步兵,他们主要是使用圆盾短剑着轻甲的轻步兵,善于近身(在《亚历山大大帝》中有表现)他们主要的任务是防御方阵侧后或跟随骑兵一起进攻。 方阵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埸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 首先这种方阵不是全方位阵型,全方位阵型的全方位防御的话你想想该怎么排?大家围着一个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这样除了站在原地不动还能干吗?战场上根据形式要不断调正方向,进攻时只能面向一个方向,全方位的长矛方阵中世纪后期瑞典长矛兵也使用过,不过那时的战争与此时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袭击都很自觉的撤退了,因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着不动。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而且战斗一开始,谁会这么排兵布阵? 看看罗马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是怎么击败这种方阵的吧。罗马军团的战术组织能一个人为最小单位行动——注意,他们的排列并不紧密,当罗马人遇上距离最近的威胁的时候,比如侧翼,他们能轻松而简单的朝向任何方向的正面,只要转个身就可以了;尽管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密集方阵有其独特的灵活性,能变换成各种各样的队型以适应各种地形和敌人阵型,但事实上密集方阵中要达到这点还是有点麻烦的,他们的长矛用起来就十分麻烦,何况还要快速的转身?比起罗马人,这种在亚历山大时代非常灵活的队型却显得迟钝多了。 的确,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在战斗一开始以排山倒海之势击溃了罗马人的左翼,但是麻烦就来了,战场上地势起伏不平,而且马其顿密集方阵在追击罗马人左翼的过程中难以保持队型;当罗马人的右翼击退了马其顿人的左翼之时,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得胜的右翼却调不过头来了,罗马人绕开密集方阵的正面,他们使用短剑大盾的优势就立刻体现出来——前进中的密集方阵不可能完全的保持的非常整齐,当方阵中出现空隙,罗马人就从侧翼攻入方阵——用着长达21英尺的长矛的士兵怎么会是用短剑和大盾的罗马人的对手?这个时候正是一寸短一寸险,挤在一起的马其顿人连长矛都挥舞不开,何况除了第一排,后排的马其顿士兵并没有重甲和盾牌。 也就是说马其顿密集方阵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密集的方阵不得不依靠骑兵和其他兵种保护其两翼,但骑兵是攻强于守,一旦被击溃,密集方阵的侧翼或者背后就容易受敌人攻击,那么这种死板的阵型就可能溃散而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方阵缺乏协同性,很难用于包围行动,只能与骑兵配合。亚历山大并不是死用这种方阵,他的骑兵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真正的主力,而且也足够的强大。沟渠、树林、山脊、河流等等障碍,也常使得密集方阵被分割或者阻挡队型前进,一旦由此等原因造成阵型被破坏,那么产生的空隙很容易被敌人的近战部队利用,而结果大家也该都知道了。 衰亡征服埃及后,亚历山大率军大举入侵中亚,在那里遇到了当地部族的顽强抵抗。从公元前330年起,将近3年的时间他都在中亚作战。在这期间,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中不断有人反对继续东进,亚历山大镇压了持异议者,并于公元前327年率军离开中亚,南下侵入印度,占领了印度西北部的广大地区。他本想向恒河流域进发,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但士兵们厌倦了长期战争,思乡心切,加上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拒绝前进。亚历山大的军队发生哗变,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击。再加上从少年时代就随同他征战的战马布卢法卢斯暴死,使亚历山大心灰意冷。万般无奈之下,他在公元前325年下令撤出印度。 公元前324年初,分两路撤回的军队在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会师。由于长途跋涉,部队损伤极大。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新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远征前,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随着东征,亚历山大逐渐认识到波斯人和希腊人同样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因而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认为各民族应该平等地和睦相处。为了促进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东方人的融合,亚历山大和大夏贵族罗克珊娜结婚,并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在苏萨城,亚历山大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结婚典礼,他亲自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结婚。同一天与被征服国女子举行婚礼的马其顿将士有1万对之多。 在巴比伦,亚历山大还整编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将3万波斯青年编入马其顿部队,并准备继续远征。他计划侵入阿拉伯与波斯帝国北面的土地,还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罗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区。 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发病10天后就离开了世界,那年他仅33岁。 由于死亡的突然降临,亚历山大未明确他的接班人,导致王权的争夺激烈。在斗争中,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都被反对派杀死。其部将为争夺地盘,互相混战。公元前307年,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马其顿帝国分裂为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国。 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方的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和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亚历山大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分裂亚历山大死后,由于他的遗言:“把王位交给最强的人”,所以帝国被四位大将分割。最终,公元前301年在弗里基亚的伊浦苏斯之役(又被称为继承者之役)结束了争执。 国王列表阿吉德王朝卡拉努斯(Karanus) 科伊诺斯(Koinos) 提里马斯(Tyrimmas) 帕迪卡一世700-678BC 阿吉乌斯一世(ArgaeusI)678-640BC 腓力一世640-602BC 埃罗普斯一世(AeropusI)602-576BC 阿尔塞塔斯一世(AlcetasI)576-547BC 阿敏塔斯一世(AmyntasI)547-498BC 亚历山大一世498-454BC 帕迪卡二世454-413BC 阿奇拉一世413-399BC 克拉特鲁斯(Craterus)399BC 奥雷斯特斯(Orestes)399-396BC 阿奇拉二世396-393BC 阿敏塔斯二世(AmyntusII)393BC 保萨尼阿斯(Pausanias)393BC 阿敏塔斯三世(AmyntusIII)393BC 阿吉乌斯二世(ArgaeusII)393-392BC 阿敏塔斯三世(AmyntusIII)392-370BC(复位) 亚历山大二世370-368BC 托勒密一世368-365BC 帕迪卡三世365-359BC 阿明塔斯四世359-356BC 腓力二世359-336BC 亚历山大三世(大帝)336-323BC 安提帕特,摄政334-319BC 腓力三世323-317BC 亚历山大四世323-310BC 帕迪卡,摄政323-321BC 安提帕特,摄政321-319BC 波利伯孔(Polyperchon),摄政319-317BC 卡山德,摄政317-306BC 安提帕特王朝卡山德306-297BC 腓力四世297-296BC 亚历山大五世296-294BC 安提帕特二世296-294BC 安提柯王朝(独眼的)安提柯一世306-301BC 德米特里一世(征服城市的人)294-288BC 莱西马库斯288-281BC 皮洛士288-285BC 托勒密二世281-279BC 梅利埃格279BC 安提帕特二世279BC 索斯提尼斯279-277BC (贡那特的)安提柯二世277-274BC 皮洛士274-272BC(复位) 安提柯二世272-239BC(复位) 德米特里二世239-229BC 安提柯三世(永远许诺的人)229-221BC 腓力五世221-179BC 珀尔修斯179-168BC 后亚历山大时代版图亚历山大的帝国最初被分割为四大部分(见右图): 蓝色为埃及托勒密王朝 黄色为塞琉西王国 绿色为卡山德的马其顿王国 橙色为Lysimachus的色雷斯王国 卡山得统治希腊,吕辛马库斯占据色雷斯,被称为“胜利者”的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而托勒密一世(Ptolemy I)分得黎凡特Levant(指地中海东部诸国)和埃及。安提柯一世(Antigonus I) 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建立了短暂的统治,但很快就被另外四个将领击败。对印度领土的控制也只是昙花一现,当塞琉古一世被旃陀罗笈多·孔雀(Chandragupta Maurya)(孔雀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击败时即归于结束。 到公元前270年, 上述希腊化(Hellenistic)的国家经过吞并战争剩下了:: 以马其顿-希腊为中心的卡山得王朝 亚洲的塞琉西帝国 占据埃及和叙利亚的托勒密王朝 到公元前一世纪大多数西部的希腊化地区都被罗马共和国Roman Republic吞并. 而东部的希腊化地区则由于安息帝国Parthian Empire的扩张和大夏王国Greco-Bactriankingdom(也称吐火罗)的脱离而被明显的减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