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来亚抗日战争 |
释义 | 马来亚抗日战争是指在1940年代由于日本入侵马来亚导致的马来亚人民抵抗日本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马来亚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马来亚设有远东军司令部和东方舰队以控制远东的殖民地。由于马来亚盛产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以及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就决定立即占领它,既可以取英国人而代之控制当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且可以作为进入荷属东印度(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基地。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突然强行登陆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基纳巴鲁,马来亚英军总司令部决定进行抵抗。当天,英日双方激战到夜晚,英军大败,结果日军占领了哥打巴鲁的市区和飞机场。日军继续进攻,而英军由于缺乏足够的准备,再加上训练和装备等问题,英军多次败于日军。日军还轰炸了关丹等英军基地和机场,使英国的空军力量受到沉重打击。不久,英国东方舰队就失去了作战能力,而日本则控制了马来亚的制空权和制海权。随后,日军沿马来半岛东西海岸分两路迅速向南推进。英军曾试图在柔佛州阻止日军前进,但未成功。日本陆军在海军配合下于12月31日占领关丹,1942年1月11日攻占马来亚首府吉隆坡。英军全线溃败,损失惨重,被迫于1月31日退守新加坡。至此,日军全面打败了马来亚的英军,从入侵到占领马来亚共经过了50多天的时间。 与此同时,马来亚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抗日军队“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开始进行长期的抗日游击战,而这支队伍的主要成员和力量都是华侨。同时,马来亚人民还建立了马来亚的抗日组织“马来亚人民抗日联盟”,联合各种力量在城镇和乡村开展抗日行动,并采用多种办法声援及帮助“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武装斗争。从1942年到1945年间,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迅速发展到数千人,逐渐活跃于马来亚全境,在全马范围内开展游击抗日斗争。在此期间,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抗日力量也对“马来亚人民抗日军”进行了物质援助和技术培训,更是大大增强了“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抗战能力。据统计,“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一共与日本作战达数百次,其中超过一半是主动出击,击退或击败了日军多次大规模的进攻,日军官兵死伤5000多人。同时,抗日军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战死者达千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华侨。1945年8月日本宣布向盟国投降后,马来亚的部分日本占领军一时不愿放下武器投降。“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则继续英勇战斗,最终迫使马来亚的日军正式投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