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
释义

本书作者约翰·罗默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美国20世纪80年代“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主张运用广泛存在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化的方法、微观基础主义与均衡分析的框架来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很多经典问题,因此这一学派又被称为“新古典马克思主义”学派。本书正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书中具体包括了:更为完整的马克思均衡定义、马克思经济模型中引致利润率平均化的原因何在等方面的内容。

图书信息

书 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

作 者:(美)罗默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

ISBN: 9787208072787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元

图书目录

译者序

致谢

引论

方法论

总结

第1章 均衡与再生产:线性模型

1.1 简要回顾

1.2 更为完整的马克思均衡定义

1.3 不完全竞争的模型

1.4 动态线性里昂惕夫模型

第2章 再生产性与剥削:一般模型

2.1 简介

2.2 模型详述

2.3 再生产解的存在

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定理

2.5 剥削,劳动价值,联合产品及稀缺投入

2.6 劳动力价值的社会决定

2.7 阶级意识与技术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

2.8 小结

附录1:劳动价值社会决定的再生产解的存在性

附录2:马克思主义基本定理有效的充要条件

2.9 问题概述

2.10 模型

2.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定理

2.12 结论

第3章 马克思一般均衡中的利润率平均化

3.1 简介

3.2 存在金融资本市场的马克思均衡

3.3 概要:马克思经济模型中引致利润率平均化的原因何在

3.4 正利润、正剥削和利润理论

第4章 可行的技术进步与利润率上升理论

4.1 引言

4.2 价值利润率和价格利润率

4.3 技术变革对利润率的影响

4.4 稳定增长状态下可行的技术进步

4.5 小结

附录:Frobenius-Perron特征值定理

第5章 关于利润率下降的持续争论:固定资本及其他论题

5.1 建立微观基础的必要性:方法论

5.2 反对Okishio理论的各种论点

5.3 有固定资本情况下的利润率上升:一个特殊情形

5.4 有固定资本的一般情形:von Neumann模型

5.5 结论

第6章 真实工资的变化与利润率

6.1 简介

6.2 收入相对份额不变的技术变化

6.3 部门内部相对份额不变的一个模型

6.4 技术进步与阶级斗争:技术进步的效率性对控制性

6.5 小结

第7章 价值规律和转化问题

7.1 马克思的课题:利润来自哪里

7.2 马克思和生存性工资

7.3 价值规律

7.4 转化问题

7.5 小结

第8章 转化对应

8.1 简介

8.2 转化对应

8.3 转化对应的一些应甩

8.4 小结

第9章 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和危机

9.1 简介

9.2 简单再生产

9.3 扩大再生产

9.4 三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

9.5 一个单部门模型

9.6 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术语中英对照表

节选

译者序

本书作者约翰·罗默(John R0emer)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

美国20世纪80年代“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一学

派主张运用广泛存在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化的方法、微观基

础主义与均衡分析的框架来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很多经典问题,

因此这一学派又被称为“新古典马克思主义”学派。本书正是这一学派

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正如罗默本人所言,他在本书中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一系列的特定

模型来表达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经典问题的理解。简单来

说,罗默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以下经典主题进行了数学模型化的

分析。

(一)对马克思的再生产与剥削理论所进行的模型化分析

罗默这方面的讨论先是基于线性技术的生产模型(第1章),然后

是基于更为一般性的凸生产集的生产模型(第2章),最后还引入了借

贷市场进一步扩展了分析(第3章)。这些分析都是在一般均衡的框架

下展开的。

在这些讨论中,罗默不仅严格定义了马克思均衡:以资本家追求利

润最大化行为作为微观基础,满足再生产条件、生产可能性条件以及工

人生存性工资条件的再生产解(即均衡的价格及生产投入安排),而且

证明了各种情形下马克思均衡的存在性;罗默还特别证明了即使在一

般性生产模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定理也是成立的,即上述马克思均衡

是一个产生正的总利润的均衡,而正的利润率对应于正的剥削。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一般性生产模型中,罗默对剥削的定义已经

与传统的理解有所不同,即不是以微观层面上单个工人所受个别剥削

为基础来理解工人阶级所受的剥削,而是从总的社会价值的角度来定

义剥削。即剥削率被定义为:社会生产中总的劳动投入超过生产全部工

人工资性生活资料所需劳动投入的比率。可见,这一定义下的剥削范

畴不再依赖于微观意义的个别劳动价值概念。

在这些部分的讨论中,模型技术上的创新还体现在第2章对传统

马克思主义模型中外生的生存性资料假定所给予的修正上。罗默认为

马克思本人实际上对于工人必要消费的构成给出过提示,即一方面是

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另一方面是一定

的生产方式下工人所形成的社会意识所要求的消费。因此罗默将工人

的消费设想为是社会性地由技术所决定,并对之进行了形式化的处理,

即假定工人的需求由定义在技术集上的一个函数所给出。

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新古典学派对于作为资本回报的利息率

或利润率的不同认识立场,罗默在第3章所作的讨论有着非常深刻的

涵义。由于生产过程需要经历时间,因此资本家必须在赚取收入之前

就预付生产成本,这一生产的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使新古典

学派认为,利润作为资本要素的回报实质上是等待的报酬。但与这一

新古典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立场则认为,在资本家的效用函数中,资

本积累的减少所带来的负效用可能要远超过限制消费即等待所产生的

负效用。

在罗默看来,马克思主义模型中正利润均衡从而也就是正剥削率

均衡的存在是基于以下关键假设:

一是上述关于生产的时间结构的假定,这对资本家形成了资本约

束,使之不可能将生产规模无限扩大直至利润率为零。

二是初始财产的差异性分配,这使得一些生产者拥有物质资本进

入经济,而另一些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生产者只能向前者出卖自身劳

动力。(关于初始财产差异性分配的根源,罗默显然反对一些资产阶级

学者所提出的资本家偏好储蓄、工人偏好消费的所谓不同时间偏好的

解释,而认同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诉诸资本原始积累中抢劫、掠夺以

及权力等因素的解释。)

三是与上一条件相联系,相对于有限的资本,作为无产者的工人数

量很充裕,这样,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将会使真实工资充分降到维持正利

息率或正利润率的水平。

(二)对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所进行的模型化分析

在这部分的分析中,罗默通过变换各种假定条件来精密地分析利

润率的可能的变化趋势。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利润率下降理论的推理过程是,已知利润率

丌=S/(C+y)=ey/(C+v)=e/(k+1),其中C和v分别是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S是剩余价值,e是剩余价值率,k=C/v表示社

会资本的有机构成;随着技术革新所导致的资本有机构成k(的提高,

如果e不变,则丌会逐渐下降。

罗默则指出,技术进步还会导致工人生存所需消费资料的价格不

断降低(以劳动价值衡量),这使得e会增加,从而可能抵消k增加的

影响。而罗默在本书第4、5两章的工作就是证明,k(的增加总是被e

的同时增加所抵消。其中的基本论证思路就是:由于技术创新只有在

其能带来生产成本降低时才会被资本家引入,因此在真实工资保持不

变的情况下,可行的技术进步必须导致利润率上升。

另外,也有研究者从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这一角度来为利润率下

降理论作辩护,包括:因技术进步速度超过资本家的预期导致固定资本

更替过快,从而导致实际利润率的下降;以及因技术创新的不确定可能

导致资本家虽在技术研发上大量投入但却未取得相应收获,从而也会

导致实际利润率的下降。而罗默认为,这些只会在短期的或局部的情

形中才会成立。因为今天的大多数技术创新都是在大型实验室中大规

模计划及分工协作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可预测性,同时即使资本家短期

内对技术进步速度预期不足,但长期内资本家总会及时修正的。

但是罗默在第6章的进一步讨论则表明,如果在引入技术创新前

后真实工资是可变的,例如假定真实工资在引入技术创新后将会提高

以保持劳动的相对收入份额不变,那么利润率就可能会下降。然而罗

默认为这里的真实工资提高应当是引入技术创新后随之而来的阶级斗

争的结果,而不是技术进步本身引起的。

罗默在对利润率下降理论进行多方面讨论后认为,许多马克思主

义者以利润率下降理论来论证资本主义灭亡的企图,其实都是一种错

误的构想。在他看来,社会变革受到复杂的政治过程的影响,而不仅仅

决定于经济因素,更不能诉诸利润率下降的解释。

(三)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重

新理解(第7、8章)

这一重新理解或修正主要表现为:

放弃了微观层次上的劳动价值决定价格的基本原则,劳动价值范

畴只是在定义宏观层次上的社会剥削时才被保留。

放弃了有关工人只获得基本生存资料的假定,认为工人作为一个

阶级其实际消费水平取决于工人阶级与资方的力量对比。

因此。工资、价格和利润被罗默视为是由阶级斗争和市场竞争所决

定。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律”不再被理解为是劳动价值决定价格,

而是被理解为,一组给定的社会关系——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包括雇

佣劳动关系和剥削关系——通过一组特定的经济变量(价格、产出和利

润等)得以实现和再生。价值规律实质上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关系体现

于商品关系的过程。

与上述理解相联系,虽然劳动价值范畴在作为衡量剥削的尺度时

仍然被保留,但作为衡量结果的剩余价值率或剥削率,其所表达的不再

是微观意义上某一工人的劳动时间在他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而是宏

观意义上的产品之社会分配关系,即旨在表达工人作为一个阶级整体,

只能占有实质上是由其付出的社会总劳动时间的一部分。

(四)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资本主义危机理

论进行了模型化分析(第9章)

其中在简单再生产的模型化分析中,罗默将问题归结为:给定某一

社会剥削率水平e,是否存在一个价格体系使经济达到均衡,在此均

衡状态中,每个工人在其工资约束下选择自己的消费,同时每个资本家

在其利润约束下选择自己的消费。

而在扩大再生产的模型化分析中,罗默则引入了三个因素的考虑:

由失业者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的存在,这会抑制真实工资,从而推升社

会剥削率;政府对失业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而资金来源于对利润的征

税;资本家将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储蓄,但并不会自动地将储蓄转化为

投资。

在对扩大再生产进行模型化分析的基础上,罗默讨论了三种类型

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

当工人就业水平非常高时,工人的谈判力量使得实际工资也保持

在高水平,而资本家的利润率则很低,则资本家没有积累的积极性并开

始解雇工人,从而形成“利润挤压危机”;

而产业后备军的出现抑制了工资水平,从而有可能导致经济系统

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形成“价值实现危机”或“消费不足危机”,在此情

形下,资本家的实际储蓄与投资需求并不一致;

产业后备军的增加必然使政府对利润征税的税率上升,当此趋势

演进到一定的临界点后,资本家的利润率又可能变得很低,则资本家没

有投资的积极性并解雇工人,从而形成“源于财政行为的危机”。

罗默在本书中的研究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技术性”,即以严密

的数理模型来重新表达马克思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可以说,本书在数

理分析的深度上一点也不逊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所谓高级教程。正因

为如此,本书作者也赢得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界的承认和尊重,毕竟在

西方主流经济学界,经济分析的“技术性”已成为学术评价的首要标准

之一。

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来说,数学模型化是一柄“双刃剑”,适

度的数学模型化有利于更清晰准确地表达理论,并能使学术争论的焦

点暴露出来,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但过度的数学模型化则有可能使学

习与研究者耗力于甚至沉迷于无谓的数学游戏之中,而对于“社会科

学”进步具有真正实质意义的理论原创活动则有可能被延缓甚至被压

制。如果说在今天,数学模型化在西方主流经济学那早已经显现出过

度化倾向的话,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里,数学模型化则刚刚才开

始显示其重要价值。

在今天的西方主流经济学那里,过于强调技术性已经给其发展带

来明显的负面影响。首先,数学模型化已经由原来的推进研究深化之

有力手段蜕变为甄别学习研究者学术能力与水平之单纯“信号”,并沦

落为主流经济学加强自身学术垄断地位的重要工具,凭借这一工具主

流经济学形成了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你要想理解、评价或批

判主流经济学研究成果,所需的数学训I练成本非常之高),从而确立自

己在争夺学术资源时相对于其他学派乃至其他学科的垄断优势。但

是,经济学的实质性发展或者说外界对经济学发展的评价,最终还是取

决于理论的原创性突破或者说对人类经济活动理解和预测能力的进

步,而不是“从业者”们数学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依靠信息的不对称性

而不是对实践的理解、预测和指导能力所建立起来的学术竞争优势,是

难以持久的,最终会遭遇到外界社会的信任危机,今天的主流经济学是

不是已经开始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其次,过度的数学模型化的训练或学术要求,给主流经济学的学习

与研究者带来了莫大的不必要负担,使他们的人力资源配置产生了扭

曲①。这种黑板经济学,一方面培养了大量的对经济现实缺乏直觉和

理解力的书呆子学生,另一方面在学术界制造了大量的充满数学技巧

的精致的学术泡沫,而理论创造力则在其中被窒息或被淹没了。

最后,持续、过度的技术性训练也使学习研究者在主流经济学面前

丧失了应有的怀疑批判精神,对之形成了盲从和迷信。这一训练过程

有时候就是一个洗脑过程,它让学习研究者以为只有一种真正“科学”

的经济学——即西方主流经济学(有些信徒干脆就称之为“现代经济

学”),并且认为它已经成为一门如同自然科学一样成熟严谨的学科。

而实际上,如果真的按自然科学的标准来看,经济学仍然处在科学的前

第4章

可行的技术进步与利润率上升理论

4.1 引言

在对利润率下降理论进行技术上的讨论之前,值得先回顾一下马

克思在提出这一理论时的知识体系。利润率下降理论是古典经济学之

保护层的一个公认的部分。土地自然生产力报酬的下降推动了李嘉图

和马尔萨斯的理论:由于人们不得不将肥力更差的土地用于耕作,于是

地租在经济剩余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而相应地作为利润的部分不断减

少。因此不论处于哪一种社会经济体系,利润率的下降是人口增长自

然的不可改变的结果。

相反,马克思的目的是证明利润率下降是特定的资本主义经济运

行规律所导致的结果。就像对其他许多问题的处理一样,他摒弃了一

般规律(也就是,那些假设可以应用于所有生产方式的规律),而试图将

诸如利润率下降情况定位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此马克思认为利润

率下降理论是由特定的技术变革方式所驱动的,他设想这种技术变革

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这一论证并未涉及利润也会递减的方面。虽

然在本章及下一章将表明马克思的理论猜想是错误的,但是他的一般

方法论仍然成立——即任何的危机理论都应当是针对该理论所试图描

述的特定生产方式的。而且他对于利润不断下降论点的质疑已经证明

是正确的。至少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上,技术已经成功地使所有的利润

下降学说都变得过时。

事实上,马克思利润率下降理论的一般性洞见如今可以被富有成

效地应用。在我们这个时代,涌现了大量新的对新李嘉图~马尔萨斯

利润率下降理论的论证。我指的是所有那些认为人类的不断进步会受

到资源限制的理论。这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人口增长率太高,没有

足够的食物满足全世界的需求,没有足够的能源使我们的技术运行,污

染扼杀了我们的发展。所有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点趋势就是把危机定

位为一种“自然”现象,所谓“自然”也就是认为危机是孤立于社会体系

控制的。这种世界观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特色描述的必然推论,而新古典

经济学是作为一门研究稀缺性——即如何在竞争性的项目中配置稀缺

资源——的理论(稀缺性假设把经济问题看作是独立于社会体系的)。

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否认人口增长、食物生产以及石油短缺是真实

存在的问题。但是依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们不应当认为这些问题是自

然原因造成的。事实上,换个角度看这些通常的谴责,这一平庸社会科

学家们的观点从最坏的意义上说是技术决定论的(或庸俗唯物主义

的)。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假设应该是,危机是由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

规律所造成的。危机问题可以通过改变社会和经济系统来解决。在这

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详细地为这一观点辩护,而是要指出当今存在

的全球能源问题的意识形态上的争论,以及那些促使马克思提出了其

独特的资本主义经济利润率下降理论的争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

马克思提出他的危机理论做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但是它对社会科学

的影响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在以下的几章里,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对马克思所主张的

导致资本主义利润率下降的特定机制进行批判,就某种意义上来说,这

是令人惋惜的,因为这样的讨论可能分散人们对上述马克思主义方法

<节选内容>=论的注意力,而这一方法论又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有责任进行深

入的批判,因为仍然有很大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者接受这一马克思主义

利润率下降机制,相信它是正确的。对于那些仍然将研究与这一错误

理论紧密结合的学者来说,他们对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就

会陷入困境。实际上,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理论相关的教条主义,已经

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而进行创新发

展的道路上的最大阻碍。显然,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也是高度

发达的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这一研究上有着自己的

盲点——无法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失业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则迷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利润率下降理论。要

取得进一步突破,至少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必须先放弃这一“迷信”。

简单来说,马克思对利润率下降机制的公式化推导如下:已知利润

率丌一S/(C+y)一eV/(C+V),这里C和y分别是不变资本和可变

资本,S是剩余价值。因此丌=e/(k+1),其中k=C/y表示社会资本

的有机构成。如果技术变革使k增加——由于阶级斗争、创新和竞争,

劳动会被资本所替代——那么如果e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丌会逐渐

减少。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工人生存必需的消费束的价格不断

降低(以劳动价值衡量),从而使e增加,这样就可能抵消k增加的影

响。那么,丌的下降就仅仅是一种趋势。事实上,我们将证明k的增加

总是被e的同时增加所抵消。

从一个更加模糊、更加直观的层面上看,利润率下降机制是基于这

样的观点:利润来自于对活劳动的剥削。技术变革用机器替代了活劳

动(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由于供剥削的活劳动减少,剥削率就应该下

降。这一论证回避了对技术变革所导致的剥削率变动的精确分析。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没有理由相信各种“抵消性因素”(例如工

资束价格的下降)无法抵消k的增加。[例如Sweezy(1942)。]而且对

于利润率下降的讨论往往没有将利润率的价格形式和价值形式区别开

来,后者为5/(C+y)。当运用价值利润率时很少或者几乎不会考虑这

样一个问题,就是价值利润率会随着产出组合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

说,S、C、y是总价值量,是在特定的各部门产出集上总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