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克卢普理论 |
释义 | 马克卢普将知识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一是实用知识,即对于人的工作、决策和行为有价值的知识,如专业知识、商业知识、劳动知识、政治知识、家庭知识等;二是学术知识,即能满足人们在学术创造上的好奇心的那部分知识;三是闲谈与消遣知识,即满足人们在非学术的好奇心,或者满足人们对轻松娱乐和感受刺激方面的欲望的那部分知识;四是精神知识,即与上帝以及拯救灵魂的方式、途径有关的知识;五是不需要的知识,即不是人们有意识获取的知识,通常是偶然获得的、无意识地保留下来的。 弗里茨·马克卢普弗里茨·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1902——1983)是一位奥地利经济学家。他是第一个全面研究知识经济内容的人。 知识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马克卢普还从各种形态的知识产品中区分出知识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贮存于那些建立在成本巨大的研究与开发基础上的技术规范以及由此而专门地制造出来的物质性机器与工具中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称为凝固在物质形态中的人类智慧;第二种是贮存在那些受过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知识传输者”和技术工人活动中的知识,即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第三种是贮存在那些既不属于具体物质机器也不属于“知识传输者”和技术工人等个人身上,而是以某种特殊形式或社会规定的形式存在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时间和劳动成本才能普及。与知识存在的三种形式相对应,马克卢普区分了资本的三种形式,即物质的或具体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形式和非物质非人力资本形式。这样,马克卢普在一般的资本理论中增加了知识和人力资本的要素,为西方知识资本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知识产业的理论要素马克卢普提出,与三种知识贮存形式相对应形成了资本的三种形式,而且所有资本理论都将涉及四个基本概念:耐久但可耗尽、有价值但可以折旧的资源储备;可增加资源储备的投资和积累;伴随资本和投资带来的服务与收益等的流动量;附加劳动所形成的附加价值。这样马克卢普为其资本的三种形式找到了逻辑上的依据,在一般资本理论中增加上人力资源的要素。按马克卢普的观点,物质的或具体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固然都与知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但只有非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才完全由知识构成。即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未必一定以知识活动或知识投资为基础,而非物质非人力资本则必须与一定的知识活动或知识投资相联系。这里,非物质非人力资本基本上是一种无形资本,它是教育、研究与开发等知识生产活动的产物。 区分知识贮存形态与资本的三个类别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分析利用它们带来的各种收益的流动。贮存在机器和类似物质形式中的知识是以这些机器或物质形式的事物的市场销售价格的交易收入形式,或以这些机器或物质形式的事物所创造的产品的销售收入的销售体现出对它们投资的回报;贮存在个人身上的知识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而获得的工资形式反映对它们的报酬;贮存在非物质非个人中的知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收益,通过垄断利润或提高生产者实际收入的形式体现对它的报酬。 马克卢普称这种报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带来的收益。既然作为“无形的”资本形式的知识能够给人们带来收益,那么,就没有理由阻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参加者开展大规模的知识生产活动。当这些知识生产活动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已经不可脱离知识资本而发展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在经济领域将知识生产的社会组织活动以“知识产业”概念加以概括而给予特别的对待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知识产业(2)关于知识产业。马克卢普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50年代末美国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产业与其它物质产业和服务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知识产业的产出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无法度量的,无法与其他类型的物质进行数量比较。其次,大多数知识产业提供的服务不是按商品在市场上销售的,而是以很低的成本或免费扩散的。大多数其他产业的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行为支付价格来确定它们的市场价值,但是知识产业产品的市场价值往往不能通过这种方式确定。它们既没有“总销售额”,也没有销售价格。正由于这些产品的不可度量性,以及由而引起的生产效率指标和市场价格难以确定性,使得人们难以确定知识产业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最佳比重。 知识产业五方面马克卢普认为,知识产业包括五方面的内容:①教育。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教会教育、军事教育等;②研究与发展。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等;③传播媒介。包括书籍、期刊和报纸的印刷出版业、电影戏曲、广播电视、电报电话、通讯邮电等;④信息设备。包括信息处理设备、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系统;⑤信息服务业。包括证券经纪业务、不动产代理业务等。他认为,必须把知识产业与知识职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知识产业不仅指生产、传播知识的部门,还包括任何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中生产知识的职业。按照这种理解,马克卢普计算了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他发现,在1947——1958年期间,美国知识产业平均每年以10.6%的速度递增,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倍;1958年,知识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2%,在9年时间里增长了30%;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约有29%来自知识产业,约为1364.36亿美元。“知识产业”概念的提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震动,保尔丁教授评论说,“知识产业的概念简直是一个足以把传统的经济学炸飞的炸药包。”马克卢普理论不仅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而且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纪元。正是由于经济学把知识产业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相并列的产业,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科学——知识经济学。 相关著述马克卢普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对知识和知识产业的研究,1962年马克卢普在他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1962))一书中,在关于“生产知识产业及其职业”中正式提出“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这一概念,并给出了知识产业的一般范畴和最早的分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美国知识生产与分配的最早的测度体系,即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范式。1980-1983年他出版《知识:它的创造、传播与经济意义》 (Knowledge: Its Cre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著作三部,包括《知识与知识生产》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知识的分支》The Branches of Learning、 《信息与人力资本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Human Capital。1986年他的继承者根据他晚年的研究工作整理出版了《美国的知识产业,1960-1980》The Knowledge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0-1980 9Princetion UP,1986)。马克卢普是西方最早对知识产业做出详细阐述的经济学家。 知识产业理论意义马克卢普是西方最早对知识产业做出详细阐述的经济学家。明确对知识进行分类及进行生产和分配的分析;提出“知识是一项投资”;认为人力资本是资本要素之一,提出非物质非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及投资的问题,并预示“知识产业”的出现必然。其知识产业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卢普选择1956年和1958年为测度基准年,通过对美国1958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调整测度得出: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总值为13,643,600万美元,大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8.5%或29%;美国知识产业各分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教育、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研究与开发、信息设备。可以认为,知识产业中各分支之间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小的排序,对于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结构与投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马克卢普还计算出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经费来源,说明消费者才是知识产业发展的最大支持者,其次是厂商企业,政府对知识产业的财政支持程度处于最末地位。显然,美国知识产业发展的这种财政支持状况及其结构,对于发展知识产业的后来者在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上具有参考价值。此外,马克卢普发现,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知识产业生产的增长率是其他生产部门生产的平均增长率的2.5倍,据此,马克卢普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美国知识生产的产值将接近或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 马克卢普强调知识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早已得到美国政府和社会的认同,美国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研究与发展经费由40年代占政府预算支出的1%,增长到1965年的12.6%,1996年,研究与开发活动支出总额为1846.65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马克卢普关于知识生产的预言已经被美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所证实。根据美国商务部测算,早在80年代,科技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已经达到50%以上。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最大作用就是提高劳动效率,由于科技进步,美国无论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的生产效率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知识、信息就是第一财富,电脑大王、软件大王、媒体大王取代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物业大王,成为全球首富,财富越来越向知识业、信息业汇集。这足以说明知识在经济收益中的作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业已经形成,并成为新时代的主导产业。 马克卢普关于知识产业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的知识产业理论为进一步研究知识生产和科学技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的测度奠定初步基础,对重新认识知识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为研究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卢普知识产业理论的局限性正如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尽管马克卢普对宏观信息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难免存在一些局限性。人们对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论也提出了种种质疑,特别有一些来自经济学界内部的批评,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马克卢普的知识概念范畴过于广泛,不利于对知识产业的准确测度 马克卢普关于知识的分类与性质的论述被某些经济学家作为随意扩大知识的经济意义的证据。的确,马克卢普的知识概念具有含糊性,知识概念的范畴过于广泛,不便于对知识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测度。他将许多没有列入常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内的社会活动或准职业,列入了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做法,成为了马克卢普批评者反对其理论和方法的理由。 (二)有学者认为将教育,尤其是将大学教育划为知识产业范围不太合适 马克卢普将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也列入知识产业,使某些研究者感到不安。甚至某些大学教授和学生对马克卢普进行指控,说他将大学比作“知识工厂”破坏了大学自由和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传统。如今看来,教育产业的发展已经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马克卢普的提法还是遭到了传统教育学家的质疑,这一点还有待于商榷。 (三)对信息经济测度主要为定性的研究,没有详尽的定量数据分析和测算过程 马克卢普对信息经济理论的宏观研究,主要是在定性的基础上做的研究。 没有用充分的数据和定量分析方法,而只依据定性的分析对知识产业进行测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马克卢普曾得出一个总结性结论:1959年美国知识生产者已占总劳动人数的31.6%,如果将所有已达到工作年龄的全日制学生计算在内的话,这项比例将达到42.8%。但是,马克卢普在其研究中似乎不能确切地说明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后来,在马克卢普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波拉特等经济学家就更多采用了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国民信息经济进行了较准确的测度。 [编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