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家寨村
释义

1、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曰者镇马家寨村

马家寨村隶属于曰者镇出水寨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村委会东边,距离村委会2.00公里,距离镇政府14.00公里,国土面积2.54平方公里,海拔2,380.00米,年平均气温10.50℃,年降水量1,213.00毫米,适

宜种植玉米、豌豆等农作物。有耕地总面积322.00亩,人均耕地1.39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089.00亩,荒山荒地2,248.70亩,其他面积143.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9户,有乡村人口231人,其中农业人口231人,劳动力16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1人。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9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7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9%。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3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4.80万元,占总收入的69.7%;畜牧业收入22.20万元,占总收入的38.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69头,肉牛23头,肉羊21头);无渔业、林业和第二、三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1.10万元,占总收入的1.9%。农民人均纯收入1442.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人(占劳动力的4.3%),在省内务工2人,到省外务工5人。

2、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马家寨村

村情概况

马家寨村隶属隆阳区蒲缥镇,地处镇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县区34公里。东邻水井、黄泥,南邻杨三寨,西邻菖蒲塘,北邻塘子沟。辖大坝、马家寨、和尚庄、老街子等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87户,有乡村人口2806 人,其中农业人口2790 ,劳动力185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374人。

全村国土面积4.38 平方公里,海拔1400 米,年平均气温18.5 ℃,年降水量1200 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甘蔗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338.32 亩,人均耕地0.84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8.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0 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脆弱,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经济发展缓慢,没有产业作支撑;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等产业。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387.12 亩(其中:田1424.34 亩,地 962.78 亩),人均耕地 0.86 亩,主要种植 水稻、甘蔗 等作物;水面面积 385.00 亩,荒山荒地 3,850.00 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通水、通电话、通路、通电视,无路灯。全村有 298 户通自来水,有 300 户饮用井水,有 93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3.46%)。有691 户通电,有 549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585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4.66 %和79.4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521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213 户(分别占总数的 75.4%和30.82%)。

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2.38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2.38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3 辆,拖拉机 23 辆,摩托车 147 辆。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389.84 亩,有效灌溉率为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1,309.84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47 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8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8户;建有小水窖1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74户。全村有3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6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5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9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572.5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65 万元,占总收入的49.17 %;畜牧业收入 28.00 万元,占总收入的5.19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150 头,肉牛 10 头,);林业收入 25.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4.64%;第二、三产业收入 153.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28.39 %;工资性收入 33.5 万元,占总收入的 8.48 %。农民人均纯收入 1400 元,农民收入以 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33.50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108 人(占劳动力的 54.39 %),在省内务工 80 人,到省外务工68 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 粮食、甘蔗 ,主要销售往 县内。2008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6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1%。该村目前正在发展 甘蔗、甜柿 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蚕桑、甜柿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农户 691 户,共乡村人口 2804 人,其中男性 1390人,女性 1414 人。其中农业人口 2785 人,劳动力 1374 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白、傣族混居地),其中 白族18人傣族8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0 人(人员名单附后),占人口总数的 0.72%;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2760 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99.03 %;享受低保 9 人(人员名单附后)。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该村距离镇卫生院 2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3 个,人畜混居的农户 210 户,占农户总数的 30.39 %。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 2 所,校舍建筑面积 1,077.00 平方米,拥有教师 8 人,距离 镇中学2.00 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84 人,其中小学生180 人,中学生104 人

3、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芒棒乡马家寨村

马家寨村位于高黎贡山西麓,龙川江西岸,与芒棒集镇相连接,是一个以回族集居为主的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5户,292人,其中回族52户234人,汉族13户58人。多年来,回族与周围的傣族、汉族等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可谓盛开在龙川江畔的一朵民族之花。全组人均占有耕地0.75亩。养殖业是马家寨的生命产业,牛和肉鹅是主要养殖项目,是全乡户均养殖数量最多的村民小组。有14户农户利用回族饮食这一特色优势到周边市县及边境地区从事饮食服务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致富路上独领风骚的一只“领头羊”。从事运输业的有14户,加工业的有3户。养殖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是全组经济的主要支撑,2006年末,全组实现人均纯收入2150元,较全乡平均水平高574元,人均占有粮食432公斤,是全乡整体生活水平最高的村民小组。马家寨群众非常重视教育,在各条战线的工作人员共38人。在重视国民教育的同时,还注重民族文化教育,建盖了气势恢宏的清真寺,办设了“阿文”学校,传授伊斯兰文化。2006年芒棒乡把该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来抓,现已投入了资金70余万元,对村庄道路进行改扩建,村寨主干道石板路硬化工程已经完备;农网改造工程正在进行,道路亮化工程建设全部实施,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装上了有线电视和太阳能,新建占地3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1个;新建洗衣亭正在建设中,整个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4、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芒东镇马家寨村

马家寨自然村隶属于芒东镇那勐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芒东镇东北边,距离那勐村委会3公里,距离芒东镇4.5公里。国土面积1425平方公里,海拔1051米,年平均气温18.6 ℃,年降水量1239.7毫米,适宜种植甘蔗、包谷等农作物。有耕地466亩,其中人均耕地3亩;有林地2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1户,有乡村人口156人,其中农业人口155人,劳动力10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6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8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万元,占总收入的49.82%;畜牧业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28.47%(年内出栏肉猪45头);渔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10.68%;林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5.34%;第二、三产业收入1.1万元,占总收入的3.91%;工资性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3.56%。农民人均纯收入103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人(占劳动力的4.59%),到省外务工5人。

5、山东省新泰市马家寨村

马家寨村位于新泰市最南端。传说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夫人马娘娘曾经驻扎的山寨而得名。

二龙山为蒙山支脉,文化名山。山体长约3公里,形若两条盘卧的巨龙而得名“二龙山”。侧峰马寨山,溪水清澈,松柏浓郁,香椿漫坡。传说故事众多。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夫人马娘娘就在此山驻扎,至今尚存当年驻扎的古寨墙。山上“剥牛洞”,传说是朱元璋少时给地主放牛时,因地主不给午饭时,便在此剥牛烧烤吃肉的地方。山南侧阁老顶有泰安市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元代摩崖造像。山北首有孔子“不饮盗泉之水”的盗泉。另外还有石鼓洞、车箱崖、黑风口、玉皇山、娘娘墓、郗大千墓、萧公祠等众多自然文化名胜。

马家寨香椿栽培历史已有千余年,曾被明朝皇帝朱元璋封为“天下香椿之冦”。马家寨香椿是天然绿色食品,出芽早、颜色红、叶片厚、口味美,香气浓郁,含有多种维生素。1994年注册了“马家寨”商标,年产香椿100万公斤。

6、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端村镇马家寨村

白洋淀上有这样一个村庄: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这就是造船之乡——马家寨。在这个小村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娃娃,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无论锛凿斧锯,还是撂线放木,都身怀绝技。 原名马村寨。据传,原为马氏建村,起名马村。宋代马家寨曾有驻军在这一带防守,形成寨垒,故名马村寨。当时,宋朝御辽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在这里操练水军,以船作战。当时,马村寨还修了4个寨门,所以又称四门寨。明朝永乐年间又有古北口外人迁至,改名为马家寨。

马家寨造船业兴于何时,无从查考,但有个传说却印证了马家寨造船业历史久远。据传说,很早以前,当年的安新县城南关有个魁星阁,魁星是传说中专门点状元的一位神仙。他看中了马家寨这个村,便把笔尖对准马家寨,正要下笔的时候,却被一位莽撞的过路神仙一脚踩扁了笔尖,便成了现在造船用的凿子。于是,马家寨没有出钦点的状元,却出了许多造船的“木匠状元”。史料记载,从宋代马家寨就与造船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清朝乾隆游颐和园所乘坐的龙舟便是马家寨工匠所造。解放后,仿乾隆所乘龙舟、为颐和园中昆明湖所造的画舫,也是马家寨匠人的杰作;

马家寨所造的船样式多、质量好,大的有出海捕鱼的渔船,旅游用的大型画舫,过去航行在大清河上的对槽、艘子;中的有劳动生活和兼作水乡人家运输用的四舱、五舱、六舱;小的有鹰排子、鸭排子、枪排子。这些船只的造型,主要根据用途而设计,无论船的长度、规格,都有严格的比例要求。以小巧的鹰排子为例,长1.15丈,宽2.25尺,之所以较其他船窄小,是因为在牧鹰时,轻快灵巧,转弯方便。这种船的船底窄小,遇风浪能在浪尖上行驶,很有点劈波斩浪的意思。

马家寨人造船有三个绝活,是外人所不及的:一绝是“量材使用”。买树时一眼就可看出树的好坏,据说是一看树叶有无“焦梢”,如有焦梢,树的根部可能腐空;二看“树疤”是干疤还是水疤,干疤无碍,如是水疤则树质有毛病;三看树皮,光润美观,树质就好,如有树龙(即顺树身凸起的条痕)则有裂缝不可用。伐树时随弯就弯取材,绝无浪费。二绝是“甩线一手准”。他们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三绝是“放印子”(即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洞孔自然成不规则状态。然后,船工选一块合适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马家寨村不仅民国年间有“东兴”、“永顺”、“两益公”等8大造船作坊,而且抗战时期还为“三小队”和“雁翎队”造船,支持抗日战争。

造船业为马家寨培养了众多能工巧匠,解决了马家寨及渔民生活问题,马家寨的能工巧匠又为白洋淀造船业增添了光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4: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