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家宝
释义

马家宝(Jirbo Ma,1927年7月29日-1985年12月8日),香港写实派画家。他是香港早期写实派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现存的作品达三百多幅,包括油画、国画和水彩等作品。

马家宝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望族,父亲马日新为炭笔画大师,祖父为清朝武秀才,抵御国民革命军时阵亡。马父娶朱玉贞为妻,马家宝出生后不久,马氏举家迁往香港。马家宝七岁随国画大师高剑父(1879年-1951年)习水墨画,十三岁初随李铁夫(1870年-1952年)习西洋画,1949年至1950年再遇李氏,对其影响至巨。这段时间,马氏与李铁夫同住九龙钻石山寮屋。充满爱国情操的李铁夫,曾卖画资助孙中山发动国民革命,其爱国意识令马家宝大受熏陶,故大力支持共产革命,并将欧仁·德拉克罗瓦1830 年的《领导民众的自由女神》,改编成1955年的《为了活》,对中国共产党推崇备至。马氏早期的作品高度政治化,充满爱国激情及强烈的社会义愤,例如1961年的《沙家滨》,《血海》,1966年的《修女》及1971年的《医生》。李铁夫于1950年夏返回内地。马氏曾到长洲居住数年,钻研不同光线下的画技,1966年搬回香港岛,收首徒黄仲民。1964年,《南华早报》编辑撰文介绍马氏隐居长洲的生活。当时的泰国领事及后来盘谷银行总经理钟查理先生慕名而至,成为马氏的忠实画迷,购下部份作品带返泰国。也许马氏对文化大革命感到失望,并厌倦了内地及香港的暴力事件,1971年以后的作品,再没有以政治或社会公义为主题。马家宝毕生追求写实主义画风,并将1968年的《他画他的爸爸》悬挂于画室中央,提醒学生远离抽象主义。马氏深受尚·弗朗索瓦·米勒的影响,绘画对象包括农民(《秋收》,1978年),工人(《老当益壮》,1963年)及低下阶层的普罗大众(《稍息劳筋》,1976 年),矢志以「绘画反映社会」,不画群众不理解的作品。1970年,马氏与谭慧敏(1939年 -)成婚,她曾于其画室习画两年。儿子马恩国并没有选择艺术为职业,在澳洲当上大律师,后回港发展。马氏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招收了不少学生,包括王云山,杨奕,陈仁富及钟耀。马氏的画风在1970年代越趋成熟,健康却每况愈下,罹患肺病,气喘,行动不便。1974年,他坚持登上太平山顶,绘画维多利亚港全景。香港急速发展,昔日的维港美景一去不返,幸得这幅杰作为香港人留住集体回忆。1977年,马氏获选为香港文艺界代表,出席10月1日北京国庆典礼。之前马氏曾受香港新华社梁威林社长委托,绘画两张大型肖像:《毛泽东主席》及《华国锋主席》。国庆节当天,他更得到叶剑英及廖承志的接待与欢迎。1977年9月,马氏亲手将两幅作品交给社长,并在国庆节典礼的国旗旁边展出,此后作品下落不明。1980年代,马氏的健康因肾结石而恶化,画作不多。1985年只有两幅油画。1985年12月8日于玛丽医院因长期肺病及激光肾石手术的并发症病逝,得年58岁,辞别母亲及妻儿。马氏的人生态度,可以他的一句说话总结:「死是最可怕的事,但于人类不能作出伟大的贡献,那比死还更可怕。」(1975春)1985年12月7日,马氏病逝前一天,在日记上写道:「画是我的生命。我不怕死,这是自然的规律……(学生们)以后多写画,不要悲伤,我觉得完全舒服,因为我做了一个爱国画家。」

作品

哈佛大学艺术教授Seymore Slive曾将马氏归类为古典西洋画画家:「他早年习得西方画家的传统题材,画风及技法,一开始即对色彩感觉敏锐。似乎他找到自己的风格与主题后,就一直坚持下去,无意实验或转用同代新锐画家的不同技法。」马氏没有为创新而创新,绘画不为大众理解的作品。他明言坚信写实主义,摒弃抽象主义:「画家应该把画笔去造福国家民族及全世界人类,切不可做写怪画的空头艺术家。」

人像画

19世纪中叶以前,逼真技法依然深受重视,但摄影普及以后,画家必须展现照相机无法表现的特质。优秀的人像画家,除了描绘被画者,更要表达出历史,个性,情调与感觉。1507年达文西的名作《蒙娜莉萨》,捕捉了扣人心弦的特质,令观画者与被画者产生联系,却不失神秘感。

自画像

观画者可从自画像了解画家的个性,其外在及内心状况。有别于林布兰(1606年-1669年),马氏没有要求学生临摹其自画像,所以传世的作品有限,仅得八幅,最早的一幅绘于1964年,最后是1983年,即逝世前两年。他的首幅自画像,展现了年轻却成熟的自己,成画于接受媒体采访之前。马氏希望趁机向世界宣示,他是热爱和平的西洋画画家。1966年的《自画像(喜庆)》与林布兰1635年的《自画像与莎斯姬亚》(《浪子回头》)极之相似。

1636年,林布兰在亚姆斯特丹的画坛颇为吃香,获海牙宫廷资助设立画室,并迎娶了镇长的千金,踏入名门。当时林布兰已打进上流社会,名成利就,后莎斯姬亚(Saskia)被亲戚侵吞父亲的家产,林布兰状告得直。《浪子回头》中的夫妇二人,彷佛为波西米亚式的生活而洋洋自得,画家的华衣美服与趾高气扬的态度,被认为是在炫耀财富与年轻的娇妻,孔雀馅饼则象征穷奢极侈,常见于描绘败家浪子的作品。

类似的铺张,见诸马氏1966年的《自画像(喜庆)》。大虎虾在当年是贵价高档海产,常见于筵席,即使中产家庭也难以负担,画家更戴上皮手套,皮具在60年代是奢侈品。马氏在其他自画像中穿着素雅,但这幅画中的他,却穿上白领衬衣,绿色丝质领带,铜拉链开胸毛衣,绿色大衣和时尚开司米围巾,这身打扮大概是马氏当年所能负担最昂贵的衣饰。

橙酒是进口货,索价高昂,持杯的手势与林布兰相若,方向相反。马氏的笑容及红润的嘴唇,明亮的印堂,显示其身强力壮,且双眼充满希望,对未来踌躇满志。林布兰的醉眼与怀中象征意义的妓女,代表画家承认自己跟所有凡人一样,背负贪婪与欲望的原罪,但马氏并不把舒适生活和美食视为罪恶。这段时间,马氏遇上盘谷银行总经理,这位手头宽裕的画迷,日后购下他的画作,可观的收入令马氏自信选对了职业画家的道路。

两幅作品极之相似:

手势与表情。林布兰手持酒杯的姿势,相对于马氏手持相同酒杯的谦恭,表达出不同程度的欢乐与奢华。马氏在事业上初尝成功滋味(以金钱衡量),而林布兰年纪轻轻就收取丰厚的画酬,所以林布兰打扮成挥霍的浪子,就铺张的感觉而言,《浪子回头》比《自画像(喜庆)》来得强烈。

林布兰抱住妻子莎斯姬亚的轻佻态度,直把其当成妓女(坐在醉汉腿上的女人,在17世纪被视为妓女)。马氏却正襟危坐,直视观众,这反映了两者对金钱成就的态度有别。马氏不敢耽于逸乐,避免出轨带来不幸,所以他露出知足的笑容,林布兰却是狂放地大笑。

画意。眼神是人像画的焦点,能界定模特儿与观众的关系。马氏直视观画者,林布兰则是往左下方斜视,以眼角余光看观众。马氏享受美酒,却未如林布兰醉态毕露。

服装与装饰。两者身穿华衣美服,林布兰身边更有炫耀富贵的孔雀馅饼,马氏的头盘大虎虾同样奢华,突显了富裕的生活方式。

不少人看过马氏与林布兰的自画像,都认为两者画风相似,难怪马氏被誉为「东方林布兰」。

家居生活

17世纪,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画作日趋普遍,很多画家都用家居作为作品的场景,而非主题,从而透露主人的状况,兴趣乃至个性。穷困的马氏身处人烟稠密的香港,被迫蜗居于狭小的寮屋,以家作为画室。迪亚哥·委拉斯盖兹1656年的《宫娥》,影响了居斯塔夫·库尔贝1855年的《画室:现实的寓意,我七年来艺术生活的概括》,启发了马氏创作1964年的《画室》。

民间寓意作品

寓意画适用于突显民间组织的地位及纪念国家事件,政府往往会资助这类作品,描述历史大事的道德意义,欧仁·德拉克罗瓦的名作正是典范,纪念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查理十世的政权。象征自由的女人,领导人民踩着烈士的遗体前进,一手高举法国大革命的三色旗帜,一手挥舞刺刀火枪。堆积如山的尸体成为台阶,让赤足袒胸的自由女神迈步,走出画框,踏入观画者的空间。

德拉克罗瓦的作品绘于1830年秋,无论是意识上或事实上,1830年的革命都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相仿:穷人反抗君主,贵族及教会,但当年主要是城市贫民不满苛刻的劳动条件,工人阶级纷纷组织起来宣泄不满,令德拉克罗瓦大受震撼,于是以贫苦大众为绘画对象。他在10月12日致兄弟的信中写道:“辛勤使我怨怼全消,我没有为国家打仗,但至少我会为她作画。”

批评家认为,作为自由化身的女主角非常真实。法国的象征玛丽安娜,代表自由女神和不屈不挠的人民女神,尽管被当代艺评家贬为「可鄙」。政治家视此戏剧化作品为政治挑衅,故法国政府悄悄把画藏起来。这幅画又启发了纽约市自由神像的造型,法国向美国送这份大礼,仅仅是《自由引导人民》成画50年后的事,神像手持火炬的姿势,恰如画中的女人。

马氏在《为了活》的背面写上了注释:「1944年海丰农民革命队伍已很壮大,当时某乡称霸地主率领武装,下乡迫租时为农民游击队截击时情形。(此画作于一九五五年马家宝并记)」

两幅画极为相似:

社会阶级成员。《自由引导人民》的战士们由多个社会阶级组成,有头戴高帽的上层阶级,革命中产阶级或布尔乔亚,由持手枪的男孩为代表,他们武装起义,号召各阶层的人民反抗专制政权。《为了活》的战士们,社会阶级大同小异,包括无产阶级和农民,他们唯一的目标是推翻压迫与剥削他们的资产阶级地主。共产主义鼓吹阶级斗争,被剥削的低下阶层起义,对抗并铲除富裕阶级,达致无产阶级专政。

画意。眼神是人像画的焦点,界定模特儿与观众的关系。《自由引导人民》与《为了活》中人物的眼神同样暴烈和坚决,假如这是人物灵魂的关键,马氏笔下的眼神大概比德拉克罗瓦更为传神。

强调红色。在近乎单色调的作品中,男孩的红布袋与红旗互相呼应,向观画者传达共产主义胜利的含义。1830年七月法国的起义,不以颜色为象征,共产主义则以红色为代表。画家在近乎单色调的作品中描绘的两块红色,充份表达出政治意识。

行进方向。自由女神从背景向观众迈步,带领右边的男孩及左边的高帽男子;赤裸上身的农民兵则走向画面右方。男孩在左边,农民兵在右边的排位具有深层意义——左翼共产主义逐步渗透并取代右翼的法西斯主义。

抗议社会不公

19世纪,抗议社会不公成了欧洲不少画家的强烈元素。独立于富裕的资助者,国家及教会,艺术家才能自由发挥。当时马氏身处的香港,正值社会动荡,政治革命,内地移民涌入潮及工业化之初,遂藉作品表达对穷人受压迫的愤慨,他们包括农工,矿工或工厂劳工。

政治

政治家与统治者向来着重艺术的教化效用,史上伟大的元首,国王和女王,家族王朝及操控人民的国家,均善于以艺术自我宣传,达致政治目的,表彰成就,维护威严。中国的例子之一是天安门广场的毛泽东像。

马氏获新华社社长梁威林先生委托,于1977年8月及9月,为毛泽东主席及华国锋主席绘画2米乘1.5米的人像画,这大概是他笔下最大的人像。马氏在1977年9月23日将两幅画像送到梁社长的办公室,相信曾于国庆节在香港展出,但此后一直不见影踪。

战争

自古以来,不少画作都以战争场面,表扬英勇的征战,国家,统治者或元帅的显赫武功,但战争同样带来残酷的冲突与暴力。例如弗朗西斯科·德·哥雅描绘马德里战况的《1808年5月3日的处决》,以及1961年的《血海》,都是画家以作品表达立场及义愤填膺的感受。这些作品中的战争,不再关于英雄主义或荣耀,而是杀戮与磨难。

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华,史称第二次中日战争,受直接军事行动波及的平民,死者1,073,496人,伤者237,319人;日军空袭导致335,934人死亡,426,249人受伤。哥雅集中描绘白衣者,刽子手并无面目,突显个人苦难,男人高举双臂,俨如基督受难,其体型比例之大令其倍显重要。马氏则描绘身穿军服的日军刽子手举起刺刀,地上的赤裸妇女一边乳头遭割下,后方列队的人群,则向观画者迎面走来,陆续被相同的方式处决。

风景画

水无常形,复杂如人生,有海面狂怒的风暴,也有静谧的湖泊溪流,画家们写尽了水的各种状态。大海或风平浪静,或怒涛翻涌,马氏1964年的《暴风中的小艇》,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海浪的动态,当时台风袭港,带来了暴风雨,马氏在海边驻足观察。

乡郊生活

多个世纪以来,画家(尤其是北欧画家),一再从农民生活提取丰富灵感。18世纪的风景画充满对田园的渴慕,画家将乡郊生活简化成明媚的风光。法国的居斯塔夫·库尔贝和尚·法兰索瓦·米勒,则以描写贫困农户与粗重农活的有力作品,震撼了都市的民众。在香港这种商业城市,农地日益少见,马氏唯有到深圳宝安县的大片稻田描绘收割的情景。

城市景色

画家必须对整个城市有充份理解,才能描绘出城市的景色,因为作画时往往会挑选代表该城市的地标。例如贝克赫德(1638-1698)笔下的荷兰哈伦市场,(1753-1824)的莫斯科红场,以及马氏1974年的《维多利亚港》,都是能令观画者立刻认出该城市的作品。

都市生活

70年代的每个周末,马氏都会带同家人和学生走访香港各区写生,几经艰苦,创作了大量都市生活作品。「马氏犹如20世纪广东的康斯特勃,为香港嶙峋的海岸与优美的高地融入乡郊浪漫,当中不乏超现实的感觉——画家事业高峰的时期,香港已不再是阳光明媚,稻田和农人的纯真世界,而是转口港和被煤灰笼罩的工业城镇,充满斗争及苦难。」画家儿子马恩国对上述Jing Zhang 在《时代杂志》的评论也有同感:「画家要在作品中捕捉时代精神,家父正是这种画家。他描绘了香港的大街小巷,见证时代精神,令新生代大受启发。他说过绘画是沉默的艺术,如同诗歌,能表达画家最内在的感受与潜意识。」

香港艺术馆当然也认识这位香港的康斯特勃,所以在马氏死后购入1978年的《长洲街景》。

静物画

罗马人以壁画及马赛克制作静物画装饰家居,中国古代也早有花鸟画的悠久传统,13,14世纪的元代画家,就描绘了高雅的竹子和梅花。花卉除了可作装饰之用,更具象征意义。

例如百合是处女贞洁的传统象征,广见于天使宣告圣母怀孕的画作。至于在东方,菊花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据说洁身自好的诗人陶潜,就对菊花情有独钟,而菊花也属于四大季节花卉。

菊花是中国数以百计诗歌的主题,画家也往往与特定的花卉联系起来,例如梵高的向日葵。这位后期印象派画家早年笔下的向日葵,采用的却是写实画风。「他把自己看到的向日葵描绘出来,即使凋谢或枯萎仍如实反映」。马氏描绘盛放的菊花,反映他崇尚君子不畏强权的气节。

所有静物画都或多或少蕴含虚无的哲思,哀叹万物必逝,通常以头骨或时钟等物为象征。最著名的例子是彼得·克莱兹1630年的 《虚无》,描绘了倒放的酒杯及熄灭的蜡烛。克莱兹的形而上观点,侧重表达书本知识及其面对永恒的虚妄。书本包含知识,经验及超越个人生命,启发人心的不朽思想。马氏自小受儒家的四书五经熏陶,对《劝学诗》的训诲深感认同,思想传统保守,故在1966年的《古为今用》颂扬不断学习。

博物馆藏品

1977年,大概是受到广州鲁迅纪念馆的委托,马氏画下一系列八幅鲁迅访港的肖像,这位左翼作家获得毛主席的高度评价。1981年七月,这八幅画悉数赠予广州鲁迅纪念馆,现为广东美术馆藏品。

1987年,香港美术馆购下马氏两幅画作:《画室》(1964年) 及《长洲街景》(1978年)

对马家宝的评价

马师生平关怀民瘼、恫瘝在抱,写实画中,甚多描述穷乡僻壤贫民生活,而自奉淡朴、清茶薄酒已自满足。——马家宝纪念画会同人敬撰《马家宝纪念画集序言》

绚烂与朴质,兼而有之。——黄国仁《马家宝的油画》

他才能孜孜不倦的由高度的技巧,再加以不断的提錬,至于绝妙境界。——史朝暾《马家宝油画略介》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在作品中,常用“险笔”(一笔下去,决定作品的成败),如果不是造诣精湛,岂能随意“走险”?而其所用“险笔”又常是作品的神韵所在。这样,你就不得不叹服了。——竹叟《评马家宝油画展》

马氏在风景画的色调中,显见有意改变作风,他的近作喜用明朗的色调去描述大自然的光,让灿烂鲜艳的色彩渐渐回到调色板上。——《偏在毫巅走险笔?敢向西月争华光》

这是一个以最大的热情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一个对艺术劳动辛勤的画家。——稚堂《看马家宝的画》

马先生的作品,无论是风景、人物或是植物都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不作夸张表达,不卖弄技巧,不随风跟逐,是淡薄无华的,看画如见其人。——梁爱诗(纪念马家宝老师逝世二十周年师生作品展致词)

马老师外冷内热他是言谈比较少,但接触久了,发觉他待人十分热情特别是对晚辈及后进的帮助,我感觉他的一生就是热爱国家民族对生活是追求的,他是既在艺术上严紧认真又是坚持传统的技法亦都不断探求创新。——王如登(纪念马家宝老师逝世二十周年师生作品展致词)

马家宝的传承

1.梁爱诗 2.王如登 3.李真 4.陈仁富 5.王云山

代表作

《涂经理》、《老华桥》、《曲高和寡》、《自画像》、《长洲生活》、《秋郊》、《寒彻骨》、《博扶林牛房》、《椰菜》、《蟹》、《花》、《瓶》、《手》

参考文献

1.李世庄、林亦英等著。《左右》第二期[M]。香港:香港艺术历史研究会出版社。 1999

2.赵世光,《深切怀念画家马家宝》,香港大公报报刊,2005-5-21

3.赵世光,《赵世光纪念文集—谈艺篇》,香港商报出版,247-248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7: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