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SPD |
释义 | SPD共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全拼为shangpindu,即“上品都”拼音首字母组合SPD。第二个意思:Sulfachlorpyridazine,磺胺氯哒嗪SPD。第三个意思:a symmetric and positive definite matrix,对称正定矩阵。第四个意思:硅光电二极管。 模组存在的串行检测(简介 SPD的刷新 刷新SPD的意义 刷新SPD的方式 SPD深度解析) SPD(浪涌保护器)(定义 实物图 简介 分类 结构及特性 应用范围 2.1间隙避雷器 2.2放电管类避雷器 2.3氧化锌电阻类避雷器 2.4 抑制二极管类防雷器 2. 5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组合类 3. 6碳化硅避雷器(阀式避雷器)) 模组存在的串行检测简介SPD是SERIAL PRESENCE DETECT的缩写,中文意思是模组存在的串行检测。也即是通过上面讲的IIC串行接口的EEPROM对内存插槽中的模组存在的信息检查。这样的话,模组有关的信息都必须纪录在EEPROM中.习惯的,我们把这颗EEPROM IC就称为SPD了。为Serial Presence Detect 的缩写,它是烧录在EEPROM内的码,以往开机时BIOS必须侦测memory,但有了SPD就不必再去作侦测的动作,而由BIOS直接读取 SPD取得内存的相关资料。 SPD是一组关于内存模组的配置信息,如P-Bank数量、电压、行地址/列地址数量、位宽、各种主要操作时序(如CL、tRCD、tRP、tRAS等)……它们存放在一个容量为256字节的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中。 实际上在SPD中,JEDEC规定的标准信息只用了128个字节(还有128字节,属于厂商自己的专用区)。一般的,一个字节至少对应一种参数,有的参数需要多个字节来表述(如产品续列号,生产商在JEDEC组织中的代码)。 其中,一个字节中的每个bit都可能用来表示这一参数的具体数值。由于SPD的信息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相关文档。 SPD内的时序信息由模组生产商根据所使用的内存芯片的特点编写并写入至EEPROM,主要用途就是协助北桥芯片精确调整内存的物理/时序参数,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如果在BIOS中将内存设置选项定为“By SPD”。 那么在开机时,北桥会根据SPD中的参数信息来自动配置相应的内存时序与控制寄存器,避免人为出现调校错误而引起故障。当然,对于DIYer来说,也可以自由调整时序与控制参数(物理参数仍要借助SPD或北桥自己检测来确定)。 SPD的刷新同主板的BIOS一样,SPD也是可以刷新的。用Thaiphoon Burner这款软件就能做到。 当主板上插有新旧两条大小一致的内存导致系统不稳定,主板的BIOS又无法对两条内存的频率分别调整时,可以把性能弱的SPD刷到强的那条内存上,以提高稳定性。 注意:千万不要把内存大小不同的SPD互相刷!DDR,DDR2,DDR3的SPD也不能混刷。同BIOS的刷新一样是有风险的,如果需要请在刷新前备份被刷的内存spd。 刷新SPD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SPD芯片是识别内存品牌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SPD内的参数值设置得不合理,不但不能起到优化内存的作用,反而还会引起系统工作不稳定,甚至死机。因此,很多普通内存或兼容内存厂商为了避免兼容性问题,一般都将SPD中的内存工作参数设置得较为保守,从而限制了内存性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如果两条内存的SPD信息不一致,也可能导致兼容性问题,调整合适的SPD值才能确保最佳性能。通过刷新内存的SPD信息,可在兼容性及性能上得到一定的提升,刷新内存SPD参数必须保证源SPD参数的内存条与目标内存条所使用的内存颗粒较为接近,否则可能导致刷新后的内存条工作不稳定甚至无法工作。 刷新SPD的方式专业人员常用专用设备或专用转接头配合编程器来刷新内存条的SPD数据,另外还可以利用软件刷新内存SPD参数。如Thaiphoon Burner是一款内存SPD信息读写绿色软件,它可以在无需拆机的情况下直接读写内存条的SPD信息。 能识别由JEDEC分配的635个唯一生产ID,完全兼容DDR2内存。 SPD深度解析当计算机开机时,串行存在检查(SPD)为存储在同步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DRAM)内存模块中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芯片上的信息,它告诉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模块的大小、数据宽度、速度以及电压。BIOS使用该信息来合适配置内存以达到最好的可靠性和性能。如果内存模块没有SPD,BIOS则假定内存模块的信息,在一些内存中,这么处理不会有问题,但是SDRAM存储器必须具有SPD,否则计算机可能根本不启动,如果启动了,假定的信息可能导致致命异常错误。 SPD出现以前,存储器芯片通过并行存在检查(PPD)来识别,PPD为各个信息位使用一个单独的PIN,这意味着只能存储内存模块的速度和密度,因为引脚空间有线。SPD内存模块上的EEPROM芯片只需要两个引脚,从而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 SPD(Serial Presence Detect),笔者翻译为“配置(存在位)串行探测”,而不是“连续存在探测”,如果单从字意上理解,后者的翻译并没有问题,但从其真正用意与工作方式来看,前者更准确一些。为什么呢?下面具体说说。SPD是一组关于内存模组的配置信息,如P-Bank数量、电压、行地址/列地址数量、位宽、各种主要操作时序(如CL、tRCD、tRP、tRAS等)……它们存放在一个容量为256字节的EEPR(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中。实际上在SPD中,JEDEC规定的标准信息只用了128个字节(还有128字节,属于厂商自己的专用区)。一般的,一个字节至少对应一种参数,有的参数需要多个字节来表述(如产品续列号,生产商在JEDEC组织中的代码)。其中,一个字节中的每个bit都可能用来表示这一参数的具体数值。由于SPD的信息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相关文档。SPD内的时序信息由模组生产商根据所使用的内存芯片的特点编写并写入至EEPROM,主要用途就是协助北桥芯片精确调整内存的物理/时序参数,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如果在BIOS中将内存设置选项定为“By SPD”。 那么在开机时,北桥会根据SPD中的参数信息来自动配置相应的内存时序与控制寄存器,避免人为出现调校错误而引起故障。当然,对于DIYer来说,也可以自由调整时序与控制参数(物理参数仍要借助SPD或北桥自己检测来确定)。 SPD(浪涌保护器)定义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浪涌保护器,又名电涌保护器、防雷器、避雷器,用于保护用电设备免遭雷电电磁脉冲或操作过电压破坏。 实物图简介1. 电涌保护器的种类名目繁多的避雷器在我国的市场上已经超过了上百种,如何对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避雷器进行分类也许就摆在我们面前。 分类从组合结构分;现在市场上的避雷器有以下几种: 1) 间隙类————开放式间隙、密闭式间隙 2) 放电管类———开放式放电管密封式放电管 3) 压敏电阻类——单片、多片 4) 抑制二极管类 5) 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组合类----简单组合、复杂组合 6) 碳化硅类 按照其保护性质有可以分为:开路式避雷器、短路式避雷器或开关型、限压型; 按照工作状态(安装形式)又可分为:并联避雷器和串联式避雷器。 结构及特性避雷器的结构及特性 应用范围现在广泛应用于安防、通讯、交通、金融、石化、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领域。用于保护重要设备、重要数据的传输及人身财产安全等。 2.1间隙避雷器2.1.1开放式间隙避雷器 间隙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电弧放电技术,当电极间的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击穿空气电弧在电极上进行爬电。 优点:放电能力强,通流量大(可以达到100KA)漏电流小 热稳定性好 缺点:残压高,反映时间慢,存在续流 工艺特点:由于金属电极在放电时承受较大电流,所以容易造成金属的升华,使放电腔内形成金属镀膜影响避雷器的启动和正常使用。放电电极的生产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外一些避雷器生产企业,,电极的主要成分是钨金属的合金。 工程应用:该种结构的避雷器主要应用在电源系统做B级避雷器使用。但由于避雷器自身的原因容易引起火灾,避雷器动作后(飞出)脱离配电盘等事故。根据型号的不同适合与各种配电制式。 工程安装时一定要考虑安装距离,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和事故。 2.1.2 密闭式间隙避雷器 现在国内市场有一种多层石墨间隙避雷器,这种避雷器主要利用的是多层间隙连续放电,每层放电间隙相互绝缘,这种叠层技术不仅解决了续流问题而且是逐层放电,无形中增大了产品自身的通流能力。 优点:放电电流大 测试最大50KA(实际测量值)漏电流小 无续流 无电弧外泻 热稳定性好 缺点:残压高,反映时间慢 工艺特点:石墨为主要材料,产品内采用全铜包被解决了避雷器在放电时的散热问题,不存在后续电流问题,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电弧的产生,且残压与开放式间隙避雷器比较要低很多。 工程应用:该种避雷器应用在各种B、C类场合,与开放式间隙比较不用考虑电弧问题。根据型号的不同该种产品适合与各种配电制式。 2.2放电管类避雷器2.2.1开放式放电管避雷器 开放式放电管避雷器,实质与开放式间隙避雷器是一样的产品,都属于空气放电器。但是与间隙放电器比较它的通流能力就降了一个等级。 优点:体积小 通流能力强(10-15KA) 漏电流小 无电弧喷泻 缺点:残压较高 有续流 产品一致性差(启动电压、残压)反映时间慢 2.2.2密闭式气体放电管 密闭式气体放电管也叫惰性气体放电管,主要是内部充盈了惰性气体,放电方式是气体放电,靠击穿气体来起到一次性泻放电流的目的。一般有2极和3极两种结构。外型与上图相似。 优点:体积小(气体管可以很小)通流量大 无电弧 缺点:产品一致性差(启动电压、残压)有续流残压较高 工艺特点:空气放电管还是属于开放式产品,在工作时不保证绝对没有点火花从排压孔喷出,气体放电管是密封结构,一般有2极和3极良种结构形式,一般3极有热保护装置(短路装置),在放电管工作时温度超过了一定范围,短路装置启动使放电管整体导通。防止温度过高造成放电管内气压生高器件爆裂。 工程应用:一般空气放电管现在很少应用,而气体放电管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在信号防雷器上。型号的不同也有在电源避雷器上使用。 2.3氧化锌电阻类避雷器2.3.1单片压敏电阻避雷器 单片压敏电阻避雷器是80年代由日本最先发明使用。直到现在,单片敏电阻的使用率也是避雷器中最高的。压敏电阻避雷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压敏电阻的非线性特点。当电压没有波动时氧化锌呈高阻态,当电压出现波动达到压敏电阻的启动电压时压敏电阻迅速呈现低阻态,将电压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2.3.2多片压敏电阻避雷器 由于单片压敏电阻的通流量一直不够理想(一般单片压敏电阻最大放电电流在20KA\\8/20uS),在这种前提下多片组合压敏电阻避雷器产生,多片压敏电阻组合避雷器主要是解决了单片压敏电阻的通流量较小,不能满足B级场合的使用。多片压敏电阻的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压敏电阻通流量的问题。 优点:通流容量大,残压较低,反应时间较快(≤25ns), 无跟随电流(续流) 缺点:漏电流较大,老化速度快。热稳定一般 工艺特点:多数采用积木结构。 工程应用:根据结构不同,压敏电阻避雷器广泛的应用在B、C、D级以及信号避雷器。但是应解决的问题是工程中有个别产品存在燃烧现象,所以在产品选型时应注意厂家使用的外壳材料。 2.4 抑制二极管类防雷器抑制二极管类防雷产品主要是网络等信号避雷产品中大量的应用,主要采用的器件有P*KE(雪崩管)等系列等产品。工作原理是基于PN结反向击穿保护。 优点:残压低 动作精度高 反应时间快无续流 体积小 缺点:通流量小 2. 5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组合类2.5.1简单组合避雷器 组合式避雷器典型结构是N-PE结构形式,这种避雷器与单一结构的避雷器相比,综合了两种不同产品的优点,而减少了单一器件的缺点。 优点:通流量大 反应时间快 缺点:残压相对较高 工程应用:仅在N-PE制式使用的避雷器,适合电压波动率较大地区使用。 2.5.2复杂型组合式避雷器 这种避雷器充分发挥各种元器件的优点,再结构上一般使用数量较多的压敏电阻和气体放电管。这种结构的避雷器一般具有较高的通流能力,且残压较低。行业内也称这种结构的避雷器为一体化避雷器。 优点:通流量大 反映时间快 残压低无续流 热稳定性好 缺点:无声音报警 无计数器 工艺特点:一体化避雷器的电路结构紧凑,充分发挥了氧化锌电阻反映时间快的特点,有结合了气体放电管具有较高通流能力的优点。在电路上避雷器使用了较多的氧化锌电阻来提高整体避雷器的通流能力,用气体放电管作为备用放电通道。基于这种完善的电路结构使避雷器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 工程应用: 一体化避雷器根据型号的不同广泛应用与B、C、D各种安装环境。由于是一体化设计,所以更适合在不具备安装距离的场合使用。(IEC规定B、C、D模块化避雷器三级间的最短距离在10M以上) 3. 6碳化硅避雷器(阀式避雷器)碳化硅避雷器主要应用于高压电力防雷,目前仍是电力系统使用率较高的电力防雷产品。 SPD的其它缩写含义Special Police Dekaranger 警察特别行动队。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强烈塑性变形。 Security Policy Database 安全策略数据库。 spectral power distribution 谱功率分布。当波的频谱密度乘以一个适当的系数后将得到每单位频率波携带的功率,这被称为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 PSD)或者谱功率分布(spectral power distribution, SPD)。 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缩写为SPD BANK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Speed 游戏角色属性的一种,该属性越高角色速度、回避就越高,简称为SPD。 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SPD)。主要执政党。成立于1863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工人党之一。1878年,被俾斯麦政府宣布为非法,1890年重新获得合法地位。1933年,社民党被纳粹政权取缔,战后重建。1990年9月,东、西德社民党合并。现有党员516223人(2009年4月),是德第二大政党。党主席弗朗茨·明特费林(Fanz Münterfering)。 SPD统计过程诊断SPD(Statistical Process Diagnosis)即统计过程诊断,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质量管理专家张公绪首次提出的。1980年,张公绪提出选控控制图系列。选控图是统计诊断理论的重要工具,奠定了统计诊断理论的基础。1982年,张公绪又提出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休哈特质量控制理论,开辟了质量诊断的新航向。此后,我国又提出“多元逐步诊断理论”和“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解决了多工序、多指标系统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诊断问题。从此,SPC上升为SPD。SPD是利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与诊断,从而达到缩短诊断异常的时间、以便迅速采取纠正措施、减少损失、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目前,我国依据上述诊断理论已开发出两种诊断软件。一种是依据“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开发的应用软件SPCD2000,用于诊断多工序生产线中上工序对下工序的影响;另一种是依据“多元逐步诊断理论”和“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开发的多元诊断软件DTTQ2000,用于多因素相关条件下的诊断。而后者同时也考虑了上工序对下工序的影响。 SPD(Selective Packet Discard) SPD:spectral power distribution的缩写,也就是功率谱分布 游戏 SPD 速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