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德贵 |
释义 | 爱国爱教的阿訇马德贵 坐落在济南市西关礼拜寺巷南口的清真南大寺,是中国伊斯兰教早期著名的清真寺之一,马德贵阿訇担任该寺教长至今已有50个春秋,这里的一切无不渗透着他殷辛的汗水和敬业的心血。 1921年,马德贵出生在济南一个贫困的回族家庭。他从小跟随父亲靠做小买卖为生,9岁在清真西寺平民学校学习,攻读经书和汉语,而后在清真南大寺学习宗教功课。他先后受到进步知识分子马绍禹、中共地下党员陈科老师的启蒙和熏陶,并师从过著名阿訇周怀青、刘品一,不仅宗教功课成绩优秀,而且逐渐懂得了救国救民的道理。在日军入侵、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为寻求爱国爱教的真谛,他经著名阿訇的举荐,负笈北平,几经波折,终于以他丰富的宗教知识和修养,于1948年在北平禄米仓清真寺马少斋大阿訇门下挂幛。同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当他听到了这一胜利的喜讯后,心情无比激动,万分思恋故土与乡亲,于是他婉言谢绝了北平穆斯林群众的盛情挽留,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乡的路程。 1949年冬,他正式受聘担任济南清真南大寺教长职务。面对百废待兴的现状,29岁的马德贵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学习培训,孜孜不倦地学习文化、政治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热情接受新鲜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在解放初期开展的民主改革运动中。他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配合政府安抚群众,竭尽全力地帮助穆斯林解决生活困难,他同阿訇乡老一道整修寺容,理顺关系,积极组织信教群众过好宗教生活。1951年,他作为济南市的少数民族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全国第四届赴朝慰问团,在贺龙元帅的率领下到朝鲜前沿阵地进行慰问,志愿军作战的艰苦环境和战士们打击侵略者的英雄业绩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他,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更加坚定了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团结昌盛贡献毕生精力的决心和信念。是年被选为市人大代表。 归国后,他更加勤奋地工作,参政议政,致力于民族工作和伊斯兰教的基本建设。他与回族同仁一道呼吁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联名写了要求建立回民中学的建议,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很快采纳,经研究批准,1951年9月济南第一所回民中学正式建立。清真南大寺专门腾出前后院北厢房3间,望月楼1间,以解决回民中学建校之初教室不足等困难。近50年来,济南回民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多年来,马德贵自觉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教育,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为保一方平安和稳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文革”期间,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清真寺被关闭,宗教教职人员受到了严重冲击。马德贵同样蒙受了不白之冤,被迫到工厂劳动改造,但他始终坚信党的正确路线,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不计个人的得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民族宗教政策得以恢复和全面贯彻落实,他又重新恢复了工作。当他回到清真南大寺,看到一片零落破旧的景象时十分痛心,为此,他与穆民们积极争取,多方呼吁,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使寺貌焕然一新。同时他依靠党和政府又着手筹建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的组织工作,1983年9月市伊协正式成立,马德贵教长任副主任。为尽早解决全市各清真寺的房产产权和伊斯兰教的土地发还等问题,他四处奔走,上下协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北大槐树清真寺、南关清真寺、清真北大寺相继恢复开放,伊斯兰教所属房地产如数归还,为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的成立、发展,为各清真寺的修缮、开放与自养等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期以来,他十分重视对清真寺的管理,和市伊协一班人组织成立了市伊协教务委员会和市管各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建立并健全了管委会章程、各项工作条例和制度。为了不断提高教职人员政治和业务水平,他带领大家认真学习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等。1984年“经学班”在南大寺正式成立,他严格管理,因人施教,培养出的14名年轻阿訇很快成为伊斯兰教工作的骨干力量。1993年在清真南大寺又建立了“济南市伊斯兰教经学院”,他担任院长职务并亲自授课,他不但关心学员们的思想、学习和操守情况,而且在生活上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对学员们存在的问题及时批评教育。学员们顺利完成了学业并挂幛,有的成了正式阿訇,有的经推荐考入北京中国经学院和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继续深造。 马德贵教长身兼数职,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省第五届政协委员和省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市一至六届人大代表、七届政协委员、八届、九届人大常委,省、市人大民侨外委员会委员;省、市伊协副会长等。他办事认真,顾全大局,坚持原则,敢讲真话,参政议政,尽职尽责。在市八届人大代表会议上,他带头写了关于改善西关回族居民居住条件的建议,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和大会代表的一致赞成。自 1991年至1994年,各级政府投资4.3亿元,建起全国一流的泺源回民小区,有3700多户回族群众喜迁新居,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民族小区之一和省、市民族工作的“窗口”。马德贵教长十分关心回民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支持回民小区搞好绿化和社区服务等项工作。为解决少数民族看病、住院难的问题,他带头呼吁,建议政府将回民诊所改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医疗设备齐全的民族医院。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愿望很快实现。 马教长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他不遗余力地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凭他的威望协助党和政府处理过多起民族纠纷问题,受到群众的欢迎和领导的好评。 他经常告诫穆民不但要搞好内部团结,也要注意搞好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要发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以扶贫救困为己任,关心群众的生活疾苦。近年来,他不顾年迈体衰,不辞辛苦地奔波于章丘、济阳、商河等偏僻的乡村和山区,向那里的穆斯林讲“卧尔兹”,宣传团结与稳定的重要意义,鼓励穆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他还关心下岗的回族职工,多次同市伊协的工作人员商议,帮助解决再就业的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一些困难户和鳏寡老人,他经常问寒问暖,操心费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1998年,我国北方和长江流域遭受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他心急如焚,带头并积极发动大家踊跃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人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马教长如今已是79岁高龄的老人,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仍日夜驻守在清真南大寺,以寺为家。1998年底,他又犯了前列腺炎,一面吃药打针,一面坚持工作,过问教职人员的住房、生活补助、医疗保险等等,事无巨细。他还尽量参加人大、政协、民族、宗教各种会议和到外地学习考察等活动。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长者风范赢得了穆斯林和少数民族的普遍赞誉,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威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马老仍在辛勤地耕耘着,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宗教界的长期稳定,献计献策、献力献身,如盐如蜜如烛如蚕…… 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马德贵(1974.11-),男,安徽宣城人,中共党员,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负责人,中国电子学会会员,农业工程学会会员。1997年7月参加工作,任教于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先后主讲“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PLC技术及应用”等课程。曾副主编及参编本科统编教材4部,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和教研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14余篇;获校教学成果奖2项,校优秀教案奖2项,指导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优秀奖1项,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优秀奖1项,指导全国和安徽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省三等奖各1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