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绊草 |
释义 | 简介Aeluropus littoralis (Gouna) Parl. Var. Sinensis Debeaux 【药 名】:马绊草 【拼音】:ma ban cao 【英文】:all-grass of Chinese Aeluropu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eluropus sinensis(Debeaux)Tzvel.[Aeluropus littoraris (Gouan)Parb.var.sinensis Debeaux] 【来 源】:为禾本科植物马绊草的全草。 【功 效】:利湿退黄,利水消肿。 【主 治】:用于黄疸、水肿。 【性味归经】:甘、淡,平。膀胱、肝、胆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 【别 名】:獐毛(《种子植物名称》)、小叶芦(《东北植物名称》)、虾须草(江苏连云港土名)、马牙头(《指示植物》) 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新疆、山东、江苏等省区。 【考 证】:始载于《指示植物》。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淡,性平。有清热利尿的功能。用于黄疸型肝炎,胆翼炎及肝硬化腹水等症。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植物体较矮小而坚韧,通常“外有长匍匐枝。秆为鳞片:约状叶鞘包裹,高15-三圆35cm,径1.5-2mm,具多节。叶鞘长于节间, 鞘口常有柔毛;叶舌截平,长约0.5cm叶片无毛,通常扁平,长3-6cm,宽3-6mm。圆锥花序,常紧缩成穗状和头状,长2.5-6cm,宽5-12cm;小穗卵状技针形,有4-10朵小花,长4-6cm,宽3-4cm,成2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小花覆瓦状排列,小穗轴脱节于颖上和各小花之;颖近革质, 略有子膜质边缘,第1颖有1-3脉,第2颖有5-7脉;外停下部革质,上部草质,卵形,有9-10脉,内释与外种相等,先端截平,背部无毛,基盘略有微毛;雄蕊3,由小穗先端伸出。颖果卵圆形或长圆形,与内外粹分离。花、果期5-8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