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鞍山风景区
释义

马鞍山风景区位于淄川东南部淄河镇,是一个由粗犷雄伟的山峦叠嶂,潺潺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水域,秀丽多姿的田园山庄以及马鞍山革命抗日遗址组成的自然风景区。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建成面积8000平方米,主要景点有纪念馆、战斗遗址、怪石林、钟鼓楼、华光寺等。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必争之地,从1942年7月至1944年12月,该山发生了3次大规模的战斗。1977年12月,马鞍山抗日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马鞍山风景区位于淄博市淄川区东南部的淄河镇,因其形似马鞍而得名,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国防教育基地,主峰海拔618米,总面积25.6平方公里。

马鞍山风景区属鲁中隆起断陷地块,泰沂山脉北麓,淄河流经风景区西南入太河水库,水质清冽,终年不涸,山区交通便利,辛(店)泰(安)铁路纵贯风景区。向南有淄河源(泉)路到博山、沂源。向北有香坝路去临淄,向西有淄(川)幸路。淄川有公共汽车直抵淄河镇。风景区内以马鞍山为首,奇峰林立,险峻挺拔,如莲花山、鹿角峰、九十九顶岳阳山等。这里有清泉终年喷涌,如西股村的神赐灵泉、双泉村的梦泉、圣水观的圣水泉、马鞍山的饮马泉等。这里峰峦叠嶂,风景秀丽,自然景观美不胜数。马鞍山原为齐国边关重寨,西峰马尾处建有齐长城遗址和古代兵营遗址。

马鞍山以1942年那场气壮山河的抗日保卫战名扬神州大地,山上有廖容标、钱钧等开国将军撰文或题词纪念的大型摩崖石刻,由迟浩田上将为抗战纪念馆(碑)题写的馆名,是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圣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保存完好的战斗遗址,新建的纪念堂、展览厅、烈士群雕,以及在东峰百米高悬崖上的八路军头像“英雄魂”,形象逼真,浩然正气,象征着在马鞍山战斗中牺牲烈士的英勇斗争精神。

该山又是齐、鲁古国的分界,多为兵家必争之地,山上存有中国发现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齐兵营遗址,又有屹立2500年的齐长城遗址,是中国齐文化的博物馆;山上的明清时期建造的玉皇殿以及各朝代道长的住所、古丘、石冢还为世人见证着。这里还是鲁中道家的发源地,为这座抗日名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底蕴。

其山山势峻峭,峰顶突兀,自然景观壮丽多姿,风景区南部的三泰山东有卧佛须面,西有端坐弥勒佛,巨石形象且从不同方向显现不同头像,又有天梯、南天门、步云桥、七星岩、佛光崖等多处景点,俯瞰是蜿蜒秀丽的淄河水、波光粼粼的太河水库,水天一色,山水相映,处处衬出马鞍山的雄伟奇秀。

这里植物品种繁多,是一个天然植物园,早春金黄遍山间,五月花开白如雪,深秋似火红满山,寒冬冰凌挂翠枝,景区周围就是该镇的林果、蔬菜基地,每年出产大量的无公害瓜果蔬菜,使整个景区呈现出“花繁果硕、山峰奇险、川流清秀、英烈悲壮、兵营幽古”的特有神韵。

特色

马鞍山风景区,位于淄川区淄河镇,主峰海拔616米,是一个由粗犷雄伟的山峦叠嶂,潺潺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水域,秀丽多姿的田园山庄及马鞍山革命抗日遗址组成的自然风景区。其山势峻峭,峰顶突兀,四周悬崖如削,只有山前一条石凿的132级的石阶小道能通往峰顶,易守难攻,实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山巅石峰高数十米,东西两顶相连,成凹形,远望状似马鞍,故名马鞍山。石峰四面悬崖峭壁,西南角有条石阶,狭而陡,似天梯,直达南天门,是通向峰顶的唯一险道。

马鞍山周围峰峦起伏,山上林木苍苍,山下淄水蜿蜒,道路纵横交错,曾为历史上南北交通咽喉。1943年冬,淄博抗日战争史上有名的马鞍山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为纪念在保卫战中献身的英雄,1945年在博山建立了“马鞍山抗日烈士纪念塔”。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建成面积8000平方米,主要景点有纪念馆、战斗遗址、怪石林、钟鼓楼、华光寺等。

马鞍山抗日遗址于一九七七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淄博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淄博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十一世纪初被山东省军区列为省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底被列为山东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独特的山水自然景观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革命遗址

马鞍山抗日遗址

“一代英豪”刻于马鞍山天梯入口处的石崖上,是原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旅长钱均所题,钱将军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纪念碑北侧有原八路军泰山军区司令员、山东纵队一旅旅长廖容标在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为纪念王凤麟烈士所题写的“马鞍山抗日遗址”石刻。

烈士纪念堂

坐落在烈士纪念碑南面,烈士祠和马鞍山战斗展览室组成,始建于1972年。展览室内有马鞍山战斗详细图文介绍,有抗日老战士撰写的纪念文章以及战斗遗物图片。烈士祠内供奉着自抗日战争以来淄河镇籍烈士和在淄河地区牺牲的烈士200余名。1994年淄河镇人民政府投资45万元重修烈士纪念堂。

抗日纪念碑

抗日纪念碑坐落在主峰南侧的山脚下,建于1945年7月,用青石板雕刻而成,碑形为六角形,分为碑身、碑座、碑帽三部分。碑的正面镌刻着原鲁中山区专员徐化鲁题写的“气壮山河”四个大字,一面是马鞍山牺牲的烈士英名,一面是原博山县县长毛梓材撰写的《马鞍山抗日烈士赞》碑文:“奇男儿守空山,频将敌伪截断,飞机大炮山可撼,壮士英风不变。审知军械悬殊,浴血运石仍抗战。拼头颅使敌伪惊服,着气节教人民敬念。山或崩,石或烂,烈士精神终古焕”。短短68个字生动描写了抗日先烈英勇不屈、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人民的怀念敬仰之情。另三面是悼念马鞍山抗日烈士的碑文。为了使纪念碑能长久保存完好,1982年,原口头乡人民政府投资修建了六角平檐碑亭。

碧血千秋石刻

“碧血千秋”四个字刻于1985年,它位于马鞍山主峰的南侧,烈士纪念碑北侧的石崖上,是抗日战争时期四县(博山、淄川、益都、临朐)联合办事处主任冯毅之先生(原山东省文联主席、艺术学院院长)198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题写的。冯毅之是青州市(原益都县)长秋村人,冯毅之的父亲冯绪臣、妻子孙玉兰、女儿冯新年、冯芦桥、冯平洋及妹妹冯文秀一家六口人在马鞍山战斗中壮烈牺牲,抗战胜利后被鲁中行署赠匾誉为“一门忠烈”。

英雄魂

在马鞍山东峰距山脊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块高约十余米的巨大岩石,该岩石上部形似八路军军帽,下部好像人的脸形,五官齐全,整个轮廓恰似一个八路军人头像,形象逼真,被誉为“英雄”,象征了马鞍山战斗中牺牲烈士不屈的斗争精神,其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

《水调歌头》石刻

在马鞍山主峰下道士房遗址附近的石崖上有一石刻,是原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一旅二团政委李伯秋为纪念王凤麟及其他在马鞍山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于1984年冬所题。词的内容是:“巍巍鲁山青,潺潺淄水绿,又听当年钟鼓,英雄长眠处。幸得战地重游,欣看云消雾散,漫天烟花舞。半生亡国恨,应随东风去。傍黄海,枕沂蒙,沐汶沭,心驰长白,神归镜泊湖边树。未计生前毁誉,何虑身后荣辱,山川今作墓,随意入大千,留得英风驻。”李伯秋在解放后担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在1984年重游马鞍山时,看到山河壮丽,山川秀美,回首往昔峥嵘岁月,感慨万千,遂做此词留念。

守山掩体

马鞍山的主峰上有五个在岩石上凿出的石坑和石洞,制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守山人员为了抵抗山下敌人的攻击,用来掩藏身体的。掩体内可容纳2-3 人,有射击孔,人在里面非常安全。东峰上的两个掩体,下面对着陡峭的天梯,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中,王凤麟副团长就是在这些掩体中指挥作战,将日军师团参谋长山田大佐击毙的。

英雄碾

在马鞍山东峰的腰部有一处平地,在平地的中央有一盘石碾,该碾除石滚外,碾盘和地座是一块整体的石头凿制而成,碾盘直径1.5米,高0.7米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在山上居住的人员用来碾压粮食的器物。战争年代,八路军和军属用石碾轧米及轧制火药。1942年石碾被日军飞机炸坏,1999年重新修复。

战斗指挥所

在马鞍山主峰的顶端有一处岩洞,洞高2.5米,宽2米,深1.5米,此处视野开阔,居高临下,在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中,是王凤麟副团长的指挥所。

旅游景点

凌云桥

在马鞍山西峰下数十米高的悬崖顶部架有一座十余米长的钢桥,即“凌云桥”。桥东头建在崖顶部宽约一米的岩石上,桥墩两边各有宽约1.5米的混凝土悬在空中,形成一个面积为十余平方的观景台;桥西头建在离山顶约5米处向外突出的悬崖上。该桥于2002年6月建成,桥两头共有石阶350余级,开通了主峰通向齐兵营的道路,改写了马鞍山自古一条路的历史。

天梯

天梯是从纪念碑通往马鞍山的唯一道路,有台阶132级,高度200余米,石阶是用人工在悬崖上凿制而成,因陡峭得像梯子一样,而且最陡处达70度角,最窄处只容一人通过,故称天梯。由于天梯地势非常险要,在山顶的掩体中一人一枪便可控制整条道路,为兵家必争之地。

南天门

在马鞍山的鞍部,天梯的顶端有一处狭窄地段,北面是悬崖峭壁,南面有一座楼门,即南天门。南天门始建于清朝末年,在1942年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中,我英雄的八路军战士依托此处险要地势抗击日寇,楼门被敌机炸毁,1992年重修。南天门和天梯连为一体,气势恢弘,蔚为壮观,是登马鞍山主峰必经之处。

神仙府

在马鞍山主峰的东侧,被称为神仙府,在“英雄魂”下方的悬崖峭壁上有两扇高约8米,宽约4米的天然石门。清末年间,有人在两扇石门上各安装一只石环,该地坐西朝东,地势险峻,门前山坳里苍松翠柏,在此可观东方日出。

神鹰石、灵狮石

在马鞍山西峰下马尾的中部有一处断崖,断崖两边各有一块奇石,断崖东面坐北朝南象一只傲然站立的神鹰,相传为“三泰卧佛”所养。在山脚下从东向西看去,断崖西侧的奇石象一只怒吼的雄狮,相传为“三泰卧佛”的坐骑。

古砦

在马鞍山主峰东面有一处古老的城池,依地势高低而建,分为上、下两部分,面积约700平方米。上部建有房屋3间,地下室十余平方,石洞一处,残垣石门楼一座,在石门楼上方的青石板上刻有“古砦”二字,清晰可见。下部有房屋10余间。周围均有宽厚的城墙,整座古砦建造的布局结构与齐长城、齐兵营如出一辙,是齐军囤积粮草的地方,在1942年的抗日保卫战中被炸毁。

道士冢

在马鞍山西峰南面的悬崖处有一条石洞,洞前立有一石碑,上书“主持道人郭义才墓”,该墓的建造年代不详,据传说是马鞍山第一任主持道人郭义才墓,现石冢内尸骨长明灯碎片尚在。郭义才是淄河镇北镇后村人,此墓背靠马鞍山,面对“三泰卧佛”山,风景优美。

钟鼓楼

位于马鞍山中部,始建于清朝末年。由于马鞍山历来是军事重地,在战乱年代,如遇土匪袭扰百姓,山上可及早击鼓敲钟向山下周围村庄报警。1942年,钟鼓楼被日军飞机炸毁,1992年重修。现钟楼内有铸铁钟,每当击钟时,洪亮、浑重的钟声声传方圆数十里。钟楼西边的鼓楼内有一口牛皮大鼓,鼓声如雷,震耳欲聋,可谓“暮鼓晨钟”。

龙女台

位于马鞍山主峰的东部,是悬崖峭壁上突出的一个较为平坦的平台。海拔高609米,面积30余平方,与北面太河水库内的龙王崖隔河相望。传说马鞍山周围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此平台是供龙女休息纳凉所用。

双龟石

座落在马鞍山烈士纪念堂下方一处陡峭的山岭上,因形似两只亲吻的乌龟而得名。上面的小龟头部朝西南,趴在大龟背上,大龟则引颈相吻,远远望去,栩栩如生。

三泰佛

在马鞍山正南方约一公里的“三泰山”有两座奇特的山峰,一座形似一个仰卧熟睡的大佛,庄重自然,活灵活现,另一座犹如一尊静坐修行的弥勒佛,神情专一,泰然自若,线条分明,是大自然的神奇缔造。

孟良台

孟良台位于马鞍山东南面约一公里处,海拔667米,山势陡峭,植被茂密,其主峰在四岭交汇处,与马鞍山之间有一条岭脊相连接。相传孟良台是孟良练兵的地方。它的东侧有演马溜和演马台,孟良在此演练兵马,观敌布阵。孟良台的西侧有一座棋盘山。此处青山碧水,绿树成荫,各种野生的山梨、酸枣、山楂、红果、山杏、柿子满山遍野。鬼谷子带着两位高徒隐居于此,每日习武练兵,布阵斗法,多得此山此水之益。

西双泉

相传孙膑率兵经过淄河,人困马乏,遂宿营,梦得山泉,痛饮而去,后人以村处泉西而得名西梦泉,即今之西双泉。

十大夫庙

十大夫庙位于马鞍山鞍部百丈悬崖下的天然石洞中,洞内分上下两层,最高处约3米,面积20余平方,上层有十大夫塑像。相传十大夫中有内、外、儿、妇等科,是中国较早的“多学科医院”,遇疑难病症能进行会诊。下层有泉水从石缝中潺潺流出,滴入池中,终年不涸,因传说能包治百病,自古以来朝拜者无数,香火极盛。在庙的旁边有数块历代村民重修的碑文。庙两边有“三官庙、南斗北斗庙”遗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