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麻衣仙姑 |
释义 | 文水有一座香火鼎盛的麻衣仙姑庙,供奉着一位神女——任灵巧。传说灵巧乃龙女转世,投生于桑村一任姓农家,因不堪忍受继母虐待和反抗父母包办婚姻,逃婚出走,由麻子地里骑一麻杆腾空而去,飞至汾阳石室山黄芦岭灵泉洞修炼成仙,世称“麻衣仙姑”。仙姑广施甘霖,造福桑梓,家乡百姓为其筑庙塑像,世代供奉。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汾州府志》及庙中碑文记载,仙姑生于唐贞观元年(627)农历七月廿六,每逢仙姑寿辰或遇旱灾,文水人便“斋洁易服”,集18村的民间艺术精品,前往灵泉洞“求圣水,肩圣像而来”。 麻衣仙姑的传说据《汾州府志》载:“麻衣仙姑,汾州任氏女,碑记称,生于唐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六日,不愿婚嫁,披麻衣入洞中,因此名其洞。旱祷辄应。”明嘉靖39年《建仙姑锡雨记》碑载:“姑乃汾阳西河人也,居洪哲里(今文水桑村),幼教幽闲贞静之德,识者以女圣称焉。及聘当里魏氏之族,每孝养舅姑之暇,辄修厥善不倦。不五载嘉遁于汾阳西岭号黄芦山名石室,麻衣草履修炼真性,几半载,魏闻知,乃率家人亲诣,异请归之,姑乃托石壁而入,惟有圣手痕存焉。厥后显圣像出朵乳泉,暨五色蛾飞集。”清康熙47年《重修三清庙碑记》载:“汾府西四十里西郝古里(今郝家庄)黄芦岭南,有名石室山者,乃大唐贞观年间麻衣仙姑脱尘苦炼正果遗址……”由此可见,麻衣仙姑确是大唐贞观年间所生,文水桑村人,姓任,名字未记载,但百姓代代相传叫任灵巧。 相传麻衣仙姑是文水桑村人,出生于忠厚诚实农民家庭,父亲叫任永,母亲为张氏。母亲早逝,父亲又娶一妻。谁知这继母对聪明伶俐、逗人喜欢的灵巧心生妒忌,几欲除去而碍于丈夫的面子,虽然心中不悦,但不敢怎样虐待,加上灵巧逆来顺受,听言观色,使这个本来刁钻刻薄的继母无可奈何。 灵巧十岁时,继母就让她学着纺棉花,开始时,规定每天纺二两,后来增加到八两,一直增加到一斤二斤。对于继母加在她身上的繁重劳动,灵巧从无抱怨之声,从不嫌多说少,只是拿上棉花走了,到时候拿上纺成的线团回来。按正常情况,一个成年妇女一天也不过纺个三四两纱,而她却能纺一二斤。继母疑惑不解,便密密跟踪探其究竟。结果发现,灵巧纺纱别有妙法,她将棉花弄到麻地里,一绺一绺地挂在麻枝叉上,到傍晚时就能变成棉纱。 灵巧的心灵手巧,加上这样的神奇事,很快传遍各村各社,一时,到灵巧家求婚者络绎不绝。结果是父亲许给了一家,继母许配给了另一家。一女许了两家,迎亲时,两家的花轿都到了门,都要抬灵巧。灵巧对这两家亲事都不同意,假装梳妆打扮,借口上厕所出了门,径直钻到麻子地里去了。 两家迎亲的娶不到亲,便向其父母要人。父母知道女儿去向,就带上两家去麻地里找,结果是他们在东面喊,灵巧在西面应,他们在西面喊,灵巧在东面应,在地中间喊,灵巧在两头应。父母心生一计,让两家娶亲的从地两头割麻子,谁家先找到人就嫁给谁家。两家娶亲的几十号人便从两头割麻子,割到只剩一棵时,灵巧拔起麻子,夹于两腿之间,腾空飘然而去。 灵巧腾云驾雾,首先来到马村舅舅家,希望得到舅舅的同情,在舅家暂住,谁料想舅舅不但不答应灵巧的请求,反而把她痛骂一顿。灵巧万念俱灰,不得不选择修行之道,于是径直驾麻子来到石室山,见庙门口有一顶草帽,知已有仙人在修行,灵机一动,把一双麻鞋放在了草帽下面。不久,果有仙人云游而归。见到灵巧说:我在此地修行多年,谁让你占我之地?灵巧问其证,仙人说为草帽,灵巧说,我的鞋在下,你的草帽在上,说明我先到来。那位仙人微微一笑,驾云往介休绵山去了。从此灵巧在此石室山灵泉洞身披麻衣,日日苦心修炼,终成正果,因其身披麻衣修炼成仙,故被称为“麻衣仙姑。” 不知过了多少年,桑村一个摇货郎的路经汾阳石室山时,看到一个玉质仙颜的红衣少女,攀谈起来。少女对货郎说:我也是桑村人,咱们还是乡亲呢?我就是多年前出走的麻衣仙姑。听说咱那里旱的厉害,你就让咱村的人来接我吧。说罢,忽然不见踪影。 货郎丢下生意,赶忙往村走,把遇到仙姑的事告给人们。人们也听老人们说过好多年前有一姑娘乘麻腾空而去,不知下落,此神女可能就是那个灵巧姑娘。人们得雨心切,急忙组织人马,准备香烛供品,抬上轿子,在货郎的引导下来到石室山,接上仙姑往回返。谁料回到村里,揭起轿帘一看,仙姑竟变成了一个瓷水瓶儿,当即普降甘霖,解了大旱之危。此后,每逢大旱,必抱上瓷瓶去石室山接麻衣仙姑祈雨,每祷必应。桑村人为感谢仙姑恩德,在村修建麻衣仙姑庙一座,塑了神像,终年供奉。 清乾隆40年《重修麻衣仙姑庙碑记》载:“余邑桑村素有麻衣仙姑庙,不知创建自始。父老所传闻,生于汾邑洪哲里,隐于石室山灵泉洞,麻衣草履修炼成仙。嗣后凡远近居民,有求必祷,无祷不应,感通之妙不可思议。岁旱祈雨,甘霖应祷而施,更屡著灵显,记曰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兹之所建谅非淫祀可知。”民国10年《重修仙姑庙碑记》载:“民国八年,己未六月大旱,秋苗之出土者将就槁焉。邑人之汾阳石室山灵泉洞,祈祷于仙姑,予步行十五里,迎仙姑舆于郊外。是日炎威如故,有云辄被风飘散,私心窃计,旱象若是,仙姑虽灵安得骤然民望哉?既而奉仙舆入庙,焚香礼拜,浓云密布,移时降甘霖三寸。越日又雨,既沾既足,苗之槁者勃然以头,岁则大熟。一时远者近者齐来顶礼,感颂仙姑之灵异,不置夫有功于民者则祀之。”从《汾州府志》、《碑记》等史料中看出唐时就有麻姑庙,到明代洪武年间仙姑威灵甚高,开始时只是桑村一社去祈雨,发展到北关、堡子村、南关、私评、岳村、冀村、韩村、麻家寨、杨家寨、武家寨、乐村、桥头、东夏祠、西夏祠、北夏祠、孝义镇、马村18村,后增加到24村(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土堂、里洪)。祈雨活动也由民间主办改为县令直接下文、拨银,并参与的半官办活动。现在,每逢农历7月26日,桑村出嫁的姑娘们都要自发回村给仙姑过生日,以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麻衣仙姑祈雨相关的庙宇麻衣仙姑庙。位于文水县城东北2华里的桑村,据碑文载,唐时已有此庙,现存庙宇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421年),明嘉靖39年《建仙姑锡雨记》载:“我文邑地之相去一有余里,邑东北升泉都名桑村,有姑正殿五楹,饰用金漆,绘以文藻,焕巍峨之形,俨如在之势。考创建未详何时,究重建洪武季也。”清乾隆40年(1776年)、民国10年(1921年)两次重修,1996年落架重修,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 仙姑庙座北向南,是以正殿、戏台为中轴线的对称四合院布局格式。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内塑麻衣仙姑神像一尊,神像两侧摆放雕花仙姑楼轿、梳妆台,楼轿前放供桌香炉;西面摆放出行鸾驾、金瓜、斧钺、朝天镫、龙头等,并放有宝瓶供桌。殿内三面墙上画满了壁画,西墙上画有仙姑到灵泉洞后修炼的过程,诸如道童烧水送水、南海观音念经度化、拜见西海龙王等,夹间搭勾云、馍馍花云、瓦桶桶云等各种可能下雨的云纹。东侧壁画主要画麻衣仙姑的生活,如徒儿给生火做饭、背柴等、观音菩萨带上拜见东海龙王、升云降雨、雨后人们打场、五谷成堆及祈拜等。北面则画以各种花草虫鱼等吉祥纹饰。殿门对联为:“积德配天地,行善贯古今”、“仟本淑女苦修得道石室山,姑乃佛子救世显圣灵泉洞。”东西厢房面阔各三间,单檐硬山顶,对联为“仙姑传说成佳画,万众乐道谱奇文”、“巧手难画仙家意,诚心百感佛先知”,紧靠厢房,东西各有木结构二层看台一座,建筑结构精巧。东西偏殿面阔各三间,卷棚顶,东偏殿供奉送子娘娘,门口悬挂大铁钟一口,上刻:“离地狱,愿成佛,出火坑,度众生。闻钟声,智慧增,烦恼轻,菩提生”,门上有“紫竹林”匾一块,柱上挂有“多行善后嗣显荣,广积德子孙昌盛”对联一副;西配殿供奉眼灶爷爷,挂有“一池莲”匾一块,“心清则目明如镜,意静乃眼亮似灯”对联一副。戏台座南向北,面阔三间,卷棚式顶,书对联“装忠饰奸褒贬人间善恶,出将入相演古今事非”、“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三副。悬山式钟鼓二楼分座戏楼两侧,雕工精细,结构讲究。 洪福寺。位于文水县城10华里处之马村,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现仅存残破窑洞4孔,其余建筑均毁。正殿面阔3间,内塑法身、应身、报身三尊佛像,塑有十八罗汉佛像,东西配殿分别供奉弥勒佛和文殊菩萨,东西偏殿供奉千手观音菩萨和铁制南海观音菩萨。山门侧建有钟鼓二楼,大门内东西分侧塑有四大天王神像。殿内佛像栩栩如生,异常逼真,拆庙时,部分塑像被送往晋祠和卦山天宁寺。 石室山仙姑庙。距文水城120华里,位于汾阳郝家庄村后石室山黄芦岭南。始建年代不详,唐代贞观年间,麻衣仙姑来灵泉洞修炼时就有三清神像三尊,清代乾隆47年、42年、民国13年分别重修。有正殿3间,供奉三清,有献棚、牌楼各一座、山神殿一间,东西两侧各修有窑洞4孔,外建门楼一座。现殿宇已毁,只剩残破灵泉洞石窑一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