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麻坡 |
释义 | 基本信息麻坡-Muar是柔州古镇之一。 Muar是马来语,原作muara。传说公元500-700年间,苏门答腊岛马来王国国势强大,常有商队往来苏岛与马来半岛。当他们发现宽阔的麻河河口时,便把它叫作“河口”(muara),于是就有了“Muar”这个名字。 除了muara这个讲法,还有muak和mu'ar的说法。 Muak也是马来,意思是划船划得很厌倦。这个说法可以见于森美阑米南加保人的历史记载。至于mu'ar则是印度文,是弯曲的河的意思。无论Muar是由muara、muak或者mu'ar演变而来,其名字的来由都是与麻河密切相关的。 麻坡又被称为“香妃城”,来自于它的另外一个马来名字──Bandar Maharani的意译(Maharani是皇妃的意思)。如果直接音译,就是“马哈拉尼”,所以也会以“马哈拉尼市”代之。 历史19世纪,麻坡是君主制的小镇。1855年,当苏丹阿里把柔佛州的管理权交给天猛公达因。伊布拉欣(TemenggongDaeng Ibrahim)时,麻坡依旧为苏丹所统治。直到1877年,当苏丹阿里年老病逝时,天猛公达因。伊布拉欣的儿子阿布巴卡(AbuBakar)继承皇位时,麻坡才转为阿布巴卡的统治。 麻坡港镇的开发是潮籍华侨蔡大孙是重要的功臣。港主制度(Kangchu System)始于1833年。当时,柔州天猛公(Temanggong-总督)伊布拉欣为开发柔州,就自新加坡等地招募华人前来垦殖,并实施港主制。 谓港主(Tuan Sungai),是向天猛公纳贡赋税而获得港契(Surat Sungai),因此拥有土地开发权的人。港主可说是土地开拓的主人。蔡大孙是于1884年从天猛父阿姆峇加得到麻坡港的港契。 后来,蔡大孙被封为华人甲必丹,负责建设麻坡镇。蔡大孙是潮州人,他招募其同乡沿麻河下游一带种植胡椒、甘密等农作物,促进麻坡早期的经济发展。所以,麻坡的开发可以说是潮州人的功劳。自1884年至1940年左右,作物生产主要以胡椒、甘密为主。1920以后,树胶取代胡椒、甘密而起。1910年后大量移入的永春与漳泉人,他们主要从事于树胶种植,这时他们在麻坡的经济地位也就日渐重要起来。 蔡大孙任甲必丹时期,麻河先后设立二十个港。东南岸的十三个港及其港主分别是:头条港-林忠亮、二条港-刘三发、三条港、四条港-蔡菝九、五条港-陈裕源、六条港-余任发、七条港-陈自然、八条港-巫三妗、九条港-巫所恩、十条港-陈亚良、十一条-刘才源、十二条-陈亚三、十三条-杨亚大。西北岸的七个港和其港主则是:利丰港-张亚合、长发港-余云亭、玉射港-袁财源、刘厝港-许淑孝、老巫许港-林忠亮(兼)、新巫许港、吧冬港-许必恭。 五十年代的麻坡,当时中化中学的师资阵容强大,是众多华文中学的佼佼者。这是因为在我的祖辈的那一代人(战前),家境富有的人会把孩子送到中化去读书。他们大学毕业后,有的留在中国,而有些不但回来中化执教,还把一些中国籍的朋友带到这里教书。当时中化教师之中,有不少作家、画家、书法家、诗词大师、声乐家、戏剧家。校内的课外活动也很多,如文艺组、英语组、戏剧组、写作组等。文艺活动蔚为兴盛,无论在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等皆有不俗的表现。因此,麻坡也有“文化城”的雅号。 后期发展步伐缓慢,被戏称“退休城”。 近来,由于家具业的勃然发展,也被称作“家具城”。 简介在麻坡市区以华人居多,又以福建人占大多数,而潮州人在当中也占相当比例的人口。而马来人则多数聚居于市郊,还有少数印裔,多数在麻市经营小生意。 麻坡华人年轻一代多数用华语沟通,而年长一辈则用各自方言。 其中多数使用福建话的人居多。 马来人与印裔则使用各自语言,马来语和淡米尔文,还有少许使用英文者。 麻坡华人多数信仰佛教或道教,也有少些基督教与天主教徒,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 印裔则印度教或基督。 麻坡也称文化城,文教团体林立,宗乡会馆也不少。其中有福建会馆,永春会馆,潮州会馆,广东会馆等。麻坡关圣宫醒狮团连夺十五次世界冠军,称之为狮王之王,而麻坡野野街小龙队及中华国术进社舞龙队也扬名神州大地,称之为龙王之王。 很明显的在文化上取得很大突破。 麻坡以福建永春人为多,方言也以福建话为主。麻坡的地方戏曲以福建戏较多,当时比较著名的有新明舞台等。启智会堂里,活动的会员中,早年也有一些亲中国国民党。麻坡当时也有三青团(三民主义青年团),资料可从其社团的活动刊物中寻找。麻坡的“六君子”在文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少贡献。业余儒乐社为汉剧,南亭音乐社为潮剧,而茶阳剧社为京剧。在以古诗词为主的南洲诗社中,李冰人为麻坡著名的诗人。艺术方面,麻坡也出现著名的书法家或画家,如陈人浩、陈培仁、陈庆昌等。画家方面有陈培仁及刘抗等。 华文教育 麻坡有中化五小(中化1A,1B,2A,2B,三小),中华基督小学等。中学方面有中化中学。中化中学在1912年成立,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麻坡的“中化”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中华”,那是因为本来是有“中华男校”和“化南女校”,后两者合并,形成男女同校。各取一字形成“中化”。 文化宗教在麻坡市区以华人居多,又以福建人占大多数,而潮州人在当中也占相当比例的人口。而马来人则多数聚居于市郊,还有少数印裔,多数在麻市经营小生意。 麻坡华人年轻一代多数用华语沟通,而年长一辈则用各自方言。 其中多数使用福建话的人居多。 马来人与印裔则使用各自语言,马来语和淡米尔文,还有少许使用英文者。 麻坡华人多数信仰佛教或道教,也有少些基督教与天主教徒,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 印裔则印度教或基督。 麻坡也称文化城,文教团体林立,宗乡会馆也不少。其中有福建会馆,永春会馆,潮州会馆,广东会馆等。麻坡关圣宫醒狮团连夺十五次世界冠军,称之为狮王之王,而麻坡野野街小龙队及中华国术进社舞龙队也扬名神州大地,称之为龙王之王。 很明显的在文化上取得很大突破。 麻坡以福建永春人为多,方言也以福建话为主。麻坡的地方戏曲以福建戏较多,当时比较著名的有新明舞台等。启智会堂里,活动的会员中,早年也有一些亲中国国民党。麻坡当时也有三青团(三民主义青年团),资料可从其社团的活动刊物中寻找。麻坡的“六君子”在文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少贡献。业余儒乐社为汉剧,南亭音乐社为潮剧,而茶阳剧社为京剧。在以古诗词为主的南洲诗社中,李冰人为麻坡著名的诗人。艺术方面,麻坡也出现著名的书法家或画家,如陈人浩、陈培仁、陈庆昌等。画家方面有陈培仁及刘抗等。 大众设施麻坡有一个著名公园“黄金丹绒”。 靠近海边与麻河间。 有儿童游戏设施与运动设施。 许多人喜欢到这晨运是一个老少皆宜的好去处。 麻坡还有一个体育场,许多学校在那举行运动会。 从前有个游泳池,可惜被遗弃了整十年。 麻市有两座巴刹,大巴刹位于大马路另一个则在四马路。 有两个车站,都位于大马路。 不过一个在麻桥左侧另一个在右边,各分为长途站与短程站。 还有一个码头,可往印尼好些地方。 麻坡美食麻坡虽然是弹丸小地,却拥有美食天堂的称号.这的小吃闻名遐迩,令食客十指大动. 走过了六十年风雨路的四马路"贪食街",是老饕寻找美食的天堂。经历半个多世纪依然毅力不倒.是麻坡最有历史性饮食街道。那里有美味的乌打,香喷喷的沙爹,令人漼涎三尺的蚝煎,闻名的卤鸭,香脆的五香和许多的道地美食和糕点。另一个著名小饭中心是文打烟小贩中心,同样可找到以上美食。 另外,位于三马路与四马路之间有两挡非常具有传统风味的海南鸡饭球,鸡肉嫩滑饭又香。 除此之外,荣成饼家更是旅客非到之处。在那可买到许多传统的糕饼。喜欢肉干的朋友可到源珍香肉干选购各式肉干,其中有驼鸟肉干,娘惹肉干等等。在麻坡交通局对面,最近新冒起了一间街头面包,店里的面包种类繁多且用料新鲜美味。 如果想要到餐馆进食,不妨去著名酒楼~泉珍酒楼(招牌菜~红烧排骨),新奇珍酒楼或星星小食尝一尝。 喜欢喝咖啡的话,麻坡有家著名传统咖啡店号才记434咖啡.家喻户晓,咖啡香浓可口.此家可买到各种类咖啡粉.434品牌是由其早期的电话号码而来.熟客耳熟能详. 想吃海鲜,可到麻坡巴冬品尝,新鲜又廉宜.那儿著名烧鱼与亚叁鱼. 华族美食乌打乌打是以新鲜的马交鱼为主料,再配以十多种调味料,如大葱,辣椒,椰浆,胡椒,蒜头等再用亚答叶包裹.烤上数分钟就可食用. 早期最著名的是汉记乌打,现在麻坡随处可见.已成为麻坡人不可或缺的小点.除了现烤现吃的只状乌打之外,也有盒装未煮的乌打。买回家放在冰箱里雪藏,可收藏两三个月,解冻十五分锺,再蒸十五分锺即可食用,别有一翻风味。除了一般较受欢迎的虾馅和鱼馅之外,也有苏东馅的鸟打。 蚝煎蛋和蚝煎成状再加上蜀粉,成了香喷喷的美味佳肴. 烧鱼新鲜的鱼放加上辣椒,放在香蕉叶上烤 海南鸡饭球把饭捏成球状,麻坡鸡饭球体积如网球状而马六甲的如鱼圆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