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骆世明 |
释义 | 骆世明,男,1946年4月生,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所长。在研究方面围绕农业生态学,先后开展热带亚热带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水稻高产栽培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农区植物间的化学相互作用研究,引进牧草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等。南方红黄壤研究课题2002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编的《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材)获2005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主讲的课程《农业生态学》2006年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个人简介1968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1968-1978在广东省信宜县农业局任农 业技术员。1978-1982在华南农学院读研究生,其中1981年6月-1982年6月得到联合国资助在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所进修农业生态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87年聘为副教授,1992年聘为教授。1992年出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到2006年5月任学校校长。1989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教育工会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2007年8月22日,骆世明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应用生态学》副主编,《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编委。在教学方面主要开展农业生态学的本科教学和生态学进展、生态系统分析的研究生教学,在教学中进行了学科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建设、计算机程序编制等。 名师心得一个好的教育体系和一个好的老师一样都需要兼顾学生心智的个性发展和知识体系的逻辑发展。兼顾得好,教育就成功,兼顾不好,教育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偏重知识体系,忽视个性发展就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意。偏重了个性发展,忽视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掌握就容易丧失创新的基础。如何兼顾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的。对于具体的教育对象,最求兼顾的努力无止境,只有更好,而没有最好。东方教育在传统上比较重视知识体系的逻辑发展,特别注重概念的完整,推理的严密,理论体系的完整,并要求学生对体系有完整掌握。西方教育在传统上比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尊重学生的意愿、兴趣、选择和创意,希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根据所教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平衡好这两个方面。一般来说,课程涉及的对象具体、知识体系完备、逻辑性强的,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对这个学科体系的把握。对于课程更加需要表达人的主观意识、感受、意愿的,可以更多调动学生的主观创意。对于自觉、敏感的学生,应当更多鼓励其自信心,促使其个性和潜质的充分发展。对于个性强的学生,注意引导他对多姿多彩的客观规律的兴趣。 名师寄语教师和学生是天生的一对。学生要老师教得起劲,先要自己学习起劲。老师希望学生学得投入,自己先要教得投入。老师的言行举止、学术涵养、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又会引起老师深刻的思索和不断的自我更新。师生关系的深刻程度是超越时代、超越利益的。“桃李满天下”是教师对学生全心奉献的结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学生向老师虚心学习的必然趋势。 名师名言这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学科交叉广泛,知识更新加快,作为老师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在中国,现正处于一个崛起的时代,也是一个容易浮躁的年代,把握时代脉搏、守望精神家园、维护道德伦理是老师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还要带好学生做人。 名师先进事迹骆世明教授,1946年4月生于广东台山,1968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1978-1982在华南农学院读研究生,其中1981 -1982到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所进修。毕业后留校工作,并于1987年聘为副教授,1992年聘为教授。1992年出任学校副校长,1995年到2006年5月任学校校长。在25年多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骆世明教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科学研究,爱岗敬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表现出良好的名师风范和科学家风采。 热爱农业,重视实践,关注前沿,勇于开拓。骆世明教授从大学时代起,就十分热爱农业。当时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农业的问题。大学毕业后下到广东基层农村,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农业生产指导工作,一干就是10年,通过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锻炼,为他日后的农业生态学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在科研与教学过程中,骆世明教授十分重视实践,不仅他自己身体力行,一有机会就下到基层考察,亲自下田进行观测实验,而且他还要求学生和年轻教师要尽可能到生产第一线去锻炼。骆世明教授不仅重视实践研究,而且还重视理论研究。他思想敏锐,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骆世明教授1981-1982年到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所留学,是我国较早接受西方生态学教育的中国学者。回国后,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农业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对华南地区热带亚热带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高畦深沟等模式)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带规律性的理论见解(如人口密度梯度理论、城乡经济梯度理论等),研究和总结了一系列生态农业模式和相关的关键生产技术。 重视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致力于农业生态学人才培养。骆世明教授与其导师等同志先后于1981年、1983年和1984年开展了3次全国农业生态学培训会议,为当时我国农业院校培训了大量的农业生态学师资力量与科技人员。1988-1993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工作期间,开设《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概况》课程,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1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人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院校陆续设立了应用生态学课程,我校是最早设立《农业生态学》课程的农业院校之一,1987年骆世明教授编著出版了我国较早的《农业生态学》教材,连续加印4次,近2万册才满足了当时的需要。该书获得了1992年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图书奖。国内后来多本农业生态学教材都参考了该书的内容。2001年,在10多年的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骆世明教授又重新组织编写了一本面向21世纪教材《农业生态学》,该书2005年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目前已印刷4次,印数达30000多册,成为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备教材,对全国农林院校农业生态学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了进一步推动生态学专业的理论与方法论教学,1996年、2004年、2005年骆世明教授先后组织编写了《农业生态系统分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导论》、《普通生态学》(“十五”规划教材)等系列全国教材。目前正在组织编写《农业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指导》、《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学》系列丛书。在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科的建设方面,在骆世明教授的领导下,经过近20多年的建设,生态学科现已发展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和农业部重点学科,并具有学士、硕士、博士授予权,现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全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人师表,谦虚豁达,诲人不倦。骆世明教授为人正直,以身作则,以人为本,十分注重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他始终坚信“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骆世明教授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先后担任了《农业生态学》、《生态学进展》、《现代生态学进展》、《农业生态系统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上,他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内容生动有趣,同时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主讲的课程《农业生态学》2006年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因教学工作成绩突出,1989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教育工会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奖章,并多次荣获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奖。骆世明教授为人谦逊,平易近人,身为校长和国内外知名专家,但他丝毫没有校长的架子。他始终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彼此可以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同时,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以及学校的教学研究项目“非环境生态类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副主持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1世纪生态学人才培养与就业模式研究”,先后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2项。骆世明教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热爱他的学生,用心血浇灌教育园地,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现已是桃李满天下。他先后为成百上千名本科生授课。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多名,博士研究生1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6名。其中,有10多名研究生现已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成为生态学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1名研究生论文2006年度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多名研究生获“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 与时俱进,勇于探索,精益求精。骆世明教授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在科研与教学上始终未放弃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学习和涉猎,包括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编程语言、生态模型、景观生态学、多媒体手段等方法的学习,在研究方向上能够不断抓住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适时为年轻人提出新的研究领域,如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等领域。骆世明教授在科研上从不浮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先后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以及地方横向项目等30多项,撰写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或专著10多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多项。 所属专业领域、学校文字介绍华南农业大学是广东省和农业部“九五”、“十五”共建“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已有100年(1909-2009)的办学历史。华南农业大学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82个本科专业,有 8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9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其中,申请人所属的专业领域——农业生态学科在本校的发展历史较长,该领域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丁颖院士开展的全国性水稻生态学协作研究。经过40多年的发展,本校的生态学科现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和农业部重点学科,并先后列为省部共建“211”工程的“九五”、“十五”重点建设学科。本专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授予权,现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全程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领域以研究热带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形成、演变和系统优化与调控规律及可持续发展为特色,突出生态系统内部生物间化学关系和营养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在化学生态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以及绿色食品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校是国内最早开展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单位之一,对我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