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洛阳古代艺术馆 |
释义 | 洛阳古代艺术馆的前身为洛阳博物馆,1980年一分为三:洛阳博物馆、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和本馆,本馆设在明清古建筑群关林庙内,关林是1963年首批公布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传为三国蜀将关羽葬首之所,因关羽被封武圣,以礼制其葬地称“林”。这是一处按照宫殿格局修建的古建筑群,包括庭院两重,殿宇三进,石坊四座,廊庑厅堂百余间,占地近180亩。布局严谨壮观,宫殿堂皇,隆冢丰碑,古柏苍郁,景色幽致,为洛阳三大旅游景点之一。 创建历史现存建筑最早的二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之前,随步兴工的有大殿、拜殿、寝殿、钟鼓楼、仪门(原大门)等,奠定了关林的主体。 到了清代,再添建大门、围墙、碑亭,庙外立坊表、建戏楼,形成今日之规模。整组建筑平面布局呈内外两室的"回"字形,明代所建的内层封闭狭长,中央为核心建筑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属砖木结构的单檐庑殿式,下以高台为基,前有曲栏环围,门窗木雕彩绘,檐下斗拱华繁,上用琉璃瓦覆顶,显得宏伟壮观。其他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保留古建传统特点。清代扩建的大门和围墙,把所有殿宇和高大墓冢围在其中,与外界隔绝。舞楼独立院外,与大门相对。庙内遍植翠柏700余株,最大树龄达六七百年,多数在400年以上,赤柱碧瓦掩映在一片古柏林中更显清幽肃穆。 1980年在庙内设置石刻专题博物馆一一洛阳古代艺术馆,共收藏上起东汉、下迄民国的文物1103件,其中一二三级品528件,均由洛阳及其周围地区出土。从文物形体和内容上将其分为造型石刻和文字石刻,并据此改建庙内原东西厢房,开辟出石刻艺术和碑刻墓志两个陈列室。 石刻艺术陈列室石刻艺术陈列室展出利用各种雕刻技法刻凿而成的造型石刻70余件,包括世俗类和宗教类两种。世俗石刻以用于陵墓和宫苑为主,宗教石刻有佛教和道教之别。在陈列时以朝代先后为序,从形体上表现了历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发展。东汉圆雕威猛雄劲,反映帝王之都物阜民丰后精神生活的昌兴。北魏鲜卑与汉族融合,画像石棺、棺床雕刻繁褥,包含的羽化升仙思想发展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此时佛教空前繁荣,佛像面容清秀,服饰褒衣博带,为汉化后形成的本土艺术形式。唐代石刻达到顶峰,普遍造型丰满,气势宏伟,刻工精良。帝陵石雕阵列威严,布局排列形成定制。宗教石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除继承以往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龛外,还大量使用石佛塔,出现石经幢。宋朝之后,洛阳仅保留陪都之位,石刻神态、力感远不及前,但细微工整,富有生活情趣。金元明清,洛阳降至府城,石刻也成象征性偶像。展出的东汉石辟邪昂首阔步、气势威严,雕刻简洁质朴,粗犷豪迈。形象以禽兽为本,利用写实与想象,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动物造型,为东汉圆雕艺术精品。 碑刻墓志陈列室碑刻墓志陈列室展出石刻438方,可谓一部石史,记述了洛阳历史上达官贵戚的生前活动。他们卒后恐陵谷变迁,遂勒石延阴,竖于墓前的称墓碑、墓表,埋入地下称墓志。其内容涉及社会变革、经济贸易、赋税徭役、历史地理、职官族籍、姻亲关系等各方面。因是当时人撰写,相对准确可靠,具有补史、证史、纠史之功。碑志时代蝉联,自成体系。早期形制多样,甚至有碑穿遗痕。北魏趋于正规,多为方形,大小与墓主地位相应,反映等级差别。唐代则刊刻撰、书、篆盖人姓名者多见,志石侧面和志盖常镌花纹。宋志自由活跃,庄重严肃大不如前。到了明清,墓志制度崩溃,一味追求大而厚重,并出现碑志并用情况。碑志多以内容见长,其中不乏史载典著之人,如魏孝文帝子女墓志、唐相李德裕亲为夫人撰志、宋欧阳修撰文的王汲墓志等。但书法价值也不容忽视,书体包括汉代篆、隶,北朝魏碑、唐宋行、楷,不仅为研究书法演进提供了实物例证,而且名家手迹如蔡邕、徐琪、史维则等也可见一斑。陈列的曹魏王墓墓碑,清代出土时一半刻成、一半未刻,朱色界格依稀尚存,从而看出早期碑文雕凿程序。 参观指南地址:洛阳市关林镇关林庙 邮编:471023 门票:20元/人 开放时间:夏8:00:—18:30 冬8:00—17:3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