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洛学书院
释义

洛学书院,明清河南睢州(今睢县)著名的书院,清代著名学者田兰芳曾讲学其中。洛学是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宋代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又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宋明理学是宋代之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清代睢州旧洛学书院为雍正年间睢州知州刘蓟植创建,嘉庆三年(1798)被水淹没。道光年间知州马恕求借睢州州署之西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府第部分建筑改建而成,随与州署相邻。清咸丰九年(1859),睢州州署被乱兵焚毁,遂与袁尚书故宅相通,而官方又无力承修,一时间,睢州州署和洛学书院均合于袁可立府第,其著名的“石仙堂”成了洛学书院山长(校长)讲学的圣地,一时间弟子云集,颇负盛名。而其时的袁尚书后人和袁氏家祠仍居其中,为一州盛事,田兰芳《逸德轩文集》有其为袁可立仲孙袁赋谌为诗为文数篇,可考书院当年轶事种种。

光绪年间,开(开封)、归(归德)道陈彝上任时,出千金重建洛学书院,遂于袁可立府第东半里购蒋氏宅基修建,至光绪十七年(1889)方告成。洛学书院迁出后,睢州州署遂与袁尚书后人合居一处,门楼匾额照旧悬焉。《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今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与南坡之袁家山脉络联贯,为尚书园宅范围中地无疑也。后楼下为明末许定国刺高杰处,楼上不设棚板,以作后来纪念焉。”

又载:“ 按许定国刺高杰处相传在今洛学书院后院藏书楼下,……当时其宅本袁尚书可立府第,不知何以为许贼占据。想闯贼破城,袁氏避乱外处空其宅,故许得宴饮行刺其中也。至今楼不设棚板以为纪念,此次睢之大乱杀掠之惨又甚于失城之时焉。”

袁尚书府第门前即为睢州东西通衢,辕门外的两个“袁尚书大石坊”甚为壮观,左曰“三世司马”,右曰“宫保尚书”。光绪十七(1891)年,知州王枚听信巫师关于“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袁尚书双牌坊阻挡了他的官运风水,在会首殷国有的丛勇下,借故大石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将之强行拆毁。尚书后人因为捐借宅第为书院和州署竟引出新任知州拆毁其祖先牌坊的灾祸。知州王枚对前明名器如此毁劫,也引起了睢州公众的不满,袁尚书后人上控京师数年,睢阳戏曲名人张广义编有《王玫砸牌》一戏流传于世。清光绪十八年,知州王枚在自己任知州时所主修的《睢州志·公署》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特列“袁尚书大石坊”一条进行自辩,这是清光绪十八年王枚主修《睢州志》中唯一列单条进行详细记载的一个牌坊。今之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书院创于雍正时刘公蓟植,后(嘉庆三年1798)没于水。道光(二十七年1847)时马公(恕)移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宅,与州署邻。咸丰九年(1859),署焚于火,有司者不及修葺,墙既仆,与书院通,因假而宅焉。久之,州署止存东厅一所,门亦废,塞出入书院之门。前开归陈许道陈公彝升任时,出千金令王枚别建洛学书院。遂于东半里许购蒋氏宅基。鸠工庀材,光绪十年冬告成。而假为州治者犹悬“洛学书院”旧额如故。(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公署》)

旧洛学书院,乾隆二年(1737)州牧刘蓟植建于奎楼之北,嘉庆三年(1798)没于水。旧移洛学书院在州署之西,系袁氏故宅(袁可立)。道光二十七(1847)年州牧马恕修月课考试,应用器具咸备。咸丰九年(1859)州署灾,借为治所。(光绪十年1884年)新建洛学书院在东大街,系蒋氏故宅。前开归陈许道陈公彝,前归德知府李廷箫、知州王枚捐俸合建。……文正逝世雍正间,州牧刘君蓟植创建洛学书院。乾隆时州牧张君足法移建于署东社,以学文正之学。此洛学书院之有其地也。岁久遭兵燹,官署十不一二存,遂并入书院据焉。光绪癸未,仪征陈公六舟自滇来豫,道谒文正祠,询及书院,怅然,欲别建之。商诸郡守李公,州牧饶君,未果而饶去任,枚来承其乏。于是陈公捐俸,由郡遴元来睢,于署东购蒋氏宅令枚重建。今洛学书院面阳背阴,高墙厚闳。(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学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