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落城村
释义

1、贵州省紫云县火花乡落城村

落城村是贵州省紫云县火花乡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该村把“发展火花水牛、重塑形象”为增加农民收入突破口,争取了县畜牧局的帮扶支持,另辟蹊径,种草养牛,初见成效。

落城村有着“天然温室”的气候优势,土地资源丰富,牛群基础广,户均3头牛。但受传统饲养习惯影响,加之火花冬季干旱时间长,天然草根本无法在干燥的土地上生长,无法满足现有牛群食草的需要,致使火花水牛被人戏称为“狗牛”,进不了市场,经济效益低下。去年秋冬时节,该村在县畜牧局的帮扶下,成立了种草养牛协会,利用良田沃土种植了“黑麦草”500亩,由于气候适合,长势良好,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

草场丰盛,群众养牛积极性有了大大提高,但由于传统饲养方式,人畜共居造成环境卫生极差,为还一个“村容整洁”的落城村,如今县畜牧局又帮扶该村兴建“集中圈养”式牛圈8个,目前牛圈正在施工之中。待新牛圈竣工之后,局里将无偿为8户示范户购牛,并派专门技术员长期为广大农民提供养牛技术指导。

2、山东省金乡县兴隆乡落城村

[luo cheng cun]辖孟庄、郝庄、东王庄、后王庄、前王庄、赵庄、李庄、张庄、落城集9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孟庄。

孟庄[me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63户,240人,耕地面积42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据《孟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孟姓由金乡城东孟庄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孟庄。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郝庄[hao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7条,东西街4条,200户,401人,耕地面积64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末清初郝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郝庄至今。

东王庄[dong w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1条,24户,70人,耕地面积142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据《王氏家谱》记载:清初王姓来此建村,因有前、后王庄,故以姓氏方位取名东王庄。

后王庄[hou w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5条,东西街2条,59户,252人,耕地面积6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末期王姓建村,以姓氏方位取名后王庄。

前王庄[qian w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13户,42人,耕地面积115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末年,王姓来此建村,因后边有后王庄,姑以姓氏方位取名前王庄至今。

赵庄[zhao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1条,1户,5人,耕地面积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末清初赵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赵庄。有一古寺名“宏寺”,建毁于何年不详,现有断碑为证,留下很多传说。

李庄[li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0条,1户,1人,耕地面积2.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末清初李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李庄。

张庄[zh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60户,230人,耕地面积31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末清初张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张庄。

落城集[luo cheng ji]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93户,256人,耕地面积453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据《碑文》记载:明末清初,计划在此修城一座,取名落城。相传有一风水先生说:“此地没有筑建监狱的地方,此城修后必定凶多吉少”。修城计划就此告吹,城池虽没修成,但落下1个集市。故称为落城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