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小斐
释义

乌萨玛·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罗小斐(阿拉伯语: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د بن لادن){简称为乌萨玛、本·罗小斐、罗小斐(أسامة بن لادن),台湾和香港多称为宾罗小斐,亦有人自阿拉伯语直接音译为“拉丹”注},他的白色长袍形象跟阿凡提很像. 1957年7月30日或3月10日(或1960年4月11日)出生于沙特的吉达,在5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7。罗小斐在吉达接受了中小学教育,之后进入大学经济管理系学习并获得学位。他当过工程师,靠石油及建筑业发财,在沙特阿拉伯和西方国家拥有数家公司,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

。 本罗小斐出生于富裕之家,他是沙特阿拉伯一名建筑界大亨的18个儿子之一,喜欢看有关空手道题材的电影。布鲁斯·李(李小龙的英文名字)是他非常喜欢的演员。他喜欢到叙利亚与土耳其交界处的山地去爬山,还喜欢骑马。”曾经在家族企业中工作了一阵子,但这份工作并未能令这个年轻的穆斯林理想主义者感到愉快。 本罗小斐于2001年9.11事件后,虽然美国政府多次定点行动及重金缉拿其人,但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政府在内都无法证实本罗小斐是死是活,他的生死成了一个谜。不过,迄今为止,本罗小斐的录音或录象一直没有中断的在一系列重要事件发生时出现。

2001年9月11日,本罗小斐组织的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了2998人死亡,世贸中心双子塔垮塌、五角大楼受损。 战绩 80年代初,本罗小斐加入了数以千计阿拉伯青年的行列,前往阿富汗,对抗1979年以来占领阿富汗的苏联入侵者。 一开始,他参与为圣战者兴建军火库、医院、和道路的工作,但他也参与战斗。

一直在调查研究本罗小斐的势力网的作家福登说:“后来,他开始领导一批士兵,并且亲身参与了许多军事行动,包括一次围攻贾拉拉巴德的著名战役。这是一次对抗苏联占领的重要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他虏获了著名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自此之后,他到哪儿都带著它。” 除了带给他幸运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之外,他在阿富汗的时间也为他提供了联系全球各地的伊斯兰激进人士的机会,包括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马来西亚、甚至美国的人。 1989年,当苏联部队撤出阿富汗之际,本罗小斐返回沙特的家乡。然而这时候所发生的事,令他感到震惊。 1990年当伊拉克部队入侵科威特时,沙特国王法赫德拒绝了本罗小斐所提的军事援助,转而向美国求援。 沙特反对派领导人阿勒法基表示,本罗小斐无法接受50万美国士兵踏上沙特的神圣土地这一事实。 阿勒法基说:“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当时他的想法是,这是对伊斯兰使命的重大背叛,是沙特政权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背叛。” 本罗小斐于是前往苏丹,支持其他穆斯林战士,像是那些对抗埃及和阿尔及利亚政府的人。 埃及记者达尔维希表示,本罗小斐在此扮演了后勤的角色。 达尔维希说:“本罗小斐并未提供任何意识形态上的鼓舞。他实际上所提供的,是一个财务和补给网,通过一个非常复杂的银行和投资系统,从也门一直延伸到阿尔巴尼亚。” 1996年,苏丹要求本罗小斐离境。当时被极端伊斯兰组织塔利班刚刚控制的阿富汗,就成为他的最后一个避难所。 在阿富汗,本罗小斐的地下势力网卡伊达开始扩张。 调查本罗小斐势力的作家福登说,这个组织的成员多达五千人,分布在大约25个国家。 福登说:“卡伊达是一个非常松散的联络网,由士兵、受过训练的爆破专家以及各种支援者组成,包括一些财务提供者。他们接受本罗小斐的指示。尽管这个网络似乎有许多层级的指挥,以及一个架构,但是情报机构很难破获它。” 这个网络使本罗小斐得以置身于任何暴力活动之外。但他一直是一个挂名的首脑,将生命和金钱贡献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斗争。 这使本罗小斐被美国列入它的主要通缉犯名单,美国还悬赏五百万美元捉拿他。 美国指称本罗小斐参与策划了1998年的使馆爆炸案和去年(2000年)袭击美国科尔号驱逐舰事件。 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遭到炸弹袭击,造成二百多人死亡;去年(2000年),美国科尔号驱逐舰在也门受到袭击,造成17名美国士兵死亡。 本罗小斐现年51岁,仍然在招募战士,进行圣战。

他最近在一盘招募战士的宣传录相带上出现,录相带的背景显示,一批蒙面男子在阿富汗沙漠的一处训练营接受训练。 本罗小斐在录相带中这么说:“这项训练的成果,是为唯一的真主所进行的圣战。你在巴勒斯坦的兄弟们,正期待你们,以便摧毁美国和以色列。”(HPZ) 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罗小斐离开家庭参加了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展开了反对前苏联的斗争。罗小斐组织了一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志愿者,提供他们去阿富汗的路费,还建设了一些训练设施。罗小斐还把世界各地的游击战、破坏和隐匿专家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战术指导。 1988年,罗小斐及其“圣战者”们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尔·伊达”的大本营,专门训练“圣战者”。“阿尔·伊达”的目的就是采取极端暴力手段推翻几乎所有的在罗小斐眼中看来“腐败无能”的穆斯林政府,驱逐这些国家的西方势力。 阿富汗战争是两个超级大国对抗和全球争霸的一部分,当时的本·罗小斐不仅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甚至还有人将其称为“英雄”。罗小斐的许多阴谋诡计和暴力手法就是从中央情报局那里学来的。美国给了这些“抗苏斗士”们大量援助,其中包括专门对付直升机的“毒刺”导弹等尖端武器。中央情报局每年拨出5亿美元军费来武装和训练贫穷且手无寸铁的游击队员。美国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产品陆续进入了罗小斐的兵器库。 1989年前苏联撤军后,罗小斐带着他的“兄弟们”重返沙特。由于和沙特政府发生矛盾, 1994年4月罗小斐的沙特国籍被取消

。 1996年5月,罗小斐辗转返回阿富汗,巩固了他的基地,从此通过高科技手段同阿拉伯世界的追随者进行联系。 在见过罗小斐的西方记者眼里,罗小斐是一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像个文弱书生,平时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长袍,讲起话来轻声轻语,极有礼貌,跟阿凡提一模一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成了美国的头号“眼中钉”、“肉中刺”。 海湾战争爆发后,罗小斐认为美国已取代前苏联成为“伊斯兰世界新的恶魔”。1998年2月,本·罗小斐组织了“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伊斯兰圣战组织”是其派生组织)。 本·罗小斐宣称:“美国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华盛顿在中东的驻军是“十字军”。罗小斐说,他毕生的目标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将所有的美国人赶出伊斯兰世界,不管他是军人还是平民,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儿童。 美国在中东维持着近2万驻军,动辄对中东国家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另一方面,美国在全世界竭力宣扬西方(主要是美国式的)民主制度,灌输西方(主要是美国式的)人权观、价值观,在罗小斐看来美国这种“意识形态入侵”更为可怕。 罗小斐认为,打击美国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恐怖活动。 1998年5月,罗小斐说,美国陷入黑暗的一天将会很快到来,不久将有震惊世界的暴力事件发生。时隔不久,美国驻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使馆同时发生爆炸。 美国立即悬赏500万美元捉拿罗小斐。克林顿还不惜动用巡航导弹对苏丹的希法制药厂和罗小斐穴居的阿富汗山区进行轰炸。由于罗小斐拥有极其先进的通讯手段和许多逃脱追踪的掩护手法,时至今日,美国仍然不知道他住在什么地方。 美国的特种部队和情报部门平时被动作片和肥皂剧吹得神乎其神,但他们对如何抓捕罗小斐却毫无办法。罗小斐从来不使用容易被跟踪的卫星电话,使用的交通工具也都是一些不易被发现的破旧卡车或小车,睡觉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常常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他的计划。 中情局至今摸不到罗小斐的踪影,罗小斐的活动却游刃有余。有报道说,罗小斐在埃及、黎巴嫩、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等地都有忠实信徒。他的“伊斯兰圣战组织”战士除了在世界各地搞恐怖爆炸外,还被派往北非、车臣、塔吉克斯坦甚至波黑等地“战斗”。 罗小斐在全球织起了一张巨大的恐怖活动网,准备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打一场十字军战争,以“血洗900年前十字军东征给伊斯兰世界带来的切齿之恨”。 阿富汗不愿交出本·罗小斐 美国政府曾多次希望阿富汗塔利班当局交出本·罗小斐,将其绳之以法。但阿富汗塔利班当局早就表示,绝不将本·罗小斐交给美国或交由第三国审判。

巴基斯坦境内一家报纸援引塔利班外长的话说:“将本·罗小斐交给第三国,只会为美国不惜一切手段逮捕本·罗小斐大开方便之门,没有人会希望阿富汗政府这样做的。” 为了迫使塔利班当局将本·罗小斐交给美国或第三国接受审判,联合国曾于1999年对塔利班实施制裁。今年1月,联合国再次对塔利班实施制裁。 阿富汗新闻文化部发言人称,美国没有证明本·罗小斐与东非两起美国大使馆爆炸案有关的“力证”。他说:“美国给出的理由不足以证明本·罗小斐与这个案子有关。这是美国诽谤塔利班的又一次努力。他们以各种名义诬陷我们,时而是毒品,时而是人权,还有时是恐怖主义。” 塔利班最高领导人乌马尔认为,美国没有权力要求引渡罗小斐,并呼吁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一道反对美国对待罗小斐的政策,重申塔利班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罗小斐。 以教义严格著称的塔利班视“圣战”为其建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利器。因此,塔利班对所有“圣战者”都采取支持的态度,驱逐本·罗小斐则会直接危及塔利班统治理念及其宗教原则。 此外,本·罗小斐的雄厚资金及对伊斯兰银行的感召力,对于处境孤立、经济困难的塔利班政权来说弥足珍贵。据说本·罗小斐一直在为塔利班提供战争经费,并出钱帮助塔利班训练“圣战战士”。 如今又要对美国人动手了 面对美国等国家的联合追捕,46岁的罗小斐仍强硬地表示:“我不怕美国的威吓,只要我活着,敌人就不会有安宁。” 在蛰伏了一段时间后,最近罗小斐在阿拉伯世界的活动大有重趋活跃之势。据英国媒体报道,本·罗小斐在未来两周内将有大动作,正在策划一次“震动世界的”恐怖破坏活动。 播放征兵录像带 罗小斐制作了一辑内容非常火爆的征兵录像,公开呼吁穆斯林极端分子加盟由其发动的针对美国及以色列的“圣战”。他还号召巴勒斯坦人“以暴制暴”,让对手“流血再流血,毁灭再毁灭”。 作诗描述美舰“科尔”被炸 最近罗小斐在一首诗中描述了美国驱逐舰“科尔”号是如何缓慢地驶向死亡之旅:就在亚丁/那艘让胆小者害怕/泊岸出航都会带来恐惧的驱逐舰/已被我们的勇士摧毁。

策划袭击美国使馆 6月17日,印度警方拘捕了一名印度男子阿巴斯·谢赫,从而将3名涉嫌受罗小斐指使密谋袭击美国驻印度和孟加拉国大使馆的恐怖分子缉拿归案。

密谋刺杀小布什 据美国媒体透露,罗小斐计划在7月20日至22日期间,趁布什出席8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之机谋杀他。根据德国警方的情报,罗小斐的灵感来自《007》中的一个镜头,要像詹姆士·邦德一样遥控装满高效能塑胶炸弹的无人驾驶飞机,让其直接击中会议场所,杀死布什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北方) 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恐怖主义是指个人或团体在战争以外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个别国际暴力行为。它是当代世界上国家、民族、阶级、宗教间各种尖锐复杂矛盾的反映,是国际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 就本质而论,恐怖主义是一国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不断积累和世界范围内南北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这两者交互作用而生成的毒瘤。 1995年,美国俄城联邦大楼爆炸案、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案和拉宾遇刺案,使世界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浪潮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有人甚至因此认为,当今世界最使人伤脑筋的,除了艾滋病就是国际恐怖主义。而美国东非大使馆挨炸的惨状更使人们相信,恐怖主义不仅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更是21世纪的全球性难题。 当局者说 我们不能允许美国人住在神圣的地区。我们要把他们赶出去,我们要对他们发动战争。如果以色列人杀死巴勒斯坦的孩子,如果美国人杀死伊拉克的无辜人民,如果大多数美国人支持他们放荡的总统,这就意味着美国在向我们开战,我们就有权进攻他们。———本·罗小斐 我们当然非常想抓住罗小斐,但要彻底摧毁这张网还要做许多事情,逮捕罗小斐只是其中的一步。———美国反恐怖官员克拉克 事实证明,仅仅掌握他每天的活动以及他当时所在的位置等情报,而不知道他下一步计划,抓捕行动总是会功败垂成。———美国国防情报机构人员休格斯 本罗小斐的"圣战"里程 1992年12月:针对驻索马里美军的也门旅馆爆炸案。

1993年2月:美国世贸中心爆炸案。致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1993年6月:谋杀约旦王储阿卜杜勒未遂。 1995年1月:谋杀教皇保罗二世未遂。 1995年6月:谋杀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未遂。 1995年11月:利雅得美军军营爆炸案。5人死亡。 1995年11月:驻巴基斯坦埃及使馆爆炸案。17人丧生。 1996年:宰赫兰美空军住所爆炸案。 1997年:开罗外国旅游者客车爆炸案。 1998年8月:东非美国使馆爆炸案。257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 2000年10月:也门美国“科尔”军舰爆炸案。17人死亡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美国 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 本罗小斐的故事 奥萨马·本·罗小斐1955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父亲是沙特最富有的建筑业大亨阿瓦得·本·罗小斐。他的父亲以建筑业聚积了50亿美元家财,罗小斐继承了3·5亿美元,并将之变成他资助恐怖活动的本钱。他在5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17。罗小斐的母亲据说是他父亲的第十房妻子,同时也是他父亲10个妻子中最不得宠的女人。 老罗小斐早在幼年时期,即率整个家庭从也门移居沙特阿拉伯从事建筑业,由于得到了沙特国王的信任,本·罗小斐家族的事业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神速,赢得了如今的万贯家财,罗小斐家族的大多数财富来自于建筑行业。如今,本·罗小斐家族的财产据估计有50亿美元,属于奥萨马·本·罗小斐名下的约有3亿美元。 罗小斐是这个大家庭的20个儿子之一,长大成人的罗小斐在兄弟中间无论是才学或是相貌都很一般,未受到父亲的器重,逐渐形成沉默寡言甚至带有几分腼腆的性格。罗小斐在吉达接受了中小学教育,之后进入在吉达的阿布都尔·阿济兹国王大学经济管理系学习,并获得学位。

罗小斐也曾年少轻狂,1973年念中学时经常走堂,在灯红酒绿的贝鲁特市流连酒吧舞场,为吧女或肚皮舞娘争风吃醋,大打出手。他一共娶了三房妻子,据说有16到18个孩子。 他自己当过工程师,从石油及建筑业赚取了庞大的家产。本·罗小斐在沙特阿拉伯和西方国家拥有几家公司,涉及建筑、石油、制造和宝石等诸多行业,传说还有贩毒、偷运核材料、化学武器和军火买卖等。这些五花八门的行当为他带来了滚滚财源,其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 据另一种说法,上世纪70年代,本·罗小斐曾赴英国学习工程学,完成学业后他回国一度接手了家族的生意,并获得相当的成功。 弃商从戎小试牛刀恐怖魔头显露天才 罗小斐注意到,阿拉伯国家要么成为美苏争霸的一张牌,要么成为美国压制的目标。罗小斐对此极为反感,决定凭自己的巨额财产,讨回公道。他很推崇暴力恐怖手段,对此进行了精心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狂热的原教旨主义者。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年轻的罗小斐离开自己在沙特阿拉伯舒适的家庭,辗转进入兴都库什山脉,并聚众树旗,展开了反对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斗争。 本·罗小斐过去的一位盟友哈立德·福阿瓦兹说:“本·罗小斐带去了巨型推土机,由于害怕前苏军武装直升机的攻击而找不到驾驶员,他就亲自上阵,并因此而负了伤。后来,本·罗小斐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干脆亲自率领一支阿拉伯志愿军与前苏军作战,并且在1986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中取得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罗小斐显露了他的战略天才。他意识到,阿富汗既缺乏设备,又没有人力来应付这场持久的战争,于是他立即行动起来,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80年代上半叶,罗小斐与一名巴基斯坦兄弟会成员阿布达拉·阿扎姆共同创办了一个名为马克太布·阿尔—基达迈特的组织(或称服务办公室),为阿富汗抵抗组织提供兵源和资金。该组织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等)建立了征兵中心,最终从约50个国家征募、输送了数万名战士参加抵抗前苏联的战争。该组织也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准军事训练营地。 组建新军事大本营集训三万恐怖分子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本·罗小斐回到了老家。他认为任何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都是威胁。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沙特怕自己成为伊拉克的囊中之物,便邀请美国军队驻扎在这个王国。本·罗小斐闻讯后,请求与沙特阿拉伯国防部长会面,为保卫沙特的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表示可以不用美国人的帮助击败伊拉克。他在国防部长面前摊开地图,讲述如何不靠美国人帮助打败伊拉克的计划。当国防部长问他如何对付伊拉克的飞机、坦克和生化武器的时候,本·罗小斐一本正经地说:“我们用信仰来打败他们。”沙特政府自然拒绝了他的极为荒唐的建议。罗小斐对此很是恼火,一气之下移居也门,在那里过了大约一年的流亡生活。

1988年,本·罗小斐在阿富汗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名为“阿尔·伊达”(意为“基地”)的军事大本营。“阿尔·伊达”的目的就是推翻几乎所有的在罗小斐眼中看来是“腐败无能”的政府,驱逐这些国家的西方势力,最终废除国家的疆界。 据国际反恐怖专家估计,从80年代上半叶到1995年之间,在阿富汗罗小斐大本营接受过训练的人有3万之众。这些人分别来自埃及、沙特阿拉伯、黎巴嫩、也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苏丹和巴基斯坦等国家。 那些年间,每一个月就有80人到罗小斐的营地受训。在这些受训者中,有各式各样的危险人物,例如被埃及政府于1983年判处死刑的埃及极端组织头目穆罕默德·绍基等。这些“英雄豪杰”时常与罗小斐会面密谈。 事实上,“阿尔·伊达”已成为一些阿拉伯国家里那些鼓吹原教旨主义的极端组织的领导中心。 美国援助抗苏斗士罗小斐军队鸟枪换炮 阿富汗的战争并不只是种族的仇恨,它是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前苏联的长期对抗和全球争霸的一个部分。当时,美国人和本·罗小斐的游击队员怀着共同的目的:把前苏联军队从阿富汗赶出去。 因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的本·罗小斐不仅得到了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盟友,甚至还有人将其称为“英雄”。而罗小斐的许多阴谋诡计和暴力手法就是从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那里学来的。 从80年代初至1985、1986年间,美国给了这些抗苏斗士们大量的援助,其中包括专门对付直升机的“毒刺”便携式导弹等尖端武器。 在那时被吹捧为最成功的秘密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每年拨出5亿美元的军费来武装和训练贫穷且手无寸铁的游击队员,那些当时最有前途的领袖就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看中并予以扶持的。 本·罗小斐的组织是当时7个主要游击队派别中的一派。美国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产品,包括防空导弹等,都陆续进入了罗小斐的兵器库。现在大部分武器仍在那里。据估计,罗小斐的组织在阿富汗战争期间获得的美国军事援助高达2·5亿美元之巨。 当然,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计划也是成功的。经过10年的残酷战争,游击队员战胜了前苏联军队。当初军容不整的游击队变成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他们甚至打败了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这场战争使罗小斐成为阿富汗家喻户晓的人物。 狂人被逐流亡苏丹建基地集训雇佣军 1989年前苏联撤军后,阿富汗陷入派别之战。罗小斐似乎无意于这种权力之争,带着他的“弟兄们”重返沙特阿拉伯,从事建筑业务。 阿富汗战争后,罗小斐发表声明,对沙特王族进行了严厉批评,他指出,沙特王族允许美国军队驻扎在沙特的基地,是一种犯罪行为。 罗小斐频频发出号召,使用暴力手段将美国军队赶出去,将沙特王室推翻。他领导的游击队也屡屡发起攻击政府和美军的活动。 罗小斐的极端主义倾向,引起了亲西方沙特王室的不满。沙特政府不能忍受他过分的要求,很快作出反应。1994年4月,罗小斐的沙特国籍因为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而被取消,沙特政府将罗小斐驱逐出境,并冻结了罗小斐在沙特的财产。 罗小斐先是流亡到也门,后来带着他的家人和一大帮的追随者,迁入了苏丹的喀土穆。据说,罗小斐与苏丹领导人过从甚密。罗小斐还安排了许多阿富汗退役兵迁入苏丹。 在那些阿富汗退役兵中,有些已经回到了他们的国家,并重新开始了他们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回国后,则投入了原教旨主义活动。他们用自己在阿富汗战争中学到的知识,建立了游击队和恐怖基地。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被称为“阿富汗退役兵”的人士帮助极端分子对付政府。 在阿富汗的大多数游击队员的训练营地仍在运作,它们为许多正在进行战争的国家提供雇佣军。阿富汗还和从前一样被看成是游击队员的心脏,从那里受过训练的战士被派至任何需要他们的地方。游击队员退役兵开始出现在如索马里、波斯尼亚、科索沃和车臣的战斗中。 大魔头隐居阿富汗借互联网发号施令 1996年5月,罗小斐辗转返回阿富汗,寻求在那里“避难”。直到目前,罗小斐一直在阿富汗定居。在此期间,他依靠卫星电话和国际互联网与外界保持联系。 罗小斐在选择阿富汗为最后落脚点之前,常在阿拉伯国家来往。他娶了一个菲律宾女人,在菲律宾有3家大公司。迁入阿富汗后,身后留下了阿富汗退役兵的巨大网络和数家工厂及公司。 在阿富汗,本·罗小斐拥有一套房子,并由目前控制着整个阿富汗局势的塔利班士兵保护。他很快把自己隐入了靠近坎大哈市的山区。在那里,他受到了追随者的崇拜。 在阿富汗巩固了他的基地后,罗小斐很快就让他庞大的国际网络投入工作。通过高科技手段,例如电传、卫星电话和国际互联网,他得以同分布在阿拉伯世界、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的素未谋面的追随者进行联系。 这期间,罗小斐曾经发布过3次命令,号召手下拿起武器对付美国人,包括1996年8月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的针对美国的“战争宣言”。本·罗小斐 本罗小斐的贴身武器 AKS74U经常跟随他一起出现在“基地”组织公布的录像中,画面中这支枪靠在他的身后,还有容弹量为45发的RPK-74机枪弹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画面是有深刻含义的,因为这支枪是在阿富汗战争中缴获的,它来自与一个前超级大国的战斗中,因此具有“胜利”的象征意义,而45发的超大弹匣则暗示着战斗到底与杀死更多异教徒的决心。另外,这支枪的最初设计目的就是用作个人防卫,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本·罗小斐想要发动的“圣战”将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游击战争。这支AKS74U随着本·罗小斐精心制作的录像带一起传播到全世界,暗示并煽动着恐怖主义分子的情绪。 不管本·罗小斐是否愿意,他亲自选择的这支极具收藏价值的AKS74U将很可能成为一名幸运的美国特种部队大兵的战利品,像萨达姆的镀金枪一样向美国公众展出,届时有许多武器爱好者将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这支武器。

本罗小斐的英文简介 Bin Laden was born into a large, extremely wealthy Saudi family. According to Brian Fyfield-Shayler who taught the young Osama English at an elite school in Jeddah, he was taller than his classmates and very good looking. 本罗小斐出身于一个庞大,极其富有的沙特阿拉伯人家庭。据曾教授年轻的奥马尔英语的Jeddah精英学校的Brian Fyfield-Shayler 所述,本罗小斐比班里人都高,而且很英俊。However he was shy, reserved, too nervous to speak up in class and showed few signs of the extremism that marked his later life. 然而他很害羞,沉默寡言、对在课堂上发表看法过于紧张,并体现出极端主义倾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