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时荣 |
释义 | 罗时荣是一名出色的钟表行业的手工艺者。南京解放以前,16岁的罗时荣就在修表铺当上了学徒;解放以后,由于修表技术好,罗时荣成为了一名钟表行业的手工艺者。 简介中国第一块手工制造的手表就是由包括罗时荣在内的7位匠人制造的。 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南京解放以前,16岁的罗时荣就在修表铺当上了学徒;解放以后,由于修表技术好,罗时荣成为了一名钟表行业的手工艺者。1956年,南京市把相关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玄武区26家私营钟表修理店的店主及工人共56人,组成了南京计时钟表修配合作社(即后来的新街口计时钟表店),罗时荣也在其中。 当时的世界手表制造业基本上被瑞士等西方国家掌握着,新中国缺乏技术和流水线设备,根本不可能生产由几百个精密零件组成的手表。但是,1958年,南京钟表行业协会义无反顾地自行制造手表——这一任务落在了罗时荣所在的修配合作社。他们要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自己研制和制造一批手表,向党的生日献礼。 半年手工敲打出“七一”表7名中青年技术骨干被挑选出来,中间就有一个罗时荣。 罗时荣今天还清楚地记得这些技师的名字:宫义兴、潘孝如、刘家湖、孙义荣、陈国安……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宫义兴也不过40岁左右;罗时荣最小,也有28-29岁。1958年的新年一过完,7个人就开工了——地点就在计时合作社楼上一个20多平米的小房间。 由于中国从来没有制造手表的经验,罗时荣等只有仿造。7个人拆了一块瑞士原装的大罗马,仔细研究其构件,然后再用锉刀、钻头和车床等工具一一“复制”。最后,比发丝还细的这些零件还要全部“一丝不苟”地组装在一起,并和谐地走动…… 7人小组成员各有分工。技术最好的刘家湖负责制定所有零件要件的尺寸标准,并负责制作相关工具;孙义荣负责制造“擒纵”——起制动作用、相当于手表的心脏;陈国安负责手表主夹板——也就是手表的骨骼;而罗时祥自己负责的是手表的传动部分,也就是齿轮咬合部分。这些活儿的精细程度要求令人咂舌,一个铣齿轮的铣刀,要求误差在1丝上下(钟表专用计量单位,1丝相当于1/7头发丝粗细);而擒纵的大小粗细,和蚂蚁腿儿差不多,居然都是他们用小车床或者小锉子加工出来的。 那段时间对于罗时荣来说极其难忘。1958年,罗时荣刚结婚不久,但是新婚妻子十分支持他的工作,实际上,半年时间中罗和同伴每天都工作超过15小时,他们为了对一个个疑难问题进行攻关,设计制造了大大小小100多种专用工具。这样足足用了半年时间,仿大罗马的七一表才问世。 零件误差只有1/7根发丝罗时荣说,那是1958年的6月20日,7人小组终于把手表里面的所有的零件和配件给“配置”齐全了。之前,由于手工作业无法保证稳定性,7人小组加工了至少数千个各种零件,最后筛选出了其中最标准的进行组装,又用了好几天,才拼装出了一批合格的手表——这批仿瑞士17钻罗马表的手表,除发条、钻石、表壳外,其它机件全部自制,而且准确、防水、防震。 不过罗时荣说,他们还是有些遗憾的,毕竟是手工加工,误差大约在1丝左右,而瑞士原表的误差在0.5丝之内。 1958年7月1日,合作社工人将三块自产的亮晶晶的手表放在托盘里,手表上还有墨水写了“七一”两个字,然后一路敲锣打鼓送去当时市委市政府,沿途所过的地方,市民们都争着来看——自己参与制作了第一批中国自制手表,罗时荣觉得无比自豪。新华日报更在第二天做了专门报道。 罗时荣回忆说,虽然第一批手表依靠全手工的方式,无法进行推广生产,但它带来的意义非凡:首先,这批手表在全国都引起了反响,北京、上海等地的工人们掀起了向南京手表工人学习的高潮,都开始了自行仿制手表,而南京手表厂,也在此后不久制造出一款手表(就是钟山表的前身);再次,由于曾参与制造手表,合作社的一些干部后来转行电子行业等精密加工业,为南京的电子工业产业奠定了基础。 他,还在修表六十年风雨藏于心胸。如今的罗时荣虽然年轻不再,但仍然深深热爱带给他光荣的修表工作。他的子女都很有出息,他原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悠闲生活,但是罗时荣依然坚持每天“上班”,而他使用的修表的数百种工具,也依然是当年他自制出来的那些,尤其是其中一个老式小车床,多少年都锃亮如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